追本溯源——道教起源(2 / 3)

玉女此刻也把水果摘了下來,往地上一瞅,隻見地上跪著一個白胡子老頭,口中說道:“孩兒拜見母親,不孝孩兒給母親叩頭了!”玉女見狀,急忙說道:“你胡子都白了,怎麼喊我母親?”男孩就把母親吃水果懷孕帶他81年的前後經過講了一遍。

男孩一生下來連走9步,步落之處,蓮花綻開。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我當宣揚無上道法,普渡一切眾生。”

這時,陽景重耀,九天稱慶。隻見男孩鶴發龍顏,頂有日光,麵凝金色,美眉廣頰。

玉女帶著男孩到水池中洗澡,忽見9條龍騰空而來,化作9條巨鯉,吸水為他噴浴。此刻,又有萬鶴翔空,翩翩起舞。

這時,9條巨鯉又化做9條龍,忽然從地下湧出。龍飛之處,出現三眼神井:第一條龍湧出的地方叫第一井,後來被美譽為“華夏第一井”;第六條龍湧出的地方叫金六井,後來被美譽為“華夏金六井”;第九條龍湧出的地方叫九井,後來被美譽為“華夏九井”。

玉女生下男孩不久,她的父親得道成仙,飛上天庭,玉女也要重返仙界。玉女臨行前對男孩說:“我要走了,會有太乙元君教你煉丹之術。”說畢,已有天上真人擁抬著八景玉輿,迎玉女升天了。

此消息很快傳遍方圓百裏,十裏八鄉七十二行的狀元,都前來拜見。由於男孩雪白的胡須長垂於地,像個有道的高人,大家一致公認他為老子。

由於老子道學深厚,凡是受過老子教誨的人,大都能領悟修身養性的人生境界,有所成就。至此,老子的名氣越來越大,威望也越來越高。

據傳,老子是堯舜時期著名長壽者彭祖的後裔。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莊周在《莊子·刻意》中記述彭祖時說: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

意思是說,噓唏呼吸,吐出胸中濁氣,吸納清新空氣,像黑熊攀樹那樣緣引身體,像鳥兒展翅飛翔那樣伸展四肢。這是延年益壽的方法。這樣做乃是舒活經絡氣血的人,善於養身的人,與像彭祖那樣延壽的人所追求的一樣。

另據後來明代小說家許仲琳所著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描述,身為眾仙之祖、眾聖之師的鴻鈞有3個弟子,即元始天尊、老子和通天教主,他們分別創立了

三個不同派別的宗教。

在  當時,這3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後來通天教主大擺誅仙陣,老子應邀闖陣,在陣中與通天教主一場大戰。

酣戰之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來,把魚尾冠一推,隻見頭頂上三道氣出,化為三清。霎時間,從東、南、北方向來了上清、玉清、太清3個鶴發童顏的道人,俱各霞光萬道,將通天教主團團圍住。在混戰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幾扁拐,落荒而逃。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氣化三清”的故事。後人有詩讚曰: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華夷屬道門;

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弭山倒性還存。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當時無人知曉,因其留下的《道德經》相互傳誦,越傳越奇,遂將老子奉為壽與天齊的神仙,並以神話的方式傳頌他的事跡。

老子之所以有《道德經》傳世,是因為他有著滿腹學問。老子曾經被廣納賢才的周文王請到朝中,委以“守藏史”之職,主管國家圖書館存藏的竹簡。

周武王繼位後,老子負責記錄朝廷的朝政議論。當時等級森嚴,除周武王可伏幾而坐外,朝臣們隻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卻被特封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記錄政事。

周成王執政的時候,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幹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大秦是我國古代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竺幹就是天竺,是古印度的別稱。由於老子仙風道骨,學識淵博,今人欽敬,所以,當時各國的君主朝臣都尊稱他為“古先生”。

輪到周昭王執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料知將要幹戈四起的老子,再也忍不下這爾虞我詐的爭鬥,於是,他辭去朝官,騎了頭青牛,西出函穀關,去昆侖山隱居修行。

老子經過函穀關時,函穀關關令尹喜知道他即將隱遁,就誠懇地請老子著書,將自己的哲學思想,智慧結晶留給後人。於是老子寫下了洋洋五千言,這就是他留給後人唯一的著作《道德經》。

其實在老子之前,就已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著作,例如《伊尹》、《辛甲》和《太公》等。相比之下,老子的《道德經》則第一次提出了比較係統的宇宙觀。

先秦時期將黃帝和老子聯稱,產生“黃老之學”,老子也就成了這個學派的祖師。後來在西漢初年,由於西漢政府崇尚黃老之術,實行“無為而治”,對老子非常崇拜。

由於對老子的渲染越來越多,黃老學說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老子為祖師,稱他為“太上老君”。他寫下的《道德經》,被奉為最高經典,為信徒所推崇。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他的《道德經》全部內容,主要是發揮“道”和“德”兩個概念。這兩個名詞也就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對於“道”和“德”的描述,多層次地剖析了宇宙、國家、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內涵。老子之“道”運用到社會方麵就是他的政治思想;運用到人體內部就是他的修養之法。他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說,人們要根據自然規律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於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其實,最能表達老子的“道”的一個詞就是“自然規律”,它包含了自然之道,社會之道,人為之道。道就是對自然欲求的順應。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天然的自然欲求,誰順應了這種自然欲求誰就會與外界和諧相處,誰違背了這種自然欲求誰就會同外界產生抵觸。

所以,在這裏蘊含了人們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老子以言簡意賅的話語,深邃而透徹地指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為諸多學派的學者所奉行,在當時諸子百家中很有影響力。

[旁注]

渦河 淮河第二大支流,淮北平原區河道。發源於河南省尉氏縣,東南流經開封、通許、扶溝、太康、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渦陽、蒙城,於懷遠縣城附近注入淮河。戰國時期開鑿的“鴻溝”與之相通。相傳老子的出生地就在渦河岸邊的鄭店村。

九天 “九天”是數量詞,九天中的“九”字,隻是因為它是數字單數中最大的數字,所以有“極限”之意。九天是指天有極多極多重,古代有九重天的說法,即: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鹹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總之是指天之極高處。

彭祖 姓籛,彭氏,名翦,也稱篯鏗、錢鏗、彭鏗。上古帝王顓頊的四世孫。自堯帝起,曆夏王朝和商王朝。商代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代時擔任柱下史。彭祖在曆史上影響很大。孔子對他推崇備至,莊子、荀子、呂不韋等先秦思想家都有關於彭祖的論述。

神魔小說 源於魯迅的提法,該類小說在明清時期較為興盛。其語言風格不拘一格,想象力豐富,背景或為虛幻或為海外某地假托,綜合宗教、神話等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因此至今廣為傳頌。不少文人或依曆史事件,或依流行的神怪故事,寫了大量作品。

周文王 (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曆之子,西周奠基者。其父季曆死後,繼承西伯之位,故又稱西伯昌,共在位50年。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姬昌”一說在東漢時期成型,後世因之,遂稱周文王為姬昌。

函穀關 我國古代關卡。函穀關是我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穀中,深險如函,故稱函穀關。這裏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又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裏朝聖祭祖。

黃老之學 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奉傳說中的黃帝和春秋時期的老子為創始人,所以得名。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兩漢時期,黃老之術與新產生的讖緯之說相結合,就逐漸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諸子百家 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而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係,不僅引領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麵,而且影響到周邊的很多國家和地區,成為他們建立文化體係的坐標。

[閱讀鏈接]

在老子的家鄉河南鹿邑的東北角上還有一處高約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廟。廟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鐵柱子,稱為趕山鞭。

相傳老子成仙後,為了解救家鄉百姓被隱陽山阻隔之苦,乘青牛飛回家鄉治山。他一鞭下去,被削去的山頂飛到山東成了泰山,再一鞭把山腰打到河南成了平頂山。這時老子把手中的鞭杆順手插在地上,這就是這個鐵拄子的來曆。老子乘青牛飛走了,而那鞭杆就永遠留在了那兒。從這以後,老子家鄉就過起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了。

先秦方士的拜神實踐

不管是黃帝的得道飛升,還是老子高深的道學修為,都說明先秦時期古人對得道神仙的崇拜。事實上,早在我國史前時期,先民的鬼神崇拜便已經存在。

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所以對其頂禮膜拜。黃帝赴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修練長生久視神仙方術,就是要尋找和自然萬物、祖先靈魂、天地鬼神溝通的法術,欲使其服務於現實社會。

到了殷商時期,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係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天帝請求答案。而且,這時的原始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祭祖活動定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