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道教起源(3 / 3)

在這一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即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朝廷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

到了西周時期,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3個係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春秋戰國時期,方士們則把上古時巫祝對鬼神的崇拜變為實踐內容,以至於把此前的神鬼崇拜賦予了許多新內涵。

春秋初期,在周平王之世,諸侯漸競霸業,原始的政治觀念已有變動,社會發展趨勢促使才智之士的思想開放,形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變革。

在高談理論的各家學派之外,其專門從事天文、地理、醫藥、養生等的科學研究者,便在諸子百家以外,與雜家會合,自成流派。這類時人所稱的“方伎之士”,其信仰便是後世神仙思想的淵源。

當時的人們對很多事物還沒有接觸,更談不上研究相關的理論。比如:山嶽之間和海洋之上出現的一些使他們感到驚訝和不解的雲霧幻景,深淵奇洞、海市蜃樓,以及狂風的鳴叫、高山的回響,水中的龐然大物、大海的咆哮和憤怒。這些都使他們感到迷惑和不解,甚至認為還有另外世界的存在。

在這樣的背景下,方士就起到了常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或深山采藥,然後製成中藥,或海洋探險,或神山尋蹤;有采取靜功抱元守一者,也有以動功導引煉形者,凡此種種,皆為追求神仙大道。因而深得帝王將相的青睞和寵信。

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很多關於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如《莊子·逍遙遊》中,就有這樣的描寫: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此外,在《列子》書中的《湯問篇》《黃帝篇》《周穆王》,屈原的《離騷》《天問》《九歌》等古籍中,都將仙境描畫得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也被描繪成外生死、極虛靜、不為物累、超脫自在、能騰雲駕霧的神奇人物。

方士們將神仙學說及方術,與戰國時期著名方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糅合起來,形成了方仙道。

春秋戰國時期,方仙道在社會上非常活躍,及對後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方士主要有:萇弘,鄒衍、徐福等。

萇弘是東周第十一代君主周靈王時期的方士,是史籍記載最早的方士之一。後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封禪書》說:萇弘以方士之術事奉周靈王。當時周王室弱而諸侯強,諸侯心存不服,萇弘就以天神懲罰報應之說,曉之以理,告誡諸侯。萇弘還射殺狐狸,砍下狐狸的頭,以警示那些內心不服,有叛逆行為的諸侯。

根據這一史料表明,萇弘不但通曉方術,而且還是周靈王身邊的重臣、謀臣。當他看到諸侯不服,並有叛逆行為之時,他用“善惡報應”之說,並以“殺狸儆侯”的方法來威懾諸侯。這就是俗稱“殺雞給猴看”的最早典故。

鄒衍是戰國末期齊宣王時著名的方士、陰陽家。鄒衍將五行之說進行了曆史性改造,進而提出了“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的理論,並由此創立了“五德終始”之說。

陰陽五行之說最早見於古籍《尚書·洪範篇》,它的宗旨在於論述宇宙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5種基本元素構成。鄒衍認為,五行之間是相生而又相克的: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根據這種相生相克及天道循環理論,鄒衍認為人類的曆史,包括王朝的更替,萬物的盛衰等等,都是按照這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無限循環的。這就是“五德終始”之說。

“五德終始”之說,對後世的煉丹術、中醫學、養生學、病理學、地理風水、建築布局等各方麵,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徐福是戰國末期著名方士。其幼年習讀儒書,後拜當時著名陰陽大師鬼穀子,即“王禪老祖”為師,研習陰陽五行之術,之後修真煉丹、行醫布道。

據《史記·封禪書》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求長生不死之藥,曾派徐福率500童男童女入海求神山,結果徐福一去不返。

原來,徐福入海求神山,求仙藥未得,害怕秦始皇遷怒,故在海上漂流數日後,又率船隊經廟島群島,橫渡渤海至遼東半島,然後沿半島東南近海至朝鮮半島,再折南而行,橫渡朝鮮海峽,到達日本的本州和歌山。徐福及其船隊抵達北九州的大島後,進入瀨戶內海,遠達紀伊半島。

徐福抵達日本後,將秦王朝高度發展的造船技術和政治製度、文化藝術、生活方式以及冶煉、農耕、醫學、文字、貨幣、宗教、養生、建築、服飾、瓷器和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加以應用和傳播,使古代的日本發生了巨大變化。

徐福開啟了中日人民友誼、文化交往的先河。曆代日本人民把徐福尊為“豐收神”、“紡織神”和“醫藥神”加以供奉和祭祀。

春秋戰國時期方士的產生和發展,是曆史發展過程中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神秘而神聖的文化。他們對當時及後世的曆史、政治、文化、科技、中醫藥學、古化學、冶煉學、天文學、養生學、神學、藝術等各方麵,影響深遠。其中方仙信仰和方技術數被沿襲下來了。

[旁注]

史前時期 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係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到最後建立夏王朝。時間跨度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隨著夏王朝的建立,史前時期也宣告結束了,我國進入了古代文明時代。

宗法 是指調整家族關係的製度。它源於氏族社會末期的家長製,依血緣關係分大宗和小宗,強調前者對後者的支配以及後者對前者的服從。我國君主製國家產生之後,宗法製與君主製、官僚製相結合,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體製和法律維護的主體。

方士 是操弄方術的人,以養氣、蓄精、煉丹等方式,達到長生不老與飛升成仙等目標。方士對我國古代醫學、化學、天文、軍事與神異小說取材上有卓越的貢獻。方士就是方術士,或稱為有方之士,一般簡稱為方士或術士,後來則叫做道士。道士之稱始於漢代。

周平王 (約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20年)姬姓,名宜臼,東周王朝第一代王。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擾,便遷都洛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

靜功 養生術語。相對於動功而言。肢體不運動的功法,即以站、坐、臥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配合意念活動和各種高速呼吸的方法的一類功夫。其中的意念活動包括如何修德練性、如何意守以及如何導氣等等。特點是外靜內動,靜中有動。如站樁功、內養功、坐禪等。

動功 養生術語。相對於靜功而言。所謂動功,是將意念活動,各種調整呼吸的方法與肢體運動結合起來的一類功夫。肢體運動包括自我按摩、拍擊以及武術等。動功的特點是外動內靜,動中求靜,以調身導引為主。

方仙道 興起於戰國末, 是指從事方術、方技等道術的人,時稱方士。包括天文、醫學、神仙、占卜、相術、堪輿等技藝並宣傳服食、祭祀可以長生成仙的人。方仙道是道教的前身,其信仰的神仙長生說成為後世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其神仙方術也為後世道教所繼承發展。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發奮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五德終始 是我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哲學觀。“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複始的循環運轉。鄒衍以此解釋曆史變遷、王朝興衰。後世帝王常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承運”就是五德終始說的“德”運。

煉丹術 是古代煉製丹藥的一種傳統技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我國自周秦以來就創始和應用了將藥物加溫升華的這種製藥方法,為世界各國之最早者。煉丹法所製成的藥物有外用和內服兩種,外用者至今還很有價值。其“神丹妙藥”、“長生不死”觀念體現了古人的不懈追求。

鬼穀子 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號玄微子,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人。因隱居周陽城清溪之鬼穀,故自稱鬼穀先生。“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穀子的稱呼,是先秦諸子之一。他通天徹地,兼顧數家學問,人不能及。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

術數 是古代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術數以陰陽五行的生克製化的理論,來推測自然、社會、人事的“吉凶”。廣義術數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等,狹義術數則專指占斷凶吉的法術。它與天文、曆法、五行、數學、民俗都有不同程度的聯係。

[閱讀鏈接]

戰國時期著名的方士、陰陽家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的理論,試圖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的規律。他把曆史看成常變的,認為沒有萬世長存的王朝,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思想因素,但他忽視了曆史變革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將之歸結為神秘的天意,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

鄒衍的陰陽五行思想對後代哲學,醫學,曆法,建築等領域影響很大,尤其是在漢代被董仲舒的新儒學所吸收,成為支持“君權神授”的學說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