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士族大量湧進道教以後,將其思想也帶到道教中,引起道教內部在思想和組織上的蛻變。於是,各類道教書籍日益增多,新的道派也相繼出現。
在這個轉變關頭,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思想作了係統的總結。在其所著的《抱樸子·內篇》中,他為道教構建了種種修煉成仙的理論和方法,提出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的主張。
葛洪將道教的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建立了一套長生成仙的理論體係,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論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為上層化的士族貴族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世道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的天師道世家寇謙之,南朝的陸修靜都對天師道進行了改革。
寇謙之出身於貴族家庭,祖輩幾代信奉天師道。他自幼學道,後跟隨道士到華山修道,最後選定嵩山作為其傳道地,成為十六國北魏之際北方天師道領袖。
寇謙之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以及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製度,要求“唯賢是舉”,並廢除五鬥米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觀,道觀招收弟子應先考察3年等。
同時,寇謙之還重新製定了有關宗教活動的教規。廢除入道費用、治病報酬和租米錢稅等,規定“從今以後,唯聽民戶歲輸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挺。”寇謙之教導道教信徒應當遵守修道戒律,並認真做齋功禮拜,從而得道成仙。後人稱寇謙之改造後的天師道,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寇謙之還製定了道教音樂,即道教音樂。是古代巫覡祭神儀式的承襲與發展,最初誦經為直誦。 據《魏書·釋老誌》記載,北魏明帝神瑞年間,寇謙之稱自己在嵩山遇到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授其天師之位,並賜《雲中音誦新科經戒》。於是,寇謙之製定了《樂章誦戒新法》,遂產生了《華夏頌》《步虛辭》等最初的道教音樂。
《華夏頌》是吸收秦漢時宮廷中演奏的雅樂改編而成的,它大約是在道教儀式開壇前行進吟詠的一種音韻。據《玉音法事》注說:
華夏,三千五百裏為華夏,言其迢遠之意,今華夏自思真堂舉起,徐徐吟詠,過廊廡,登殿堂,而畢。似取其迢遠之意也。
《步虛辭》多是對神仙的頌讚之詞,一般是五言、七言的詩歌詞,長短不拘,視法事的需要而定。因其音韻若眾仙飄渺行於虛空歌頌之音而得名,風格古雅。
南朝茅山道士 陸修靜出身於江南吳郡的士族名門,他對道教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為了將當時的道經去偽存真,加以整理,他到處搜訪道經,足跡遍布半個全國。
陸修靜整理了《靈寶經》,編寫了《靈寶經目》。在編寫《靈寶經目》時,將《靈寶經》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後來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陸修靜還撰寫了《太上洞玄靈寶授受》中,便收有《步虛辭》,現存明《正統道藏·洞玄部·讚頌類》所收《玉音法事》中錄有多首《步虛辭》。
陸修靜逐步製訂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規定。經過陸修靜在齋儀方麵的統一、規範和編訂工作以後,天師道從形式到內容上,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健全。後人稱他的天師道為南天師道,和寇謙之的北天師道相區別。
道教經過漢末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改造,已經有了較為完備的教義理論和經典文獻,建立完善了自身的齋戒儀式和相對統一的教會組織,豐富了修煉方術,形成了獨特的神仙信仰體係,並擴大了在執政者和普通民眾中的影響,完成了從民間宗教向官方正統宗教的演變過程。
西晉以後,在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六國北朝境內,也出現了道教改造舊天師道的現象。形成了寇謙之新天師道和樓觀派。
在北方十六國分布的天師道中,像張忠、王嘉以清虛守誌,修道養生為宗旨,隱居山林,招合徒眾的鬆散道教集團很多,這對於寇謙之改革天師道的影響很大。
由於天師道經過變革後,適合了鮮卑執政者與漢族門閥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謙之善於鑽營,得到地位顯赫的貴族崔浩的寵信,最終使道教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認和支持,在北魏大興起來。
北魏初期,佛教與道教同時發展壯大。由於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聽信寇謙之與崔浩之言,又加之隨著北魏統一戰爭的進展,新征服的中原地區都是佛教興盛之地,僧侶地主妨礙國家政令統一,甚至有參與叛亂的可能,這些都成了北魏太武帝決心鎮壓佛教勢力的原因。
444年正月,北魏太武帝詔令滅佛,至548年北魏分裂後,道教與佛教在辯論中失敗。北齊政權滅道倡佛,從此新天師道幾近消亡了。
在北魏孝文帝時,以梁諶、王嘉、王道義、陳寶熾、李順興等為代表,正式形成道教樓觀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響頗深。 樓觀派繼承了北方天師道的傳統,成為與上清派擁有同樣待遇的禦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點的道教,在學術上形成了注重實用而不尚義理辨析的特點。
在這一時期,道教雖然經曆了被廢除的厄運,但基本上融合成為封建上層建築與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漢以來,道教組織逐步壯大,道教詩也隨之增加和日趨成熟。 從形式上看,煉丹有外丹、內丹之分,因此關於煉丹的詩其內容也有內丹、外丹之別,或主內丹、或主外丹,或內外兼而有之的情形。
如《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上所載的一篇504字歌謠,以七言一句的形式,運用象征的文學手法,暗示煉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運用頗為隱晦,但其比喻與象征手法,則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
在煉丹詩秘傳之際,道門中人還注意創作咒語詩。咒語本是一種祝告之辭。相傳黃帝時已有咒語傳世。道教產生之際,咒語成為道士們召神驅鬼、治病求道的一種形式。到了魏晉時期,咒語更加發展起來。
咒語有散文體和詩體兩種,但以詩體居多。較著名者有《真文咒》《三皇咒》《洞淵神咒》等。咒語詩不僅注意模擬自然聲響與節奏,而且表現出明顯的愛憎情緒。同時,咒語詩也注意典故的應用與氣氛的渲染,甚至還有一定的場麵描繪。
魏晉南北朝間,不僅在道門中秘傳煉丹詩、咒語詩,而且在社會上流行著遊仙詩。 遊仙詩是一種歌詠神仙漫遊的詩篇,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的《楚辭》,如屈原的《遠遊》,也不乏仙人漫遊的描繪,頗多浪漫色彩。
在道風盛行的背景下,遊仙詩應運而生。其體裁多為五言,句數不等。梁蕭統《文選》首列遊仙詩為文學體裁之一。從作者身份來看,遊仙詩可分為道人遊仙詩和文人遊仙詩。道人遊仙詩與文人遊仙詩,都表現出“衝舉飛升,遨遊八極”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的是,道人的遊仙詩往往是崇道思想與神遊境界的結合。
道教詩因其內容獨特,表現手法豐富,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貢獻。
總之,從東漢末年開始,道教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張道陵後人張魯繼續闡揚的五鬥米道、張角的太平道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諸多教派,這些早期教派的發展,豐富了古代道教文化,並產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
[旁注]
符水 即符水道教,又稱符籙派,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早期的五鬥米道、太平道,以後的靈寶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屬於籙派。符籙派統一於正一道。該派由古代的巫鬼道發展而來,用籙祈禳,以消災卻禍、治病除瘟、濟生度死等為職事,與我國民間生活習俗聯係較密切。
祭酒 道教二十四治,治首稱祭酒。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立道教後,為了便於管理和教化民眾,遂設立了“二十四治”。當時負責某一教區的最高首領,就稱為“祭酒”。祭酒有向教民講解教義的義務,有處理違犯教規的教民的權利,同時還要主持宗教活動等。
八王之亂 西晉年間司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的混戰,前後曆時16年,我國曆史上空前的大內訌,並引發了亡國和近300年的動亂。其最終結局是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實際上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8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故史稱“八王之亂”。
士族 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勢族、世家、巨室、門閥等。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製度是我國曆史上從兩漢到隋朝之前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係統。直到隋朝開國,門閥製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製度所取代。
唯賢是舉 隻要是有賢德的人就薦舉。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有寇謙之改革天師道進時提出的用人原則。當時天師道祭酒等道官或私授或世襲製度,嚴重製約了道教的發展,因此,寇謙之要求“唯賢是舉”,讓那些有賢德、有能力的人擔任天師道中重要職務。
樓觀派 道教教派之一。始創於魏晉之際,顯盛於北朝、隋唐,以樓觀為中心,即陝西周至終南山腳下。主要傳播於北方關隴地區的道派。樓觀派奉老子、尹喜為祖師,主要傳習三洞經典。其道法受南方上清、靈寶派影響,博采眾家之長。該派還力主老子化胡之說,常與佛教徒發生論爭。
道教音樂 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即為法事音樂、道場音樂。道教音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的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對神仙的崇敬。
雅樂 “雅樂”的意思即“優雅的音樂”。雅樂是我國古代的宮廷音樂。雅樂的體係在西周初年製定,如《雲門》、《鹹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千舞》、《人舞》等,它們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以後一直是東亞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咒語詩 是道教詩的一種類型,它的特點是運用詩的表達手法而賦予咒語的法術功能。咒語本是一種祝告之辭。相傳黃帝時已有咒語傳世。咒語詩不僅注意模擬自然聲響與節奏,而且表現出明顯的愛憎情緒;同時咒語詩也注意典故的應用與氣氛的渲染,甚至還有一定的場麵描繪。
遊仙詩 道教詩詞的一種體式。就其本義而言,這指的是歌詠仙人漫遊之情的詩。其體裁多為五言,句數或10句,或12句,或16句不等。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歌賦。《楚辭·遠遊》篇將古老仙話傳說詩歌化,通過"遊"的描寫以表現逍遙世界,抒發內心的憂思情緒,初具遊仙詩的雛形。
[閱讀鏈接]
陶弘景在南朝的政壇上是負有名望的人物,而其畢生致力學術的方向,始終以修道煉丹為目的,從南北朝的道教史而論,他與北魏時代的寇謙之,都是弘揚道教的中堅分子。
陶弘景猶有道家老、莊的風格,參合神仙方士的道術,介乎入世出世之間,隱現風塵,遊戲三昧。而他的道家思想已經滲入佛家思想的成分,而且是趨向融會道、佛兩家思想與方法的前驅。至於修煉神仙與采用道術的方法,注重養生丹藥而近於抱樸子,故亦著有關於醫藥方劑的《肘後百一方》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