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分化——早期道教2(2 / 3)

總之,隋唐時期的道教在各方麵都獲得有了新的發展,隨著教義和思想的轉變,道教逐漸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合一”體製,並進行製度化的管理。

[旁注]

茅山宗 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他編纂了專門記述上清派早期教義、方術及曆史的《真誥》等道經,弘揚上清經法。當時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後來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

符命 意思是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符兆。是道符之一種,通常借由天尊或天帝等高級神祇的名義予以頒降。如宋元道書中屢見的“三天符命”就係頒自“三清”,故而具有極大的權威性。翻檢曆代道書得知,“九龍符命”之頒降者有二說:一說太乙救苦天尊,一說元始天尊。

璽書 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書。古代長途遞送的文書易於破損,所以書於竹簡木牘,兩片合一,縛以繩,在繩結上用泥封固,鈐以璽,故稱璽書。秦以後專指皇帝的詔書。如漢元帝有《賜淮陽王欽璽書》。

才人 指的是我國古代宮廷女官的一種,兼為嬪禦。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寫道“仕宦名家之女,皆親名達部,以備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讚善之職”,其中的“才人”是宮中女官名,為魏晉南北朝時設置,通常兼作妃嬪。

婆羅門 又作婆囉賀磨拏、婆羅欱末拏、沒囉憾摩。意譯淨行、梵行、梵誌、承習。古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侶、學者階級。為古印度一切知識之壟斷者,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是古印度種姓製度的鮮明體現。

唐人傳奇 唐人傳奇是我國真正的“小說”的發端,在這之前,小說之流的文體,並不受到正統文學界的重視,甚至《漢書·藝文誌》將其蔑於九流之外。唐人傳奇則代表我國短篇小說的成熟,與唐詩成為有唐一代的兩座文學高峰,其中的名篇《鶯鶯傳》、《柳毅傳》、《枕中記》、《李娃傳》、《霍小玉傳》、《南柯太守傳》等,膾炙人口。

步虛 是道士在醮壇上念誦詞章采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得名“步虛”。步虛詞大都寄托了作者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或者對修道生活的追求,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不滿。但大多並未進入後世的道教儀式,僅為道士在步虛中所吟唱。

老莊思想 “老莊”是老子和莊子的並稱,借而代指道家學說。老子著有《道德經》,莊子著有《莊子》,都主張“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想。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道陵及其後人張魯的五鬥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我國重要的本土宗教道教。

內丹道 北宋宋真宗崇道之後,是內丹道暴發的時期,也是內丹道的成熟期。北宋以來,產生的丹派非常之多,對後世影響較大。丹道的發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經》和《陰符經》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展而來。

金丹術 我國古代煉丹術名詞。指煉丹家選用某些礦物原料所煉製的丹藥,又稱“仙丹”。道教認為服食以後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老。唐宋以後多指修煉內丹,即把人體作爐鼎,以體內的精、氣作藥物用“神”燒煉。道教認為,使精、氣、神凝聚,可結成聖胎,即可脫胎換骨而成仙。

[閱讀鏈接]

唐代帝王崇道,常常服食丹藥以求長生。唐玄宗在大同殿安置真仙之像,每每夜深人靜之時,在殿中焚香頂禮。派道士、中官設醮於天下名山,古人認為名山是仙人有可能往來、存身的地方。

唐玄宗還特好輕舉之術,也就是輕身和隱身,在道士羅公遠的指導下學習。羅公遠以隱身術聞名並且運用自如,但他不肯將這招絕技全部授給唐玄宗。唐玄宗一心要學會隱身術,由於羅公遠傳授時有所保留,所以唐玄宗每次試行,不是衣帶外露就是頭腳沒有隱好。

道教的重要思想源頭

張道陵的五鬥米道是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最初形態,是華夏民族先賢們在出現農耕文明後慢慢形成的世界觀。其中包括天、人、神、鬼思想的建立,以及追求得道成仙、宏法濟人、無量度人的宗旨。

五鬥米道最後發展形成道教後,其世界觀遠承夏、商、周文化思想的源流,更多的是源於先秦諸子百家。

在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過程中,已從堯、舜以來樸實的天文知識,漸次演變為理論的天文思想,從此建立了抽象的天文數學符號。

在那時,十天幹、十二地支,以及通過幹支排比組成的六十甲子,更有五行、八卦,與幹支配合,附以天神的觀念與名稱,用來解釋人事、物理等各種理論的法則,充滿神秘的宗教意味。所有這些,都成為後來道家與道教所有學術思想的濫觴。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的思想及易學理論等,它們是成熟的道教最重要的思想源頭。  先秦時期雖然隻有道家而無道教,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潛伏在道家諸子的理論之內。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的核心。道家創始人是老子,他把“道”作為宇宙的本體,萬物的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將“道”視為天地宇宙、陰陽五行、萬物生靈的本源。道教就是以此為基點建立了道教神學理論體係,並且從宗教神秘主義的角度把“道”人格化,將老子看作“道”的化身。

道家注重修真養生,追求長生久視。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專氣致柔、心齋坐忘、導引守一等修道養生方法,就是道家修真養生的思想的體現。

道家的養生思想和神秘主義所形成的修道成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後世的道教的教理教義和修煉方術,都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

在繼承老子和莊子思想以及史前神鬼崇拜的基礎上,戰國時期,在齊國形成了以環淵、田駢、慎到為代表的“黃老學派”。這一學派尊崇黃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淨養生、無為而治思想為主體,兼收並蓄諸子百家的一些內容,從而使得先秦時期道家思想更加豐富。

道教吸收孔子、孟子忠孝仁義的“三綱五常”思想,以此構成宗教道德觀的主體,並將這種倫理道德與長生成仙思想結合,以神仙的威力驅使人們去踐行道家理論。

道教的主要經典《太平經》提出了“天地君父師”的倫理體係,後來發展為影響深遠的“天地君親師”世俗倫理規範。比如董仲舒宣揚“天人感應”、“陰陽災異”、“天人合一”的神學思想以及隨之而起的宣揚星象預言、經籍圖籙、呼神劾鬼的讖緯神學等,均為道教所吸收。

道教也吸收了戰國時期的墨家思想。墨家的創始人墨翟站在小生產者的立場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助互利。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的《墨子》一書,記錄了墨翟言行,提倡尊天明鬼,重申了最高神天帝的意誌和賞善罰惡的至上權威,借助上天來推行“兼愛”“非攻”等政治主張;還將鬼的範圍由“人死為鬼”擴大到天地山川鬼神,為道教祭祀天地亡靈提供了理論依據。  墨家的這些思想也被《太平經》繼承發展;墨家重視科學技術的精神,也被道教所繼承

陰陽學說對道教具有重要意義。陰陽概念在《易經》、《道德經》中都有論述。五行概念最早見於《尚書·洪範》,其中闡釋了金、木、水、火、土5種物質及屬性。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將陰陽與五行結合創立了陰陽五行學說,用來闡釋道家的天道和儒家的人道,給五行賦予社會屬性來,說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趨勢。

鄒衍的思想被春秋戰國時期的方士所吸取,作為神仙方術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充滿了神秘色彩,成為道教修煉法術的理論基礎。

道教還吸收了易學理論。伏羲氏、周文王推演總結的《易經》,為儒家“五經”之首,道家“三玄”之一。對《易經》所作的注釋逐漸形成了一門學問,這就是易學。《易經》的內容和形式都為道教所吸收。

道教將《易經》當做基礎經典而深入探討、演繹和應用。道教以《易經》中至高無上的“天”為模型來塑造最高神“天尊”,其玄學方術、符籙丹道、齋醮科儀都和《易經》密切相關。事實上,以易解道的理論實踐貫穿於道教發展的全過程。

道教的產生還和諸子百家中的醫家、兵家、法家、縱橫家有淵源關係,縱橫家祖師鬼穀子便被道教尊奉為上古真仙。

道教將諸子百家思想集於一身,最終整合成為道教哲學。諸如追求人類自身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等等。其“與世無爭”、“道法自然”的理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旁注]

農耕文明 是人類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農耕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製度、思想、精神和藝術等領域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在古代社會,農耕文明之所以能夠引領社會發展方向,主要依賴於當時的農業社會與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適應。

六十甲子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進行循環組合:甲子、乙醜、丙寅等等,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複始,無窮無盡。它是華夏民族最早、最大的發明創造。 六十甲子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黃老學派 產生於戰國中期,是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學派。黃老學派的代表作是《老子》、《黃帝四經》等,學說的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西漢王朝主張黃老學派的學說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將它運用到政治和法製實踐中,並取得顯著的成效。

《太平經》 又名《太平清領書》。是道教的主要經典,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救窮、自食其力。此書係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原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僅殘存57卷,另有唐人閭丘方遠節錄的《太平經鈔》10卷,敦煌遺書《太平經目錄》1卷。

讖緯 是我國古代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後的人稱為“內學”,而原本的經典反被稱為“外學”。讖緯之學也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政治預言。

五經 指儒家的五聖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武帝立五經博士,我國曆史上的儒教國家化由此謂開端。閱讀五經,能夠從五個角度理解人生,即哲學角度的《周易》,政治角度的《尚書》,藝術角度的《詩經》,社會角度的《禮記》,曆史角度的《春秋》。

三玄 魏晉玄學家對《老子》、《莊子》和《周易》三書的合稱。是我國古代最高哲學經典。《易經》為群經之首。《道德經》隨其後,其要本歸老子之言。三本經書一脈相承,渾然一體,是為三玄。

玄學 又稱新道家。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產生於魏晉。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魏晉玄學使我國哲學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間的關係的探討大大發展起來。

[閱讀鏈接]

黃老學派是先秦道家的一個派別。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改造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即要求統治階級盡量不要幹涉人們的生活,不要好大喜功,勞民傷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