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學派治世安邦的主張在漢初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促成了我國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東漢時,黃老之術與新生的讖緯之說相結合,逐漸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早期道教的重要典籍
道教誕生於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加入道教的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因而也將他們的思想意識帶入道教之中,不僅出現了各個派別,也編纂了一些道教早期的典籍。
道教的勸善書,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係統化和通俗化,便於人們理解和接受。道教早期經典真實地反映了道教教義,如《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等。這些道教教義成為了解道教的重要資料。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主要經典,堪為總綱,道教所有教派的建立及其典籍都是對《太平經》的闡釋。它的主要思想,一是神秘的氣化學說;二是三名同心的調和論,即主張君、臣、民協調共處;三是陰陽五行的災異說;四是天人相通的修道成仙理論。
《太平經》的神仙係統,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它具有兩個神學係統,即天地陰陽係統與神仙係統。這兩者是平行關係,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
《周易參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的理論著作。它的中心思想是運用提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經。其文字古奧難懂,其真義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爾注》是進一步了解五鬥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五鬥米道與太平道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它非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的悲劇,反而在演變為天師道以後,成為道教的正宗。
在道教史上,東晉南北朝是重要的轉折時期。此期的道教由於門閥士族階級的改造,經曆了一番重大的變革,從早期的五鬥米道,發展演變為完備成熟的宗教,從主要傳播於民間的道教組織,上升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
自東晉以來,佛、道兩教興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經典傳播其教義。佛教的經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隻能改造前代的書籍以及借鑒佛教的經文。
東晉以後,新出的道經以《三皇經》《靈寶經》《上清經》這三組道經最為重要,即三洞真經。
《三皇經》在元代被焚毀,已失傳。但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經》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經》的道法。其中共有92道符咒,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祇、仙官天將、五嶽四瀆之君、魂魄邪精的隱諱姓字。
《靈寶經》是由葛洪及其家族傳播的一組道經。其中《靈寶五符序》3卷收錄於《道藏》中,內容為養生求仙,上卷為存思服氣之術,中卷為服食草木藥方,下卷為佩戴或吞服的符籙以及成仙之法。
以五行思想為基礎,構造道教修煉方術,是東晉道教靈寶派諸經共同的特點。靈寶派的兩個顯著特點是:注重齋戒科教,勸善度人。
靈寶派的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籙,它注重齋儀,同時又受到上清派的影響,也講思神、誦經,對金丹、房中之術甚為輕視。從其重視符籙科教方麵來看,它比上清派更接近於舊天師道,甚至有人認為《靈寶經》係由張陵所著。但實際上它和舊天師道那種搞畫符念咒,以“驅鬼降魔”“祈福禳災”的方式並不完全相同。
由於靈寶派既吸收了舊天師道能夠吸引群眾的某些思想和宗教活動形式,又剔除了不符合信眾願望和要求的內容,在修持方法上也比上清派更簡便易行,故能適合中上層人士的需求,發展很快。
道教上清派的開創人物魏華存、楊羲、許謐等,均係晉代高門士族出身,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封建統治的上層人物有著密切的聯係,屬於士族知識分子,其中有些人本身即是封建王朝的官吏。
但東晉司馬氏政權對江南士族始終抱有戒心,甚至持歧視態度,因此他們在政治上並不得意,於是他們便以老莊思想為精神寄托,並由此而信奉道教。他們加入道教,一是為了精神寄托;二是為了利用道教為封建統治服務。
江南士族權貴對原來道教貼近下層群眾的思想和教義感到不滿,所以他們加入道教之後,便按自己的意誌和愛好,對原來的舊天師道進行改造,使之更適應士族貴族的需要。他們組織創作了以《上清經》為主的許多關於道教教義的書籍。
在這些經典中,已經完全排除了早期道書中反映農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的思想,在修煉方法上強調存思之法,著重個人修煉,因而為執政者所樂於接受和讚賞,這是他們不斷壯大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上清經》的問世及傳布,在道教內部開創了一個新的派別,即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在《上清經》中,諸如金丹服食、導引行氣、佩符投簡、遁甲隱形、踏罡步鬥、高奔日月、餐吸雲霞、歌頌禮讚、召神伏魔、禁製虎狼等道術,應有盡有。
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陸靜修,為了適應當時門閥士族階級的需要,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並與神仙道教融合,成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師,也成為奉持三洞經典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師。
陸靜修建立完善了道教齋醮儀式,創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遠影響的道教典籍的分類方法,將道書分為三洞四輔共七大部類。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輔即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
三洞四輔不僅是一種道書分類法,同時也包含著區分道經品級高低和排列道士階級次序的功能。如修太清法僅能成仙,修靈寶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聖。
西晉女道士魏華存的《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屬於洞玄部。傳世的《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和《黃庭中景玉經》3種。
《黃庭經》是前代修煉養生經驗的總結,又為後世的內修提供了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黃庭經》的經文都是七言韻文,主張“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追求恬淡無為的修煉方式而達到長壽的目的。修煉關鍵是男藏精,女藏胎,認為人以精為本,以氣為根,使人“完堅”不喪,滋補元氣,則老而可壯。
其修煉方法就是調息和存神,其調息法,就是“太和陰陽氣”能通過運行,上達黃,庭至丹田,再返歸黃,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經和醫經的五髒有神的說法,存思諸神,就可以通靈達神,洞觀自然,養神煉氣,乘雲飛仙。
陶弘景曾經在句容的句曲山即茅山修道。他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經營數十年,從而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中心,故後世也稱上清派為“茅山宗”。他編寫的《真誥》一書,記錄了茅山道教的傳授曆史。
由於學識和造就卓著,陶弘景得到朝野尊崇禮遇。他開創了融合道佛的先例,采取佛道雙修的態度。由他編寫的《真誥》首次係統地闡述了輪回轉生和地獄的說法。
《真誥》既勸人修道成仙,又宣揚善惡報應,維護封建秩序和等級製度。其中的《甄命授》和《闡幽微》等篇,還出現類似佛教誡語和地獄托生之說,可見《真誥》融入了一些佛教思想觀念。
《真誥》全書內容龐雜,但書中所涉及的許多經書、大量道教人物和方術等,都是研究道教的一份重要曆史資料。
陶弘景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係。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係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祇、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其中央的上下次序是:元始天尊,玉晨元皇大道,太極金闕帝君,太上老君,九宮尚書,定錄真君中茅君,豐都中茅君。
陶弘景對於養生學、醫藥學和煉丹術也有很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養性延命錄》中。此書總結了東晉學者張湛對《養生集》《攝生論》《養生術》等著作編集整理的養生理論,保存從先秦到兩晉的已佚著作達32種。其基本理論就是養神和煉形,養神就是要“遊收虛靜,息慮無為”,清心寡欲;煉形就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上清派的形成,標誌著自葛洪以來,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舊天師道團,創立官方化的正統道教的完成。
道教的這些重要典籍,是道教哲學思想體現,源自我國原始宗教以及哲學思想。道教大量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範圍和構成成分。
[旁注]
教義 指某種宗教所信奉和宣揚的神學道理思想。道教是東漢時產生的我國本土宗教,它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一些重要範疇及其思想,構成它的理論基礎。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派別,其信仰、教義也雜而多端,各派不盡相同。但曆代道教諸派都把“道”作為其信仰的核心,道教各派的教義皆源於此。
丹鼎派 又稱“金丹道教”,是道教中重要的支派之一。丹鼎派是對道教中以煉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發展而來。丹鼎派早期理論著作《周易參同契》。魏晉時,丹鼎派進一步發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並對其作了理論上的總結。
靈寶派 是道教教派。始創於東晉末年。道教經典中,“靈寶”一詞最早見於《太平經》,原為神靈寶貴之意。後來葛洪族孫葛巢甫附會引申,創作《靈寶經》30餘卷,並列一個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後嗣的傳經係統。至南朝宋時,陸修靜“更加增修,立成儀軌,於是靈寶之教,大行於世”。
上清派 是道教宗派中極有影響力的一個派別。上清派約形成於東晉時期,以專門傳播習煉《上清經》而得名。上清經是由《黃庭經》衍生出的道經係列,也稱《大洞真經》。上清派以存神服氣為修行方法,輔以育經、修功德。
齋醮 亦稱齋醮科儀,道教儀式。道士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異法器,吟唱著道教音樂的曲調,在壇場裏翩翩起舞,猶如戲劇演出一樣,這就是道教齋醮科儀,俗稱“道場”,謂之“依科演教”,簡稱“科教”,也就是法事。目的是以祭告神靈,祈求消災賜福。
韻文 分韻編排的字典,為寫作韻文者檢查押韻之用。與散文相對。韻文是講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數要使用同韻母的字作句子結尾,以求押韻的文體或文章。包括了詩、賦、詞、曲和有韻的頌、讚、箴、銘、哀、誄等。
[閱讀鏈接]
道教經典《太平經》以宗教家的虔誠,將長生信仰和倫理教化緊密聯係起來,標舉“善自命長,惡自命短”。書中講述了一個積惡者的遺腹子的故事,這個遺腹子遭受孤苦,賣身為奴,後得天哀憐,才有長進。後來他便告誡自己的後代一定要為善。
這個故事形象生動地向世人表明:天神常在人邊,賞罰分明,善者福報,惡者遭殃。因此,人們要一心為善,勿行遊蕩,治生有次,不取人財,無妄飲酒、勿信是非,認為凡此種種,即可構築大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