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變革——道教宗派1(1 / 3)

發展變革——道教宗派1

五代時期,由於社會動亂,有識之士便產生了歸隱山林,到道教中尋找精神寄托寄托的思想。這種現象陡然擴大了道教隊伍;其中有一些人還專修道教方術,以求在亂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貧弱。他們對道教在亂世中的維係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五代半個多世紀的探索,道教在北宋時走向成熟,不僅道學理論大興,而且在道官製度建設、道教音樂創作及三教融合等方麵大有進步。在宋代道教成果的基礎上,金元之際產生了很多新道教,尤其是全真道的出現,與南方正一道形成了南北雙興的格局。

五代道教的維係與發展

唐末五代的社會動亂,給道教世界又增添了兩類人:一類是仕途無望,歸隱山林,在道教中尋找寄托。或是辭官不做,尋求清淨,如羅隱之、鄭雲叟等。另有一類人是專修道教方術,以求在亂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貧弱。

唐末五代所出現的這兩類追求道教的人物,施舍道徒,興建宮觀,收集散失的道書,宣講道經等。對當時道教的維係和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如前蜀王建、王衍父子崇信道教,推崇杜光庭,稱之為“天師”;後蜀孟昶好金丹;南唐李昪為茅山第十九代宗師王棲霞建玄真觀,並賜印、綬,稱之為“玄博大師”。

這一時期,道教在各個地方割據政權的範圍內都有傳播。道士或遁跡山林,或隱於鬧市,皆由出世轉為入世,由追求成仙轉而濟世度人,以拯救現實的苦難為己任,從而把儒家和佛教的某些修持方法和救世理想吸收到道教中來。

這一時期著名的道士有呂洞賓、李浩、譚峭、彭曉、譚紫霞等,他們致力於道教的理論、方術方麵的研究和建設,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邁進。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呂洞賓、譚峭和彭曉。

呂洞賓,姓呂名岩,字洞賓,自號純陽子,唐末五代時期人。  呂洞賓自幼好讀,通曉百家,但三舉進士不第。46歲那年,他又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上天仙使鍾離權。鍾離權施展道術讓他做了一個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封妻蔭子的美夢,醒後方知功名利祿均為夢幻,遂大徹大悟,拜鍾離權為師,赴終南山中修道。其後遍遊山水,傳道度人,53歲歸宗廬山,64歲上朝元始、玉皇,賜號純陽子。

呂洞賓雲遊四方,為百姓解除疾病,從不要任何報酬。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飛升後,家鄉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念。

呂洞賓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物,但在民間長期流傳中,其傳奇故事卻像雪球的滾動一般,故事愈來愈加豐富,最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神仙。

南宋初人吳曾所撰的《能改齋漫錄》卷18中,記有呂祖自傳。據說呂洞賓曾自言:

一斷無明煩惱,二斷無明嗔怒,三斷無明貪欲。

唐宋以來,呂洞賓與鐵拐李、漢鍾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並稱“道教八仙”。在民間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

譚峭,字景升,泉州人。據說著名道士陳摶曾言與他為師友。史稱譚峭幼而聰明,長大後廣涉經史,博聞強記,問則無所不知,文則清新華美。好黃老之學,精心研究,立誌修道。

譚峭見多識廣,學識淵博,曾於終南山著《化書》8卷,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計110篇。其內容大旨是以老莊思想為本,又兼容儒家學說。全書在內容上,基本發揮了老莊學說,並把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小農平均主義理想的社會觀作為主軸進行論述,其中兼有一些天文地理方麵的知識,涉及內容很廣泛。

在思想內容上,《化書》中具有同情人民的社會觀與曆史觀;既有對傳統道教思想加以繼承,又有對其闡發,對後世的內丹學、宋明理學等方麵影響深遠,在我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化書》後來作為道教重要典籍之一而被收入了道教圖書總彙《道藏》之中。後人評價譚峭的《化書》是唐宋時期道教典籍中最有獨創性的著作。

彭曉,字秀川,自號真一子。曾在後蜀擔任過朝散郎、守尚書祠部員外郎的官職,受賜紫金魚袋。彭曉好道,善於修煉養生之術。《道藏·太玄部》收有他所作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3卷和《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1卷。

五代以後,人們對道教的追求則較多地帶有實用的目的,內儒外道的道士無形中使道教滲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這種結果造成的影響,為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其神仙思想也影響到了道教金丹思想,促進了向內丹轉化的過程。

[旁注]

方術 方術是道術前身。方術有兩種意思, 一是指古指關於治道的方法。《莊子·天下》:“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二是指中國古代用自然的變異現象和陰陽五行之說來推測、解釋人和國家的吉凶禍福、氣數命運的醫卜星相、遁甲、堪輿和神仙之術等科學技術的總稱。

道教八仙 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即《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八仙過海”的故事,是道教著名掌故之一。

全真派 即全真道。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王重陽。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宗旨,並逐漸包容合並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全真教始終代表道教正宗。

[閱讀鏈接]

在古代社會,最能投皇帝所好的東西,莫過於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金丹”了。煉丹術迎合帝王的特殊需求,受到曆代皇帝的青睞。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朝秦暮楚。立王稱帝者仍不忘求仙煉丹。例如:後蜀孟昶,學金丹口訣,向道人程曉垂問長生之法;燕王父子召請道士,“合仙丹,講求法要”;東南閩王,為“求大還丹”,築道台極“土木之盛”;後周世宗請來著名道士陳摶,詢問“修養之事”等等。這些帝王也就成了那些自稱可煉製長生不老藥的煉丹家們的最大顧主。

宋代道學與道教的發展

由於五代時期社會戰亂,一些不願出仕為官的儒生和失意的官僚們往往以黃老思想作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因而北宋初年,黃老道家思想在社會上的傳播相當廣泛。不僅出現了張伯端、陳摶等一批著名的隱士和道士,而且宋太宗及其重臣呂端、呂蒙正、李琪、李昉等也是黃老道家思想的信奉者。

為了安定社會,鞏固政權,北宋皇室在社會上極力推崇黃老之道,把黃老思想既作為政治思想,又作為宗教思想。從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1008年開始,宋真宗就開始大力推崇道教。

在當時,北邊的遼兵大軍壓境,宋真宗被迫與遼國訂立“澶淵之盟”。從此,主和派導引朝綱,宋真宗也轉而希求神靈保護大宋王朝,尊黃帝為趙氏始祖,封老子為“混元上德皇帝”,尊玉皇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帝”,大肆祭祀,封禪泰山。

據史籍記載,1009年,宋真宗設立左右道錄院,掌管全國道教事務,如神像科儀製度、道門威儀及州郡天慶觀住持人選等。道錄院隸屬於主掌禮儀的鴻臚寺。

宋徽宗尊崇道教始於政和年間。當時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

宋徽宗還親自作《禦注道德經》、《禦注衝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遊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經研究有了較為完備的資料。

1117年2月,宋徽宗稱天神青華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夢老君諭曰:“汝以宿命,當興吾教。”當時的道士林靈素宣諭,說宋徽宗為神霄玉清王下凡,左右近臣及寵妃皆是神仙下凡。

隨後,宋徽宗授意道錄院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使他成為人君國主、天界尊神、道教教主三位一體的皇帝。同時加封山神、龍神、城隍、嶽瀆等民間祭祀之神,並在全國各地增建、擴建道教宮觀。從而把道教變成了國教。

道教曆來認為宇宙是大天地,人體是與自然相應的小天地。天地自然的形象、變化與人體生理機製的形態、性情的變化是相似、相應、相通的。當模擬自然的外丹金石術在實踐中失敗後,道士們則轉變為模擬自然的內丹道。鍾離權、呂洞賓被道教奉為內丹始祖。

南宋著名道士李簡易《玉溪子丹經指要》卷首載《混元仙派圖》,列出鍾離權、呂洞賓等人的傳承譜係有80餘人,其中第四代傳人是兩宋時期內丹道最重要人物張伯端、陳摶。

張伯端,原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天台人。宗承鍾離權、呂洞賓派內丹說,主張一己清修。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等。其學術思想,始則以儒入道,倡以道教內丹為中心的三教歸一論,繼而又出道入禪,以禪宗性學為宗旨,最終形成了道禪融合、先命後性,以求得無生空寂、神通妙用境界為歸宿的獨具特色的內丹南宗派。

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人。少年時,喜歡研讀《易經》,精通詩、書、方藥、數術諸學。在仕途受挫後,開始訪道求仙,後隱居華山,專煉內丹術。

陳摶作為宋初道士,將《易》、《道德經》、《莊子》、《參同契》等道家、道教學說與道教煉養術結合,借易理、道家思想以建立其模擬自然的修煉理論;並繪製成圖,名曰《無極圖》,開創圖學,以闡述道教修煉術。

陳摶丹法中強調無欲主靜的觀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無增無損,修心養性,成為其內丹修煉的核心。他認為:

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生陰之靜,非真靜也,是動中舒緩處耳,亦動也。是以生生不息,變化萬殊。萬殊既成,吉凶出焉。聖人作《易》,所以指吉凶,推變化。要之必以守貞為主。故《易》者,戒動之書也。

在陳摶看來,能做到心齋坐忘,冥心凝神,就可以忘乎一切,入於不死永生的境界,與道合一,與天地萬物一體,複歸於本原。這正是道家哲學、道教思想,以及陳摶內丹道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陳摶《無極圖》問世以後,產生了巨大影響。北宋理學派開山鼻祖周敦頤在陳摶《無極圖》的基礎上,創製了《太極圖》以及《太極圖說》,采納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無極”概念和“無欲故靜”的命題來修訂和豐富了原有思想體係中的宇宙論和倫理學。

有內聖外王之譽的北宋哲學家、易學家邵雍繼承陳摶《無極圖》,並推演弘大“心法”,創立了一套完整的象數體係,概括宇宙間的一切命題。直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集周、邵氏之學為一體,成為兩宋道學集大成者。為道學的形成和發展建立了一個比較合理而相當完備的宇宙起源說。

陳摶在道教發展史上是個重要的人物,他的《無極圖》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後來的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炎《太極圖辨》所說:

圖學從來,出於圖南,則道家者流,雜以大易,遂使天下靡然稱為易老。

黃宗炎在《太極圖辨》中記述了陳摶《無極圖》的模式,以圖解的方式將內丹修煉的過程分為得竅、煉己、和合、得藥、脫胎五個階段。在闡述性命雙修法中,又分為守玄牝、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五氣朝元、取坎填離、煉神還虛等若幹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