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道學方麵的建樹外,宋代也是我國曆史上道官製度發展的高潮時期。經過六朝以及隋唐近5個世紀的不斷完善,宋代道官製度已趨於成熟。政和年間的1114年,宋徽宗下詔:
諸路監司,每路通選宮觀道士十人,遣發上京,赴左右街道錄院講習科道聲讚規儀,候習熟遣還本處。
宋代設有三級道官機構管理道教事務。第一級是京師道錄院。由道士擔任各機構的道官。在京師道錄院供職者,如熙寧年間的右街副道錄陳景元以及宋光宗時的左街道錄留用光等,都是當時著名的道教學者,對道教教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二級是地方道正司。地方分路、州和縣三級,其中的州或稱府、監、軍。政府在諸州監軍設通判、都道正、都監等道官,管理本地區道門公事。
第三級是基層宮觀。宮觀道官的稱謂有知宮觀事、觀主、都監、住持等。
宋代政府建立了完備的道官管理機構,奠定了後世道官製度的總體格局。
宋徽宗又下令各地州縣,仿照儒學的形式,設立道學。當時學道之士,允許入州縣學教養,所習經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外,兼通儒書,合為一道。大經《周易》、小經《孟子》。
初入道者稱道徒,每年進行考試,根據成績,分別授以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方士、居士、隱士、逸士、老士等名號。這些名稱相當於官品的五品到九品。不久又於諸州添置道學博士。
又依儒學的貢士法,學道之士亦可通過考試為貢士,到京師入辟雍或太學學習,並可每三年參加大比,殿試合格者則授予各種名號,並授以道官道職。道官中最高的稱“金門羽客”,可以佩帶金牌,出入宮禁。由於宋徽宗的崇道,道士頻頻獲得殊榮。
宋代也是道教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別編寫道教音樂,多達數十首,如《散花詞》、《白鶴讚》、《玉清樂》、《太清樂》等。特別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靈素修改、增補道教齋醮儀式,頒《金篆靈寶道場儀軌》426部,並選全國宮觀道士進京學習道教音樂。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道教音樂總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時編纂的,它以曲線記譜的方法收錄了南北朝、隋唐以來的詞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製的讚頌50首。曲線記譜在《漢書·藝文誌》中稱“聲曲折”,似一唱三歎,襯詞較多,具有南曲風格。此時,絲弦樂已加入了道教音樂的行列,道教音樂的伴奏樂器日趨完備。
南宋時,道教音樂在民間廣泛流傳。當時的道教音樂,對於聲樂形式和器樂形式的運用,已經比較講究悅耳動聽。
總而論之,道教在宋代逐漸走向成熟,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道學理論,營造出一個十分複雜的道學文化體係。
[旁注]
呂端 (935年~1000年)字易直,北宋幽州安次人,位於現在的廊坊安次區。北宋宰相。呂端儀表俊秀,處事寬厚忠恕,善交朋友,講義氣,輕錢財,好布施。他處事理政才華出眾,逐漸為宋太宗所喜愛和重用。宋太宗曾經根據自己多年體察評價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澶淵之盟 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北宋宋真宗景德年間的1004年,遼軍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至澶州督戰。最後宋、遼談判,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此後宋、遼之間200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
嶽瀆 五嶽和四瀆的並稱。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山東的東嶽泰山、湖南的南嶽衡山、陝西的西嶽華山、山西的北嶽恒山、河南的中嶽嵩山。它們是古代道家名山。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我國民間信仰的河神的代表。
南宗派 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重要派別。創始於北宋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天台宗。南宗“性命雙修”繼承我國傳統隱逸仙學,大都隱居山林清修。自元代中期開始,漸與北宗融合。元末,兩宗統歸全真道。
北宋理學 北宋時期的周敦頤為宋代理學的開山祖,他將道家無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闡述了理學的基本概念與思想體係。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性命之學,故稱為理學。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體的思想體係。
貢士 我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唐、宋時,以州或府、縣科舉考試如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明、清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清製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賜出身,乃為進士,但習慣上每於會試考中後即稱進士。
辟雍 亦作“璧雍”等。本為西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為名。其學有五,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為辟雍。其中以辟雍為最尊,故統稱之。貴族子弟在裏麵學習各種技藝,如禮儀、騎射等“六藝”,。
殿試 為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禦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則天創製,但尚未成定製,宋代始為常製。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南曲 相對於北曲而言。是宋元時長江以南以溫州、永嘉為中心的戲曲、散曲所用各種曲調的統稱,用韻以江浙一帶語音為準,有平上去入四聲。音樂上用五聲音階,聲調柔緩婉轉,以簫笛等伴奏,明代初期亦用箏、琵琶等弦索樂器。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都以南曲為主。
[閱讀鏈接]
宋徽宗推崇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俗語道“十道九醫”,這是因為道教涉及醫學養生方麵的諸多知識。道教在北宋時期相當長的時間內, 扮演了地方醫療機構的角色。宋徽宗在地方上大建宮觀,他的一個想法就是把當時的道教醫療普及。這是他作為道君皇帝的惠政之一。
金元之際新道教的產生
金代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族原來居住在長白山和黑龍江流域,以漁獵為生,同時也從事農業。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即皇帝位,正式建立金政權,國號大金。
金執政者一麵進行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的改革,一麵大力倡導加強女真族與漢族彼此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間融合。他們還大力提倡尊孔讀經,興辦學校,以科舉取士,讓大批漢族士人擔任朝廷的重要官職。
在當時,也有一些漢族士人既不願在皇朝做官,在政治上與金執政者合作,又不去參加抗金鬥爭,而是走上了逃離現實,隱遁世外的道路。
在這種背景下,在山東、河北一帶,漢族士人先後創立了新的道派,如蕭抱珍創立的太一道,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教,王喆創立的全真道等相繼產生,並受到了一些為官的漢族士人的擁護和向往,隨之紛紛加入。
這些新道派既是一種宗教團體,也是一些做官的漢族士人相互聯絡的組織,一經建立,便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而引起金朝執政者的關注。為了爭取為官的漢族士人的支持,金執政者便對這些道派的首要人物加以籠絡,對他們表示親善,並對他們所代表的道派給予扶植。
太一道,或稱太一教,創始於金熙宗天眷初年,創始人蕭抱珍是衛州人。據《元史·釋老傳》稱:
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蕭抱珍,傳太一三元法籙之術,因名其教曰“太一”。
太一道以老子之學修身,以巫祝之術禦世,也以符籙濟人治病、祈禳避災。衛州的太一廣福萬壽宮內有“法水井”,人稱“太一泉”,據稱飲之可治病。太一教道士出家,嗣教需受法籙秘物。
太一道創立後,於天眷初即“遠邇響風,受籙為門徒者,歲無慮千數”。其後,太一道弟子侯元仙又在趙州及真定的家中,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藥濟人,將太一道傳至河北趙縣、正定一帶。
金皇統年間,金熙宗聞蕭抱珍之名,召之赴闕相見,並賜蕭抱珍所居庵名為“太一萬壽觀”。太一教師承較嚴,1166年,蕭抱珍去世,曾留下遺囑,其後“非蕭姓入教者,均須將姓改為蕭”。至元憲宗時,追贈蕭抱珍為“太一一悟真人”。
太一道二祖蕭道熙,字光遠,本姓韓氏,其先祖為汴州即今河南開封人,後來徙居衛州。金正隆年間,韓氏舉族修太一教,遂改姓蕭,為二代祖。1169年,金世宗敕在觀內建立“萬壽”額碑。太一道教聲大振,門徒增盛,達數萬人之多,其流布區域,東達於沿海地區。
太一道第三祖蕭道衝本姓王,諱誌衝,字用道,山東博州堂邑人,其祖與父都受太一法籙。蕭道衝自幼穎悟,16歲那年,他不同意父親為自己議婚,拜二代師蕭道熙為師。
金泰和年間,蕭道衝因設醮祈皇嗣及依科作醮驅蝗,取得顯著效果,金章宗詔賜號“元通大師”。一時徒眾甚多,令弟子蕭輔道嗣教,自己不再打理教務。
以上三祖皆在金代。至四祖蕭輔道,始由金入元。蕭輔道字公弼,號東瀛子,衛州人。太一道初祖蕭抱珍之再從孫。
元兵攻占燕京,金都南遷開封。1214春,元兵分道而南,衛州被圍,三日城破。當時蕭輔道見城郭為墟,民遭戰火,很是哀痛。於是傾其所有,招斂遺骸,於城西北掘3個大坑,堆埋成丘,設壇祈禱,祭奠。人稱“堆金塚”,全城人均去祭奠,於是蕭輔道聲名大振。
為了給太一道的恢複和發展做準備,1234年後,蕭輔道在其弟子張善淵、張居皊等的輔助下,費時將近十載,修複被戰火焚毀的祖庭汲縣太一萬壽觀。
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很重視收羅人才,聞蕭輔道之名,於1246年以安車征之。忽必烈與蕭輔道雍容問答,譽蕭輔道如梁之陶弘景和唐之司馬承禎,賜號“太一中和仁靖真人”。
這次召見,說明太一道已獲元皇室的承認,為其在元代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至元年間,忽必烈再次召見蕭輔道,並下詔追封“太一道初祖蕭抱珍真人”號,升太一萬壽觀為太一廣福萬壽官。
繼蕭輔道掌太一道的是五祖蕭居壽。蕭居壽本姓李,諱居壽,字伯仁,道號淳然子。蕭居壽掌教期間,所受元室的尊寵超過蕭輔道。1259年,忽必烈南巡,曾親臨汲縣太一萬壽宮,遍觀各個殿廡,詢慰者久之。1260年秋特賜“太一演化貞常真人”號。
後來,忽必烈還賜太一掌教宗師印,又在兩京為建太一廣福萬壽宮,每年給道眾粟帛。元世祖有時還采納蕭居壽在政治上的進言。
兩京太一萬壽宮的興建,標誌著太一道的首腦機關由汲縣遷至京城,對太一道的發展十分有利。而且根據元世祖的命令,禋祀太一六丁神。元世祖又在蕭居壽的請求下,封贈其先祖及若幹徒眾。
繼蕭居壽之後掌太一道者為蕭全皊,是為第六祖。據《演化真常真人行狀》稱,蕭全皊曾受封觀妙大師,臨終時受命嗣主法席,後加封“承化純一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