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變革——道教宗派1(3 / 3)

在當時,朝廷中有人奏請賜順州的土地4000餘畝和宛平栗林給太一道,以作太一道之恒產。蕭全皊在1296年於其地建太一集仙觀一所。

在蕭天皊掌教期間,太一道和全真道的關係已十分密切,蕭全皊雖掌太一道教務,而六丁之祠卻交由全真教真人統一安排了。經過與全真派的進一步交融,最後在組織上也並入全真教。

真大道創始人劉德仁是滄州樂陵人,1142年開始傳道。初名大道教,元憲宗時,賜名為“真大道教”。

劉德仁根據《道德經》義,加以演繹,為真大道教訂立規戒9條:

一曰視物猶已,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寧清靜;四曰遠勢利,安賤貧,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誌,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學者宜世守之。

這是糅合老子、儒家、佛教思想為一體的立教宗旨。可見該教頗重視清靜自守,救民利物,以恬淡寡欲,苦節危行律己,以慈悲寬仁、恤苦救貧對人,又不強調個人的煉養飛升,但以治病救人為務。這在當時戰亂頻仍、群眾生活十分困苦的情況下,確是很受歡迎的。

1174年後,劉德仁應詔居金中都即北京天長觀,又把真大道教傳播至大興及其周圍。三祖張信真掌教時,其弟子邢希德即在平穀建延祥觀,舉師趙希元又在房山建靈泉觀。可見終金之世,大道教的傳播僅限於金中都及周邊,不出河北、山東地區。

劉德仁行教38年,住世59載,於1180去世。此後,繼任掌教者為:二祖陳師正,三祖張信真,四祖毛希琮。

真大道教在長期的掌教傳承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從中央到地方的領導體製。到了元代,首腦機關設在大都即後來的北京天寶宮,為曆代掌教所居之地,設諸路真大道教都提點,教門都舉正等以輔助掌教工作。其下據元代的行政區劃設立各級地方組織。

第一級,行省設提點都舉正。如王清貴曾任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等處都舉正提點。第二級,各路設道錄、道判。如陳德元曾任大都路道錄,趙德鬆曾任汴梁路道錄,鄭進元曾任衛輝路道錄等。第三級,州設道正、舉師。如《隆陽宮碑陰》記有涿州道正,固安州道正,雄州道正,易州道正,順州舉師,易州舉師等。第四級,縣設威儀,如《隆陽宮碑陰》所記房山縣威儀黃德元等。最基層為宮觀,設提點、提舉、知觀。

金、元之交,真大道教內部分裂為玉虛宮和天寶宮兩派,各自進行傳法。玉虛宮一派傳法時間較短,隻傳了李希安、劉有明、杜福春三代,此後未見記載。

天寶宮派的傳法較玉虛宮派為長。其五祖酈希成掌教以後,受到元皇室的支持,元憲宗曾封他為太玄廣惠真人。在他掌教期間,組織有所發展,由原來的河北、山東,發展到了河南許州即今河南許昌一帶。

真大道教發展以後,酈希成特請元皇室批準他將“大道教”改名為“真大道”,以示正統。

酈希成掌教36年,後將傳法給六祖通玄大師孫德福,是為第六祖。孫德福再傳法給李德和,是為第七祖。李德和掌教時,真大道又傳到了陝西。以上3代皆處在與玉虛宮派相對峙的時期。

繼李德和之後掌教的為第八祖嶽德文,始合玉虛宮、天寶宮兩派而為一。但在嶽德文之後,真大道內又出現了波折。

嶽德文於1299年去世前,將教事付與張清誌,作為九祖,但張清誌卻潛遁山西臨汾,後又返華山歸隱,並沒有接替掌教。此後,相繼由趙真人、趙德鬆、鄭進元攝掌教事。後來,徒眾根據鄭進元臨終時的囑咐,去華山請回張清誌,仍舉其為九祖。

張清誌掌教後的第一件事是廢除教內的刑罰。他平時自奉簡樸,深居簡出,入或不識其麵,著書以名其學。貴人達官來見,遂告病臥於內室。他這種淡泊清高的作風,與當時各派首領居則宮室、出則華冠豔服、日與貴官相往來的作風,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得到吳澄等文人學士的稱讚和敬仰。

張清誌掌教,曆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至元泰定帝,深受尊崇,授以演教大宗師、凝神衝妙元應真人,統轄諸路真大道教事。其所居大都天寶宮,“日食數千石”,其盛況可見一斑。此後不久,真大道即歸並入全真道。

全真道創立於金代初年,創始人是王喆。王喆原名中孚,字允清,道號重陽子,又稱王重陽,陝西鹹陽大魏村人。47歲時棄家修道,於終南山南時村挖洞而居,自稱“活死人墓”。其內則修煉金丹,外則佯狂裝瘋,自號“王害風”。

1167年,王喆東出潼關,赴山東半島,立教“全真”。他招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全真教很快在山東發展起來。兩年後,王喆率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四大弟子回陝西時,逝於途中。

全真教創教初期,教風刻苦簡樸。弟子大多乞食為生,不建宮觀,在山野市井修煉、傳教。全真道主張先性後命,修煉時先收心,達到一念不生,這叫“明心見性”。然後調整呼吸,按順序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全真道的內丹學說認為,人心具有“真性”,它又叫元神、元性、真心等,是不生不滅、不變化的。成仙的根據就建立在它上麵。

王喆在《金關玉鎖訣》中,描繪了由元神煉化到達最高階段時,便有“陽神”出竅而飛升仙界的境況。

全真道士解釋教名“全真”,說就是保全“真性”的意思。也有人說,全真道的宗旨要求個人內修的“真功”與救濟社會的“真行”相結合。真功,就是所謂“明心見性”“除情去欲”之類;真行,就是所謂“忍恥含垢,苦已利人”之類。二者雙全,就叫全真。

王喆之後,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中心進一步發展全真教。經過前後20餘年的發展,全真教在魯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上聞於金廷。

1187年,王處玄被召至京都,金世宗親問養生之道。次年,又召丘處機進京,命庵於萬寧宮之西,以便皇帝召見問道,並命他主持萬春節醮事。

元一統後,南北文化漸趨融合,全真道渡江南傳。江南名畫家黃子久,即為全真道士,居蘇杭授徒傳教。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動點是湖北武當山。魯大宥、江貞常等道士於元初入山傳全真道,修複宮觀,徒眾頗多。李道純原為南宗玉蟾門下王金蟾之徒,居真州長生觀,入元後自稱全真道士,撰有《全真集玄密要》《中和集》等,為元初內丹大家。

李鈺、趙友欽師徒活動於江西、江蘇一帶,其徒陳致虛遍遊夜郎、邛水、沅芷、辰陽、荊南、二鄂、長江、廬阜、江之東西,授徒百餘人。所撰《金丹大要》為元代內丹名著。

至此,全真道遍傳南北,盛大至極,其勢力足以與當時漸聯合為正一大派的符籙諸派相匹敵。

任何一個教派若要興旺發達,離開執政者的支持談何容易。金元之際的新道教,也都因為“名動公卿”而走入廟堂,原因即在於此。尤其是全真教,其地位因元皇室的大力支持而譽滿天下。

1269年,忽必烈詔封全真道所尊東華帝君王玄甫,以及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喆五祖為“真君”,後人稱“北五祖”;冊封王喆七大弟子為“真人”,世稱“七真”。

除了這些較大的符籙派係以外,宋元時期還有很多的符籙小派。各派之間相互融合吸收,區別逐漸縮小,後來彙入正一道。

金元之際,是道教發展史上又一重大轉折時期,逐步形成了全真、正一兩大道派各據一方的格局,為明清乃至近當代道教的發展、教派的地理分布等奠定了基礎。直到今天,仍然是正一道主要分布江南,全真道占據北方的格局。比較起來,全真道分布更為廣泛,在南方的不少地方也建立起全真宮觀,這一格局在明清時期最終完成後,道教深入民間並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影響。

[旁注]

女真族 又名女貞、女直,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現今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的前身。17世紀初建州女真部逐漸強大,其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諸部,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至1636年,皇太極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女真一詞就此停止使用,後來滿洲人又容納了少數的蒙古族、漢族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法籙 道教用以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又稱作法籙。法籙牒文中一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籙。它是道士法師輔正驅邪、治病救人、助國禳災的主要手段。符籙的傳授,也成為道教三洞各部的重要內容。

安車 古代一種通常用一匹馬拉的、可以在車廂裏坐乘的車子。上古乘車一般都是站立在車廂裏,而安車則可以安坐,故名。供年老的高級官員及貴婦人乘用。高官告老還鄉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賜乘安車。安車多用一馬,禮尊者則用四馬。

六丁 道教認為,六丁神是:丁卯、丁醜、丁亥、丁酉、丁未、丁巳,都是陰神玉女,為天帝役使。道教稱若心存六丁玉女,意注六丁神符,即可令房宅清潔,五毒不近,災難不生,又可求仙得仙,求官得官,萬事如意。道士齋醮作法時,常用符籙召請他們“祈禳驅鬼”,在道教宮觀中,他們被置於真武大帝的兩旁,作為恃衛之神。

大都 即元大都。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裏”,意為“大汗之居處”。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的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年間的1368年,為元代國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忽必烈在燕京舊址上始建大都,此後元代各帝陸續又有增建,但對其總體布局沒有變動。

元神 道家認為元神是一種高於肉體而可以單獨存在的某種物質。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元神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由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如《道樞》中所雲:“虛無生性,謂之元神。”這個觀點較為切實。

萬春節 是大定年間慶祝金代皇帝誕辰的節日。“春”在字義上有“年”和“歲”的意思,“萬春”可以視作“萬壽”的同義詞。根據《大金集禮》卷23記載,金世宗“禦前批劄三月一日為萬春節”,將皇帝誕辰的節日定名為“萬春節”,而非沿用金較早時候的名稱“萬壽節”,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金世宗去世。

王玄甫 (?~345年)名誠,字玄甫,號東華帝君或紫府少陽君。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始祖。他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傳的功法。後傳其道於正陽帝君鍾離權,再傳呂洞賓,王重陽遂開全真道教。

[閱讀鏈接]

王喆自幼便慷慨好義,不拘小節。少年的王喆,是一個有著豐富學問的人,由於博覽群書,他在20歲左右,便中過進士,很有文名。而且任俠重義,豪氣淩雲,堪稱文武全才的一個人物。

宋室南遷後,王喆創教立宗,以保持漢文化精神在宗教社會之中。至於說他所遇的師父,是呂純陽的化身,命他向東去創教,又吩咐他密語,他臨死又吩咐馬丹陽密語。如果除開囑咐修道的秘訣外,沒人能夠知曉他們師徒究竟說的是什麼,成為道教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