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觀 天下道教第一叢林,道教主流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位於北京。始建於唐,名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元初,丘處機改為長春宮,後來其弟子尹誌平等在長春宮東側購建下院,即今白雲觀。白雲觀為世界道教上的最大叢林,並藏有唯一完整的明版《正統道藏》。
[閱讀鏈接]
在全真教發展史上,丘處機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人物;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丘處機也是一個史冊有名的高德道長。
1191年10月,丘處機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棲霞。他回到家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故居的基礎上擴建了濱都宮。根據《棲霞縣誌》記載,濱都宮內及其附近,當年建有丘真人考妣墓、長春仙井、丘真人庵、鐵樹等。丘處機回到棲霞後,消息很快傳遍了登州、萊州和寧海州,他先後到三州弘揚全真教,足跡踏遍了昆崳山、嶗山、羅山、蓬萊、掖縣等著名道觀。
元代道教的南北格局
入元以後,在執政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現興盛局麵。這種興盛與隋唐道教相比,主要不是教理教義上的,而是教團組織上的,新老道派呈現合流的趨勢,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為中心的格局。
自從全真教丘處機為成吉思汗講道,被成吉思汗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後,全真教臻於極盛。
與此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南方的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並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至此,正式形成了元代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兩大派別的格局。
至元年間的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見南方道教天師張可大的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待以客禮,命主領江南道教,賜銀印。次年,又醮於長春宮,賜號“演道靈應衝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江南道教事,準許自給牒度人為道士。
張宗演得到元世祖的兩次接見,使他獲得了不同尋常的頭銜和職務。此後,曆代正一天師皆被元皇室封為“真人”,命襲掌三山符籙、江南諸路道教事。
首先是天師頭銜。元世祖在其製文中稱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等於以官方名義正式承認了“天師”頭銜。
在此之前,張道陵後人雖自稱天師,民間也以此相呼,但從未受到官方認可,宋代皇帝僅賜以“先生”號。正式用官方名義承認張道陵子孫為天師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也隻有元代政府如此做,到後來明代的明太祖即位即取消了天師稱號。
其次是主領江南道教的權力。南宋末張可大受命提舉三山符籙,權限不及此。元代時張宗演主領江南道教,便與全真道分治南北,成為南方道教諸派中發展最盛,勢力範圍較廣的一個派別,其發展遠遠超過了茅山宗和閣皂宗。
入元以後,從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到第四十一代天師張正言,均受元皇室尊崇,封為真人,尊稱天師,命掌江南道教,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是龍虎山張天師道獲得較大發展的時期。
曆代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不僅江南符籙派的教務受其統領,全真道之在江南者,亦受其統轄。
江南道教各派宮觀的賜額,道官、道職的任命,以及道官封號的賜予等,皆須經天師的首肯和轉達。這使得曆代天師的首領地位日漸鞏固,以至到元代中後期,以天師為首領的龍虎宗逐漸形成為南方道教的重心,其餘道教符籙派一步步結合到它周圍,最後組成一個大的道派正一道。
當時的西域人也積極接受中原道教文化,信仰道教的西域人士也不在少數。清末大學者陳垣有一部著作《元西域人華化考》,其中通過翔實的事例、嚴謹的考證,論證了元代西域人仰慕漢族文化,信仰漢族宗教的事實,可見我國漢族文化之魅力。陳垣在書中說:
特患其不通中國之文,不讀中國之書耳,苟習其文,讀其書,鮮有不愛慕華風者。
在接受道教文化的西域人中,馬迺賢是重要的一位。據《元西域人華化考》記載,馬迺賢不僅喜好道教,並且對道教養生方術推崇備至,甚或有切實的體驗。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創造一些福利。
馬迺賢的作品中有不少遊仙之作,對於神仙境界常常低徊遐想。對於元初高道丘處機更是尤其傾慕,吟詠再三,《京城雜言》雲:
丘公神仙流,學道青海東。
扣馬諫不殺,嘉辭動天容。
保此一善言,元祚垂無窮。
自注:“太祖納全真丘處機之一言,國家始終不好殺生。”可謂傾倒之至,由此也足見道教之魅力。
[旁注]
正一道 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江西龍虎山天師道為首,融合上清、靈寶等符籙道派而形成的一個符籙大派。於元代中後期形成後,一直流傳至今。天師道曆代天師嗣位,多受朝廷賜號,賞給錢物,擴建宮觀。
閣皂宗 為符籙三宗之一。形成於北宋,流傳至元明。閣皂宗是靈寶派發展到以閣皂山崇真萬壽宮為傳播中心時代的別稱。它本是靈寶派,但又是靈寶派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曆史階段。至於靈寶派發展到何時,才形成以閣皂山為傳播中心的閣皂宗。
龍虎宗 即龍虎山正一宗壇。據說龍虎宗是由張道陵後裔以龍虎山為傳播中心的符籙派。龍虎宗在元代獲得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它的支派玄教發展更盛。至大德年間的1304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後,龍虎宗合並其他符籙派而為正一道,即進入它發展的另一階段。
[閱讀鏈接]
道教是忽必烈試圖從中尋求支持和幫助的一種宗教。忽必烈為道教馳名的法術所吸引,並承認他們對較低階層群眾有吸引力。因此朝廷為建設道觀提供資金,並向他們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權。
忽必烈對道教的這種支持是一種信號,被傳遞給了道教的信徒,使一些道教領袖意識到需要與佛教和蒙古人相容共處,並且首先尋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道教為忽必烈演習和本教祭禮有關的祭祀和典禮,尤其重要的是皇家祭泰山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