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轉換——道教俗化1
明清兩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個轉換,明代正一道較活躍,受執政者器重,清代則是全真道較興旺,較受執政者青睞。由於明清時期道教在官方地位下降,在民間開始廣為傳播,在世俗化過程中成為更多人的信仰。
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深深地影響了國人。比如近代道教的禮法活動,其名目眾多,且能應對各類場合。再如道教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其“洞天福地”模式,為後世理解道教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思路。
明代道教與道教著作
在明代,道教承宋元舊製,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派係,官方發給不同的度牒。
明代皇室因鑒於世居龍虎山張道陵後裔在道教中的影響,一方麵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除“天師”這一稱號,改授為正一嗣教真人。
在明代皇帝中,特別崇奉道教的是明世宗朱厚熜,他自號“玄都境萬壽帝君”,躬親禮齋,許多道士被授予“少保”、“禮部尚書”等官銜,參與朝政。
明代曆世還在京師設置道紀司,在各府設置道正司,在各縣設置道會司,將道教事務列入朝廷行政管理的範圍。
明代正一道的政治地位居道教各派之首。早在1361年朱元璋攻占南昌時,正一道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就曾譴使拜謁,密告“符命”,與朱元璋接上關係。
明代開國後,張正常於1368年入朝禮賀,明太祖封他為正一嗣教真人,賜銀印。1373年,又敕令張氏永掌天下道教事。從此正一天師便上升為道教各派首領,其地位較元代正一天師統領江南道教更高。
張正常以擅長符水治病聞名,羽化於洪武年間的1377年。其子張宇初嗣位後,襲封正一嗣教大真人,領道教事。此後,明代曆代天師皆沿例襲封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
張宇初博學能文,撰有《道門十規》。該書吸收全真道性命雙修及嚴守清規戒律之宗旨,針對當時道教弊端,適應明王朝檢束道教之舉,指出道士應遵守的10條戒律,以之推廣於道教各派,意圖整頓道教。
《道門十規》對於道教之淵源和流派、立教本旨、道教發展過程中之種種問題和今後應當遵守之原則,均有簡明概括之敘述,為明初道教規製之一,是整頓道教的綱領性文獻。
張宇初還撰有詩文集《峴泉集》20卷,對道教思想宗旨及修持方法多所發揮,堪稱宋元以來最有學識的正一天師。張宇初還曾奉敕設醮建齋,重建龍虎山上清宮。
明太祖認為禪宗與全真道“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習”,無助於倫理教化,故重視正一而貶抑全真。因此,全真道在明代政治地位下降,教團發展受限製,其勢力遠不及金元時代。
全真道自元代以來,七真門下各自開派,形成7個支派。其中丘處機所開龍門派勢力最強。該派傳至明代,出現以戒律密傳的龍門律宗。此宗以丘處機門人趙道堅為第一代律師,趙傳張德純,張傳陳通微,陳傳周玄樸。周玄樸是龍門第四代律師,後傳於張靜定、沈靜圓,龍門律宗此後分作張、沈二支流衍。
明世宗時,有龍門第4代弟子孫玄清,得山東嶗山李顯陀、鐵查山通源子及鬥篷張真人之傳,頗有道術。1558年至京師白雲觀坐缽修煉,祈雨有驗,明世宗朱厚熜詔賜“紫陽真人”之號。孫玄清門下形成金山派,亦稱嶗山派,屬龍門支派。
明代著名的道士還有張三豐、邵元節、陸西星等。
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寶,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子,以其不修邊幅又號邋遢。元末明初著名道人,武當派開山祖師。
據史書記載,張三豐豐姿魁偉,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蓑一衲,一餐能食升米,或數日千裏。善於嬉諧,旁若無人。曾居武當山,修繕五龍、南岩、紫霄諸宮,明太祖聞其名,遣使覓之不得。
張三豐後來居陝西寶雞金台觀,傳說曾死而複活,道徒稱“陽神出遊”。於是,他遊四川青城、鶴鳴山,尋訪仙道。最後又回武當山,竟是隱顯莫測,以至於明成祖朱棣多次派人尋訪,均不見蹤跡。
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了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也叫隱山派,掀起了我國道教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波,並成為武當武功的創立者。
從道源上講,三豐派丹法源於陳致虛和陳摶,大道淵源始於老子。在三豐派教徒的生命觀中,有“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的重生貴命之積極觀念,因而產生了導引、按摩、辟穀、吐納、服氣、結丹等激發自然潛能的長生內煉靈修法。但他認為煉氣固然可以延生,如果沒有外德的積聚還是不足得道的,因此在德行上之規定也十分之嚴格。
三豐派的丹法很有特點,強調修煉過程中有為與無為要並用。它以清靜陰陽,雙修雙成為顯著特點。張三豐《道情歌》曰: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
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藥材生。
張三豐主張逆修陰陽,雙修雙成。但這絕不是雙修之下乘功夫,因為張三豐堅決反對“犯淫”,認為“犯淫喪失長生寳,酒肉穿腸道在心”,顯然這是雙修之上乘功夫。
武當道教戒律多達30餘條,一般則以老君五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及中極三百大戒為漸進戒階,另則初入道者有初真十戒,各地宮觀多依戒律製訂堂規,訂定罰例,對教徒之生活規範至為嚴格。
其中的老君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嗜酒,三、不口是心非,四、不偷盜,五、不淫色。
另有十善則為: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五、諫諍蠲惡,六、損己救窮,七、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道邊舍井種樹立橋,九、具利除害教化未悟,十、讀三寶經律奉香花供養。
夥居道士及一般教徒不吃長齋,禁食“三厭”和“五辛”,三厭者即天厭雁,地厭犬,水厭鱉;五辛則是蒜、薑、韭、芸薹及胡荽等辛辣之屬,蓋以道者以寡欲養精,少食養氣、安眠養神為保養精氣神而達長生久視之唯一途徑。教徒隨其功行修為,逐步加深其禁忌,而對房禁尤為首要,將養精、保精、煉精視為必然過程。
教徒守齋首重“心齋”,持花齋者亦須依據齋禁實施齋戒。《太上洞玄寶福日妙經》中定有正期齋日: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為長齋月。正月初七,天曹遷賞會;七月初七,地府度生會;十月初五,水府建生會;此三會齋日持齋,萬劫不遭瘟氣。
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是三元齋日,此日持齋,延壽益算不見眾苦。
正月初一天臘、五月初五地臘、七月初七道德臘、十月初一民歲臘、十二月初八王侯臘,能持五臘齋者無願不會。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節齋,行道持戒,居門欣慶。
每月初一、十五日,甲子日及本命庚申日,宜持齋誦經,生死受福。另以神誕醮會,應守清齋,不可違禁。
三豐派的丹經著作很多,後來的清代著名道士李西月輯成《張三豐全集》,主要經典有《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主要論著大都講的是清靜丹法。在《無根樹》及後人綴合的《全集》中有陰陽修法,明確主張逆修陰陽,栽接互攝,如《無根樹·道情》中寫道:
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
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
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
順為凡,逆為仙,隻在中間顛倒顛。
由於三豐派將道教內丹功夫敘述得出神入化,至清末時追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多達17個,其中以武當派最為出名。
張三豐的道行和其內丹思想的深刻影響,三豐派遠播海內外。在明英宗天順年間的1459年,張三豐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據《諸真宗派總簿》載,三豐派等傳衍至近代。
邵元節,字仲康,號雪崖,江西貴溪人。他幼年父母雙亡,遂於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出家為道士,師事範文泰得《龍圖規範》之秘。後又師事李伯芳,盡得其術。
1526年,明嘉靖帝命邵元節為致一真人,統轄京師朝天、顯靈、靈濟三宮,總領道教,賜給紫衣玉帶及金、玉、銀、象牙印章各一枚。從此,長居京師,經常奉詔禱祈雨雪,累獲加封受賞。
1532年,敕建真人府於城西,每年給祿米百石,撥校尉40人供灑掃,賜莊田30頃,蠲免其租。以孫邵啟南為太常丞,曾孫邵時雍為太常博士。
邵元節奏乞將永恩寺改為道宮。帝準其奏,翻新後,賜額曰元福宮。又遣中使於江西貴溪建道院,賜名仙源宮。
1534年,邵元節從龍虎山還朝,船行至潞河,命中宮迎入,賜新蟒服及“闡教護國”玉印。後來加號為“靖微妙濟守靜修真凝元衍範誌默秉誠致一真人”,賜玉帶冠服,又以其禱祀皇太子生有功。拜為禮部尚書,賜一品文官服。
邵元節雖位極人臣,但他謹小慎微,很少幹預朝政,專心禱祀。著有《太和文集》。
陸西星為明代內丹東派開創者,字長庚,號潛虛子。揚州興化人。擅文詞,兼工書畫。因屢試不中,乃棄儒入道,入山隱居。自稱得呂洞賓真傳,著書立說,闡發內丹之旨,遂開內丹東派,被後世道士尊為內丹東派之祖。
陸西星著有《方壺外史》8卷,包括經典注釋及丹法15種,《南華附墨》8卷。近現代一些學者考證,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原作者實為陸西星。
明代編著了重要的道書《道藏》。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纂修《道藏》。1444年,明英宗繼承明成祖之誌,詔通妙真人邵以正督校《道藏》,次年編成《正統道藏》。至明萬曆時的1607年,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奉命續補《道藏》,名《萬曆續道藏》。與《正統道藏》合計共5485卷,512函,即現存之明版《道藏》。
《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成為道教史上現存最完備和最重要的經籍總集。此外,收集在《道藏》中的《圖經衍義本草》、《白雲仙人靈草歌》、《石藥爾雅》等書籍,都保存了許多有關物種研究、物種保護的珍貴史料。
在明代,值得一提的是道教音樂的發展。明初,朱元璋設玄教院統轄全國道教,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編製齋醮儀範,道教音樂也由此逐漸規範化。
1380年,建“神樂觀”,置提點、知觀等職,隸屬太常寺,掌管宮廷祭祀活動和樂舞生,由精通樂舞的道士主領,樂舞生由征集的道童充任,服飾如全真道士。除京師外,在五嶽也設有樂舞生,以備國家祭典用。明初,著名道士冷謙曾主“神樂觀”,定雅樂。
朱元璋曾經親定道教科儀樂章。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製《大明玄教樂章》,以“工尺”法記譜,有醮壇讚詠樂章、玄天上帝樂章、洪恩靈濟真君樂章三部分。曲目有《迎風輦》《天下樂》《聖賢記》《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後收入《正統道藏》,為研究明代古音樂的寶貴資料。
另據《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大明禦製玄教樂章》及《聖母孔雀明王經》等有關道教音樂的記載,明代道教音樂既有承襲唐、宋、元三代的舊樂,又有吸收南北曲音樂的新製道曲,甚至連民間音樂,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調,皆被道教音樂所吸收。
明清時期,我國小說創作更加繁榮。此時,在話本及擬話本小說的基礎上,出現了長篇章回小說。 其中,有一批作品是以道教生活為題材、以道教思想為宗旨的作品。如《封神演義》《韓湘子全傳》《呂仙飛劍記》《祿野仙蹤》等。這類作品可稱為長篇章回體道教即神魔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