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轉換——道教俗化2
道教的宗教禮法活動
道教經過長期的曆史發展,吸收了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其宗教禮法活動日益豐富和完善。到了近代,世俗化的道教禮法活動逐漸成熟,形成了名目眾多、適合於各類場合的道場。
道教的宗教活動又稱為“齋醮”,是道教信仰的表現形式。道教進行這項活動的醮壇,即道士祭神的壇場,是神靈降至之所,既神聖又莊嚴。 道教的宗教活動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三和九月九這兩個重要的日子舉行,農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誕辰日,九月九是真武祖師得道飛升日。
在武當山真武祖師道場,道教信徒們每年這兩個節日,都要舉行一係列的法事活動。通過這些傳統法事活動,祝禱國家享太平,人民福德全,慶賀神仙壽萬年,慈悲度世功無邊。
每年農曆的三月三、九月九的法事程序主要是:早課、開壇、請水、蕩穢、祀灶、揚幡、請聖、祝壽、慶賀、真武祖師大表、誦三官經、誦《祖師經》、禮鬥、回向、超度、落幡和送神。
早課的程序包括:詠四腔、念八咒、誦四經、誦十二誥和詠三腔。
詠四腔,就是詠澄清韻、舉天尊、吊掛、提綱4腔,以敬香供水。
念八咒,就是淨心神、淨幾神咒、淨身神咒、安土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蘊咒、淨天地解穢咒8咒,以淨心安神,為正式誦經做準備。
誦四經,即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太上靈寶天尊說禳災度厄真經》和《高上玉皇心印妙經》4經,以聞經悟道。
誦十二誥,即誦《玉清寶誥》、《上清寶誥》、《太清寶誥》、《玉帝寶誥》、《天皇寶誥》、《星主寶誥》、《後土寶誥》、《南極寶誥》、《北五祖寶誥》、《南五祖寶誥》、《七真寶誥》和《普化寶誥》12誥,呼喚諸尊神仙真名號。
詠三腔,即詠祝聖、懺悔、皈依3腔,以求得千真拱聽、萬聖通靈。
早課是三月三、九月九法事活動的序幕。通過早課與諸神溝通之後,就進行開壇做法。
“開壇”是在各種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早課以後開始舉行的正式法事活動。在天無穢氣,地無妖塵,人人恭敬,開壇符命已宣傳的情況下,就可以開壇做法了。
開壇的目的是通過誌心皈命三清、四禦、彌羅、靈官、度人、土地,一切同敕普功,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賜福消災。
開壇的程序:三吹三打、澄清韻、舉天尊、吊掛、香供養、提綱、開壇符、舉天尊、中山神咒、救苦韻、大讚和小開門。
“請水”是繼開壇之後進行的法事。通過法師念唱,梵香供養,傳遞信息給水官天帝,五氣龍君,九江八河、五湖四海的龍君、河伯河候,水府眷屬,一切與水有關的威靈神真降臨壇所,順迎這五氣,洗滌諸愆。然後香茶上獻,回謝高真。
“蕩穢”就是驅除一切邪惡汙穢,邪能幹正,非正氣則不能避其非,穢能敗真,非真氣則無以滌其穢。
在蕩穢活動中,法師以道氣感通神人,聚精微,達誠衝漠,迎天地神祇,以香為信,獲得天乙真源,壯方正氣,內施則吐故納新,外用則蕩瑕滌垢,能除天地之厭穢。蕩穢反映了道教驅邪向正,熱愛美好事物的思想。
“祀灶”又稱祭灶,通過法師在做法事過程中高功提綱,經師念祝,向“一切與灶有關的真宰神君”表達供養之意,祈禱灶神驅不正之鬼神,掃灶中之疵癘,監督廚庭,使齋供俱潔淨,從而給施主下保平安,賜福消災。
祀灶活動體現了道教勤儉節約,講究衛生,愛惜糧食的美好風尚。
“揚幡”是為了請聖做準備工作的,通過寶幡高舉掛長杆,靈風鼓舞,上則迎真降聖,貽集神仙,下則福園康民,可以消災愆於已往,可以集福慶於未來。
揚幡在整個法事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請聖”是法師在做法事時,拈香啟請天界仙真聖神來壇場。道教經文中說:
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裏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說明香是人神溝通的中間媒介,因此有“茲歲朝奏,必假香傳”之說。希望三島神仙臨法會,十洲諸真到瑤壇。
在請聖活動中,高功法師還要宣讀請神關文,仰煩值日功曹,上詣三界總聖官司呈關。疏文上達以後,恩命下頒,仙真下臨,可謂不可思議功德。
“祝壽”就是慶祝長壽,是每逢三月三、九月九,真武祖師誕辰和得道日要舉行的祝壽科儀,然後在第二天早課以後舉行慶賀科儀。
祝壽與慶賀是相輔相成的。整個祝壽過程都是圍繞“功德福無邊,聖真萬年壽,誠達九重天”來展開的。高功法師以各種讚美之詞和著優美的旋律,祝賀各位神仙長壽。
“慶賀”是在早壇功課經下殿以後,高功擊鼓召眾,道人排班演禮。 在慶賀活動中,法師以“道經師三寶香”,對慶賀的神真常供養。出示慶賀疏文一卷,宣讀焚化,上詣諸天並金闕,下臨水國及陽寰,符使早登程,疏文上詣,恩命早頒。
“真武祖師大表”是專門針對真武祖師而設的,先簡單地闡述真武祖師的修行曆程,接著以三寶香供養加以祝福,祝香咒,卷簾符與加以禱祝。並附加上天界諸神一並朝禮,以灑靜,五色雲煙,清靜文水,中山神咒等求得凶穢消散,祛病延年,禍去福來,對真武祖師大加讚頌。
“誦《祖師經》”,就是誦《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寶經》。三官是指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大帝。
通過奉誦三官寶經的活動,獲得天官賜福,地官赦罪保命,水官消災解厄。
誦《祖師經》主要是針對真武大帝而設的經懺。《祖師經》又稱《元始說北方真武妙經》。該經先述真武大帝封號,以倒敘的手法將真武大帝出生、出家修道的詳細過程,以及得道後的功德事跡加以展開,讀來令人朗朗上口,活靈活現,最後以大讚、小讚結束,對真武大帝進行讚頌。
“禮鬥”又稱拜星、拜鬥,是道教為消災、祈福、延壽而舉行的齋醮儀式。
禮鬥儀式莊重肅穆,設內寺和外、中壇。內壇供奉鬥姆,是眾星之母。內壇周圍懸掛3天,5方幢幡;外壇以地為平,各懸掛9天,“三十二天帝”符幡,周圍列“二十八宿”幡。
“回向”是在三月三、九月九法事尾期舉行的科儀,是法師向神仙聖真回報法事情況。
當早課、開壇、請水、蕩穢、祀灶、揚幡、請聖、祝壽、慶賀、真武祖師大表、誦三官經、誦《祖師經》、禮鬥等法事活動完成後,通過“回向”這一科儀,向各路神仙稟報情況。
“超度”又叫施食、斛食、放焰口、度亡,是舉辦齋辦齋醮祭煉道場。 在超度活動中,高功法師用符水、食物、簡籙等,為冤魂野鬼進行超度,使其靈魂歸於天界,超脫地獄輪回之苦,使離開人世的得到消災、解厄,使在生人世的親人心安,福佑子孫。
“落幡”就是法事結束了,要把旗幡放下來,但要先向各路神仙請示,並感謝他們降臨壇場。 落幡與送神緊密聯係,經完幡落,功德圓滿,各路神仙也該起程了。從哪裏來回到哪裏去,仙去了,恩留下來了,福賜下來了,法事的目的也就算達到了。
“送神”就是在法事的主要內容做完後,把天界請出來的各路神仙再送回去。
道教宗教禮法活動與其他宗教活動一樣,整個過程肅穆莊嚴、井井有條。因此,圍繞醮壇的法器和活動等,自然也十分聖潔,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禁忌。諸如壇場禁忌、齋供禁忌、敬神禁忌、服飾禁忌、飲食禁忌等。
親臨醮壇之人,主要是道士,也有諸多的禁忌。壇場禁忌總的精神就是諸多穢不可入壇。也就是說,道教在舉行迎真祈福道場時,切不可有吊喪、問病、畜產等不潔之物進入道場。
道教在祀神時有齋供禁忌。道教祀神時,常用香、花、燈、水、果5種祭品,奉獻於神壇之上,稱為齋供。
供神之香是道士及信徒通感神靈之物。道士要上香,信眾求神也要上香。上香時,持香者要手指幹淨,切忌“信手拈香,觸以腥穢”。
供神之花,常以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花。敬神所用鮮花,首重清香芬芳,全無芳香者,或香味強烈、令人生厭者,忌用於敬神。
道門稱奉獻齋壇之水為“七寶漿”。此水忌用生水及不潔之水。
醮壇所用之燈,要用一色芝麻油燃點,忌用六畜脂膏之油,否則會觸穢神靈。
道教所用的供果,必須是“時新果實,切宜精潔”,忌用石榴、甘蔗之類及穢泥之物。
除此之外,食過之物、冬瓜、石榴、芭樂、李子、單碗菜等,都不能用於祭神。
在道教的敬神禁忌中,道徒在燒香敬神時,忌戊日燒香;忌雙香祀神,道教祭神一般多以3炷香為準;忌用右手撚香,要左手持香,右手護香;忌以口齧香,也就是不能用嘴叼香;燒香忌回顧,要心神專一;忌用灶中火燃香。
道教服飾也有禁忌。道門內部具有濃鬱的神聖氛圍和宗教色彩,衣有衣的要求,食有食的講究,都不能夠隨心所欲,我行我素。
道教服飾禁忌內容很多,主要包括忌穢褻法服,忌法服不潔、形儀慢黷,忌衣服雜色,忌衣飾華美、與俗無別,忌法服借人等。
在飲食方麵,道教養生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飲食禁忌。道教特別強調對於酒、肉及“五辛”之菜等的禁絕。
此外,在參訪道教宮觀時,也有一些基本的禮儀。例如:同道士打招呼,要用兩手抱拳的拱手禮儀;見了道士不得問壽,即不得問道士的年齡;在重大的道教醮儀上,主祭道士都用我國傳統的“三跪九叩”之禮;如果入門問禁,則需入鄉隨俗,可以在神壇前行鞠躬禮。
總之,植根於素有“禮儀之邦”盛譽的華夏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經過長期的發展,其宗教禮法活動的完備,相比其他宗教,毫無遜色。
[旁注]
真武大帝 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全稱真武蕩魔大帝,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披發祖師。明朝以後,在全國影響極大,近代民間信仰尤為普遍。
四禦 道教天界尊神中輔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稱“四輔”。他們的全稱是: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修真十書》卷七《丹訣歌》中說:“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禦朝天節。”
三十二天帝 道教天神。其32天,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和“四方各八天的三十二天”兩種排列。每天都有帝王治其中。欲界6天帝主長生之籙,度魂更生等。色界18天帝主煉度朽體,煉仙成真,應化一切等。無色界4天帝主領籙魔王等。種民4天帝也稱4梵天帝,主召集仙真等。
二十八宿 即二十八星宿。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幹顆恒星。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題之一。廣泛應用於中國古代天文、宗教、文學及星占、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
法器 道教法器是指道教儀式中所使用的各種器具。無論哪門哪派在舉行儀式時都會使用法器。在儀式上使用的道教法器,主要是為了使儀式具有法力的效能,從而呈現出強烈的節奏感與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道教法器或是辟邪驅魔的,或是以召神遣將的,或是用以節製經頌的,其功能不一而足。
道教服飾 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係。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道教服飾是華夏民族的傳統服裝,社會服飾隨著時代發展屢有更異,道教內部則大體不變。道教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5個部分。
[閱讀鏈接]
“三清四禦”,是道教諸神地位的排名,三清的地位高於包括玉帝在內的四禦。道教宮觀中多有在三清殿以外,另設有四禦殿,供奉四禦尊神。在大型齋醮儀禮活動中,除了供奉三清外,也別設有四禦之神位。道書稱“各居一列,各全其尊”。
道教四禦各尊神也分別有其神誕之日,玉皇大帝為正月初九日,紫微北極大帝為十月二十七日,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為二月初二日,後土皇地祇為三月十八日。道教信徒多有在四禦尊神神誕之日分別赴道觀燒香奉祀的。
道教文化的環保思想
經過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道教文化日益豐富和完善。發展到近代,道教的文化內涵包括了神學、哲學、倫理、丹術、醫學、音樂、詩歌、散文、小說、建築、環保等諸多因素。道教文化深遠地影響了我國社會的政治、思想、風俗習慣、文學藝術以至科技等方麵,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內涵豐富的道教文化中,道教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具有深邃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智慧。其“洞天福地”就是生態保護的理想模式。
道教作為一個貴人重生的宗教,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古代修行道教的人為了得道成仙,往往把理想的追求和現實營造合為一體,並在昆侖仙境的直接影響下,開始了洞天福地的建立和營造。
所謂“洞天福地”,一般的理解就是修道者居住的山洞、山地,或一些名勝之地。但從道教的獨特視角來看,它是經過選擇並營造的天地間最靈秀的地方,其靈秀在於最能體現道意,融自然與人於一體,是溝通天地、仙凡兩界的一個別有空間世界,所以成為了修道者最適合的修行、遊息之地,曆代的仙家真人多得道於此。
出世較早的洞天是昆侖山,隨後“五嶽”相繼崛起,並逐漸形成大小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人間仙境。對於仙境的環境,道書說:
有長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寶蓋層台,四時明媚。金壺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壽之丹,桃樹花芳,千年一謝,雲英珍結,萬載圓成。
道教認為無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遠之名山洞府,成為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洞天福地是道教提出的一個極具思想特色的學說,它的起源與遠古時代人們的山居傳統有關,同時也與道教的人生追求相聯係。
道教對名山大川特別偏愛,除了它的幽靜、靈奇和方便采藥、行氣等原因,更因為這裏萬物並作,生機盎然,是自然大道的集中體現。道教“三清”中的太清之主道德天尊老子在描述“道”的表象時,就特別好言山水,它們分別象征著大道的虛靜、寬容和柔弱、滋養。
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有“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說法,給自然山水更增添了一層人文意蘊,對後來的道教人生也有影響。
不過,道教在自身信仰追求的主導下,將對山之所樂引向了對自然的回歸。因此,山在道教中的地位遠較世界上其他宗教更為突出。
道教從產生伊始就與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遠古的黃帝問道於崆峒山、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開始,千百年來,曆代道人隱居深山,潛心修道,先後營造了一個個理想的人間仙境。
道教典籍中所有關於洞天福地的描述,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叢林流水,鳥獸成群,花草飄香,氣候宜人,五災不侵,百病不生。人們生活其中,秩序井然,自由自在,甘食美服,安居樂俗。
晉代陶淵明著名的《桃花源記》就是深受道教黃老之學影響的作品,他描述的內容正是道教所追求的境界。這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境界。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態保護,簡直就是近乎完美的生態環境,充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