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霸主變幻2(1 / 3)

上古時期——霸主變幻2

風雲變幻的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屬於東周的前半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時間。春秋時的東周王權旁落,虛有其名,實權全在勢力強大的諸侯手上,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200多年。

隨著七雄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我國曆史走向了戰國時期。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在春秋時期,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先後有5位諸侯國確立了霸主地位,史稱“春秋五霸”。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采取了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他國家製止了狄人的侵擾。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

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此外,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

晉文公認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

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即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製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並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在此後的楚、晉兩國戰爭中,晉於公元前575年鄢陵大戰中大敗楚軍;於公元前557年湛阪大戰中,又將楚軍擊敗。楚莊王的霸主地位受到嚴重衝擊。

當晉國和楚國漸趨衰弱時,長江下遊的吳、越卻先後崛起爭霸。吳王闔閭執政時,重用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和原來的楚臣伍子胥,興兵伐楚。吳兵五戰五捷,於公元前506年直搗楚國都城郢。後來,闔閭之子夫差又先後打敗越、陳、魯、宋、齊,成為諸侯間的盟主。

公元前482年,已是吳王的夫差在黃池會盟諸侯,爭得了霸權。

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94年被夫差所敗後,一麵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一麵獻美女西施、鄭旦於吳王夫差。

經過十數年的準備,勾踐掌握戰機,乘夫差全軍參加黃池會盟之機,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最終逼得夫差自殺,吳國就此滅亡。

這時,春秋時期行將結束,霸政已經趨於尾聲,但勾踐仍率兵渡淮,與諸侯會於徐州,成為春秋末期最後一個霸主。

其實,除了上述5位霸主之外,春秋時期還有幾個諸侯國登上霸主寶座。如鄭莊公、宋襄公、秦穆公、晉襄公、晉景公和晉悼公。在這些大大小小的霸主之中,秦穆公開創的霸業,為戰國末年秦統一整個中國打下了基礎。

在春秋時期,各統治集團由國君的宗親或少數異姓貴族所組成。從天子到卿大夫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次子則分封。在各諸侯國之中,長子繼位後,次子或庶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子、公孫的家族稱公族。由於其貴族身份世代相傳,又稱之為世族。

各諸侯國管具體事務的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這4種官職名稱之前有的加上一“大”字。宰也是常見的官名,或稱太宰,有的諸侯國,宰的地位頗為重要。屬於師傅之官有太師、少師、太傅。以上幾種官職常由卿來擔任。

此外還有祝、宗、卜、史之類的官職,以及掌管來往貴賓的行人,管理刑獄的理或大士和尉氏,管理市場和手工業的褚師、工正和工師等。

除了政治體製外,春秋時期的經濟也有了相應的發展。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鐵的使用,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這種新的剝削方式,是後來井田製度的前身,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曆史的進步。

在我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過程中的大國兼並小國,致使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

[旁注]

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社會風雷激蕩,烽煙四起,戰火連天。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征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5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據《史記》說,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公族 西周開始設置,為朝廷大臣,掌管君王貴族內部事務。春秋時晉國設公族大夫,晉悼公時荀家、荀會、欒懕為公族大夫。公族就是和國君同族的那些人,公室是指國君的家庭成員。公族大夫的簡稱也是“公族”。

私田 古代井田製度,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製度,西周時盛行。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奴隸主使用。奴隸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耕種井田,無償占有奴隸的勞動成果。

齊桓公 (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43年),姓薑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春秋時齊國國君。在位時期,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使國富民強。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

楚莊王 (?~公元前1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諡號“莊”。他在位期間,整頓內政,重用賢能,發展軍力。在賢臣良將的輔佐下,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在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