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王朝興衰1
秦漢至隋唐是我國曆史上的中古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施了持續性的變革,但因秦末暴政,強大的漢軍將秦政權驅除曆史舞台。漢朝前幾任皇帝勵精圖治,使國力強盛,但漢朝則因後期腐敗而衰亡。在經曆了三國兩晉南北朝輪番割據後,隋文帝飲馬長江,南北歸於一家,並由此開啟了隋唐盛世。
可惜的是,像大唐帝國這樣的政權,也在兩次內亂後落下帷幕。接著是五代十國這些轉瞬即逝的勢力。此後,華夏大地再次響起“統一”的腳步聲。
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朝
秦朝的建立者是嬴政,也就是“秦始皇”。其政權存在時間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由戰國時期後的諸侯國發展起來的大國,它結束了自春秋起500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麵,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製國家。
但秦朝的暴政導致後來的大規模農民起義,秦朝由此走向滅亡。
在戰國末年,實力強大的秦國占據著富饒而又易守難攻的關中地區,具有良好的地理環境。更重要的是,秦國的變法比其他六國更為成功,對舊勢力、舊製度的鏟除較徹底。因此,不管是在經濟還是在政治上,秦國比其他各國更為先進,這就為秦國的建立和鞏固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公元前221年,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成立。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大大超過了前代。
秦始皇為了加強統治,實現了從分封製到郡縣製的轉變。他所建立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及所采取的旨在鞏固統一的某些措施,為後世帝王所取法。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製為基礎,把官製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
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大尉、禦史大夫。丞相有左右兩員,掌管政事。太尉掌管軍事,不常置。禦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管圖籍秘書,監察百官。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和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
在縣一級,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和縣長領有丞和尉及其他屬員。縣以下有鄉,鄉設三老掌管教化,嗇夫掌管訴訟和賦稅,遊徼掌管治安。鄉下有裏,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
此外,還有專門負責治安和禁止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兩亭之間,相距大約5000米。
統治一個大國,需要全國一致而又比較完備的法律製度。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製訂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經過漢朝的損益,成為唐以前曆代法律的藍本。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時建立了“什伍連坐製”,統一後秦國將這一製度推廣至全國。
維持一個大國的統一,還需要強大的軍隊。秦朝軍隊以消滅六國的餘威,駐守全國,南北邊塞,是屯兵的重點地區。屯兵是集中駐紮的機動作戰部隊,由朝廷派遣的將軍統率,如蒙恬曾長期領兵屯於上郡。
秦朝以銅虎符為憑據來調兵遣將。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的人手裏,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製度。
秦始皇曾經派蒙恬率軍30萬抗擊匈奴。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戰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犯。秦統一全國以後,發兵抗擊,最終收複河套以南地區,即當時所謂“河南地”。
為了防止匈奴入侵,秦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複並連接起來,築成西起臨洮、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裏長城,用來保護北方農業區域。接著,秦又徙民幾萬家於河套。這對於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了積極作用。
針對當時一些儒生希望複辟貴族割據的思想和政治傾向,秦始皇也進行了鬥爭。他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焚毀書籍,消滅私學,處理犯禁的儒生,通過“焚書坑儒”來打擊貴族政治的思想。
秦始皇還下令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並建立土地製度,鼓勵農耕,發展生產。在經濟和文化方麵,為加強中央集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秦始皇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複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
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晚年的秦始皇迷信仙術,想長生不老。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進行最後一次巡遊。他遊雲夢,觀錢塘,登會稽山,然後渡江,沿海邊來到琅琊。
他總想能在海邊有所收獲,遇見仙人或得到仙藥,所以一直靠著海岸走,然而仍一無所獲。在返回鹹陽的途中,他病倒了。不料未及趕回鹹陽,秦始皇就病逝,終年50歲。同年,其子胡亥繼位。
在當時,秦二世對秦始皇的死訊秘不發喪,旨在伺機登上王位。他在趙高等人的蠱惑下,殺死兄弟姐妹20餘人,改了秦始皇立長子扶蘇繼承帝位的遺詔,並逼死了扶蘇,最後自己當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後,趙高掌實權,實行殘暴的統治。他不僅殘害手足,還妄殺忠臣,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為免遭羞辱,選擇了自盡。他尤其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秦二世的暴政,埋下了秦朝滅亡的禍根。
公元前209年7月,一隊開赴漁陽戍邊的900人,因雨不能如期趕到目的地。按照秦二世時的法律規定,這些人都將被斬首,大家麵臨著死刑的威脅。於是,在陳勝和吳廣兩位戍卒屯長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了反秦旗幟。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就此爆發了。
陳勝和吳廣率領起義軍連克大澤鄉和蘄縣,並在陳縣,即今河南省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各地紛紛響應。
後來,因為陳勝得勢後驕傲,加上秦將章邯率秦軍鎮壓,大澤鄉起義失利。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侄兒項羽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8000名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成為反秦起義軍中的一支勁旅。
隨著全國反秦浪潮的高漲,做秦朝沛縣泗水亭長的劉邦,也在沛縣百姓的推舉下眾舉起了反秦大旗。他以沛公的身份,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的兒子。
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率軍到達了鹹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這時的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隻得將傳國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國至此滅亡。
針對已有些作為的劉邦勢力,項羽不甘落後,他自立為西楚霸王。隨著形勢的發展,這兩股勢力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大幕。
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項羽兩軍在垓下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結果項羽兵敗,退至烏江,最後自刎。同年6月,劉邦即皇帝位,這就是漢高祖。
秦末農民戰爭推翻了貪婪殘暴的秦統治集團,使社會得以前進。這次起義,是我國古代農民第一次大規模的發動,對後代農民起義起著激勵鬥誌的作用。
[旁注]
什伍連坐製 什伍是古代軍隊的一種基層編製,5人為一伍,設伍長;兩伍為一什,設什長,就是把老百姓按照軍隊的編製組織起來,實行軍事化管理.所謂連坐法,就是在什伍內部如果有一人犯法,則其他人都要治罪。實行這種方法是讓大家互相監督,互相舉報。
封禪大典 是地處山東省的泰山獨有的古老禮儀,也構成了泰山崇拜與信仰的重要內容。封禪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封是祭天,禪是祭地。泰山封禪,便賦予了帝王取得上天承認、證明自己是“天子”的神聖意義。
大澤鄉 曆史地名,其位置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蘄縣鎮的小劉村,隸屬宿州市埇橋區西寺坡鎮。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於此地發動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傳國玉璽 也叫傳國璽,為我國古代皇帝信物。相傳秦始皇滅六國統一我國後獲得和氏璧,將其琢為傳國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後為曆代王朝正統的象征。
扶蘇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長子,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因反對實行“焚書坑儒”等政策,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即位執政,便偽造詔書,指責扶蘇在邊疆和蒙恬屯兵期間,為人不孝,又無尺寸之功,逼其自殺。
陳勝 (?~公元前208年),字涉,楚國陽城縣,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
[閱讀鏈接]
秦始皇在建立秦國前,在準備滅楚的過程中,老蔣王翦說要60萬人,年輕將軍李信說20萬就足夠了。
秦始皇輕信了李信,結果李信被楚國打得大敗。李信低估楚國實力,吃了敗仗。
秦始皇是個很有胸襟的人,他不但沒有處罰李信,還親自去找王翦,向老將軍道歉。王翦堅持必須60萬人攻楚的意見,秦始皇當場答應。
王翦率60萬人秦軍滅楚後,秦始皇麵對已經是盤中餐的齊國,再次派出了之前打了敗仗的李信。結果李信重新立功。
強盛的封建王朝漢朝
漢朝的建立者是劉邦,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漢朝共曆400多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稱前漢和後漢,分別建都於長安和洛陽。
兩漢王朝經曆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使得國力強盛,為中華民族2000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貢獻。
220年禪位於魏王曹丕,東漢結束。
漢高祖劉邦建立的西漢王朝,各種製度基本上沿襲秦朝而有所增益,但在施政方麵則以秦朝速亡為鑒,力求在穩定中求發展。漢初70年的曆史,是社會經濟從凋敝走向恢複和發展的曆史,也是中央集權逐步戰勝地方割據的曆史。
西漢初年,六國舊貴族如齊之田氏,楚之昭氏、屈氏、景氏和懷氏等貴族殘餘勢力,以及燕、趙、韓、魏等豪傑餘脈,仍然是強大的地方勢力。劉邦把這些舊貴族以及其他豪傑名家10萬餘口,遷到長安附近。這次遷徙的規模之大是空前的,有效地控製了六國舊貴族和豪傑的分裂活動。
劉邦還采取了斷然手段,來消滅異姓諸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他首先消滅燕王臧茶,立盧綰為燕王。又接連消滅楚王、韓王、趙王、梁王、淮南王和燕王。
在經濟上,劉邦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產得以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