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去世後,漢惠帝劉盈繼位,但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後稱製。呂後尊漢高祖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何出謀劃策,曹參負責落實,並沿用漢高祖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
呂後去世後,劉氏諸王與西漢大臣合力消滅了諸呂的勢力,迎立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為了“休養生息”,盡量避免對南越用兵。在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劉啟兩朝,繼續采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複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
這段時期,匈奴雖然幾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數時間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漢朝方麵則不斷積蓄國力,采取有效措施來積極備戰。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我國成為大一統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曆史學家稱羨的治世時代。
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從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他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也是封建製度下中華民族的一個蓬勃發展時期。
在政治上,漢武帝加強皇權,首創年號,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在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製王權,因而受到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2000多年來我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在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首先是大幅提高軍人的待遇,調動了軍人的積極性。
在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擊敗匈奴單於,使得“漠南無王庭”。又收複南越國和朝鮮,征服中亞大宛國,西域臣服,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國。
在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奠定了今天的中國版圖,是漢朝疆域最大的時期,也是漢朝的極盛時期。這就是“漢武盛世”。
漢朝疆域在漢武帝時,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麵積廣達600萬平方千米。朔方郡就是現在的內蒙古包頭、巴彥淖爾一帶,日南郡就是現在的越南廣平省,臨屯郡就是現在的朝鮮江原道一帶,蔥嶺就是現在的帕米爾高原。
漢武帝死後,年僅7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遵循漢武帝晚年的政策,對內繼續休養生息,以至於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清平。漢昭帝劉弗陵死後,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
漢宣帝摒棄不切實際的儒學,采取道法結合的治國方針,在整頓吏治上沿用漢昭帝劉弗陵,勸民農桑,抑製兼並,降低豪強在國家中的角色。
經過了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劉詢的治理,國家經濟明顯恢複,人口疆域都達到了漢朝的極盛時期,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使漢朝再度迎來了盛世,這就是著名的“武昭宣中興”。
漢宣帝劉詢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漢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
漢元帝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漢成帝好女色,以至於“酒色侵骨”,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中。
漢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後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漢成帝劉驁死後,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
此時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經呈現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漢哀帝劉欣去世。
10月17日,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但漢平帝已經淪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年僅14歲的漢平帝劉衎病死,王莽立劉嬰為皇太子,自己任“攝皇帝”。
公元8年12月,王莽廢除孺子嬰的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王莽成了新始祖,也稱新太祖高皇帝、新朝建興帝,簡稱為新帝。
公元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打擊下下覆滅。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複漢朝國號,史稱“玄漢”,改元更始,劉玄即漢延宗更始帝。
公元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沿襲漢朝國號,史稱赤眉漢,建元建世,劉盆子即建世帝,隨後擊敗綠林軍。
其後,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宗室劉秀在鄗縣之南稱帝,並誅殺劉玄,是為漢光武帝,沿用漢朝國號,稱建武元年,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於公元27年滅劉盆子赤眉漢,公元36年滅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實現了全國統一。
光武帝廢王莽弊政,大興儒學,使得東漢成為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朝代。時年社會安定,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戚嚴加限製,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秉承光武帝遺規,對外戚勳臣嚴加防範;屢下詔招撫流民,賑濟鰥寡孤獨和貧民前後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複置西域都護府和戊己校尉。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載“天下安平,百姓殷富”,號稱“明章之治”。
漢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到了漢靈帝執政時,朝政腐敗到了極點。導致了184年的黃巾起義。
雖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叛亂,但是漢朝政府經此一役已國力大減。而且中央政府為順利平叛,又將軍權下放給各地州官。
各地豪強大族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袁紹、袁術、曹操、孫堅、董卓等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的局麵。
漢靈帝死後,董卓掌權,廢後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董卓被呂布誅殺後,軍閥割據完全表麵化,出現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權;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璋等勢力。
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朝丞相的名義討伐各路軍閥,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大的敵人袁紹軍的主力,但同時架空漢室權力,全權代理皇帝處理朝政。此時,東漢朝皇帝已經是空有名分而無實際了。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之勢逐漸形成。曹丕篡漢建立魏後,劉備隨即在蜀地宣布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後孫權也稱帝,國號吳。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以漢室宗親的身份重新建立漢朝,繼續漢之大統,年號“章武”,漢朝又一次被複興。
223年4月,劉備去世,諡“昭烈帝”。諸葛亮數度北伐,力挽劉備漢朝之將傾,但多次因補給線太長糧草不濟被迫撤軍,致使北伐始終無法獲得重大成效。
諸葛亮病死後,蔣琬、費禕、董允等接手執掌朝政,到三人死後,劉禪開始自攝國政,但內廷逐漸為宦官黃皓把持,使得前方戰事不為劉禪所知,最終導致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舉國而降。後來薑維意圖借助鍾會之力複國,但是計劃失敗被殺。
至此,漢朝國告終。
[旁注]
南越 是秦朝將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於約前204年建立,後為漢武帝所滅。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部分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
推恩令 漢武帝劉徹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頒行的一項重要法令。其具體辦法是,令諸侯王各分為若幹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者,則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
赤眉 新莽末年興起於今山東省東部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名稱。主要領導人有樊崇、徐宣,軍隊約134萬。為便於區別,用赤色染眉,故名。
綠林 西漢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等聚集在綠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鳳四年起事,號下江兵。綠林位於湖北當陽東北。後來以綠林泛指結夥聚集山林之間反抗政府或搶劫財物的有組織集團。詞義同“綠林好漢”,“綠林豪客”。
官渡之戰 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即今河南省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軍擊潰袁軍。這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 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是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呂後 (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名雉,秦始皇嬴政時期的仲父呂不韋的族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後。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又稱為“漢高後”、“呂太後”。是我國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製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幼名劉彘。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朝第五代皇帝,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他憑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贏得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王莽 (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我國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而新朝也成了我國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劉秀 (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東漢王朝開國皇帝。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3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我國曆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閱讀鏈接]
劉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歡讀書,但對人很寬容。他也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
劉邦長大後,經考試做了泗水的亭長,時間長了,和縣裏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劉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鹹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麵,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相互對峙的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曹魏、蜀漢和孫吳3個政權分裂對峙時期。其時間一般認為是起始於奠定三國局麵的“赤壁之戰”,終結於280年西晉滅孫吳。
在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東漢州郡之地,在互相對峙的同時,各自勵精圖治,謀求發展,可謂充滿生機。其豐富多彩的曆史內涵,常常引起後人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