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王朝興衰2
短暫統一與融合的晉朝
晉朝包括西晉和東晉,分別建都於洛陽和建康。晉朝的存在時間,是從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開始,至420年司馬睿建立的東晉被劉裕所滅為止,共曆155年。
西晉是我國短暫的大一統王朝;東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促進了我國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同時,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
265年,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建立晉朝,先建都洛陽,後來又遷到長安,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為當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機。
建國之初,晉武帝為了完成滅吳大業,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軍事重鎮荊州,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羊祜坐鎮荊州後,減輕賦稅,安定民心,東吳將領們的心已經一步步趨向晉軍。
晉武帝在襄陽一邊命羊祜以仁德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遊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 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晉軍兵分六路沿長江北岸,向吳軍齊頭並發。
由於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後僅用了4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並入晉國版圖。
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麵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於統一了全國,結束了80年的分裂局麵。
為了開創新的業績,晉武帝以洛陽為中心,在全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擺脫了戰亂之苦,使國家走上了發展之路。
首先是重視農業生產。朝廷采取措施,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擴充勞動力和加強監督等。通過這些措施的推行,農業生產很快發展起來,出現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也迅速增長起來。
為保持政治穩定,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晉武帝還公布了品官占田蔭客製。法令規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貴賤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50頃,以下每低一品,遞減5頃。又各以品之高低,蔭其親屬,蔭其客戶,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
宗室、國賓、先賢之後及士人子孫,也都有這種特權。特權擴大到士人子孫,這是秦漢時世家地主範圍的擴大,特別是儒宗這一等級的延伸。
西晉的這些措施,無疑給士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更多的優厚待遇,還有利於統治階級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權過大,助長了他們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時影響庶族地主的利益和農民的利益。
在以後的10餘年間,是西晉相對繁榮穩定的時期,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西晉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史稱“太康盛世”。
291年至306年,西晉爆發了戰亂,戰亂參與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史稱“八王之亂”。這是西晉時統治集團內部的戰亂。
在此期間,由於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統治集團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發。
對西晉首先發難的是氏族李特為首的流民起義和羯、羌的小規模反抗,然後是匈奴貴族的起兵。自氐族人李特率流民於巴蜀起義,經匈奴劉淵舉事,東萊豪族王彌起兵,曆10餘年混戰後,308年7月,洛陽失守,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
西晉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短命的王朝。長安、洛陽相繼陷落,建立僅半個世紀的西晉就此滅亡。司馬氏父子兄弟數十年經營,可謂苦心;晉武帝一統華夏,可謂威武。如此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在諸多因素中,士族背棄是其滅亡的主要因素。
西晉滅亡後,一些西晉的舊臣並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複晉朝的統治。
317年,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司馬睿為晉元帝。因其繼西晉之後偏安於江南,故史家稱之為“東晉”。
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原來控製著漢水上遊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滅亡。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
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族、羯族、鮮卑族、氐族、羌族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並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在當時,北方黃河流域一帶先後建立許多割據政權,連同漢族所建立的政權,較重要的有16個國家,曆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
在北方諸國中,由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堅時強大起來,並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隨後,苻堅也想一統江南。383年,苻堅率軍南下,聲勢浩大,企圖一舉消滅東晉。
前秦南下,東晉麵臨空前威脅,在宰相謝安的運籌下,東晉將領謝石、謝玄率北府兵大敗前秦軍隊於淝水,取得了東晉北伐曆史上的決定性勝利。這就是我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北方大亂,再次陷入長期分裂的狀態,北方諸部無暇南侵。東晉以弱勝強,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由於東晉時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們更多的接觸到華夏文化,使之與漢民族逐漸發展為同一生活習慣的民族,進而被漢族融合。自魏、晉、南北朝之後,中原北方大體已形成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人口構成形式,使我國正式成為具有相似生活習慣的多民族國家。
事實上,東晉政權是江南大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其他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
404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號楚。然而,桓玄是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士族們連掘些草根充饑的本領也沒有,所以他不可能維持既得的地位。就在桓玄稱帝的同一年,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劉裕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政權。
東晉重要地區用大族作鎮將,因而形成割據的局麵。劉裕改用皇子作鎮將,特別是荊州江州兩鎮,所統兵甲占全國兵甲的半數,更非選皇子不可,從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鎮的威脅。
劉裕完成了上述軍事上政治上的措施,東晉朝顯然再沒有存在的餘地了。
總觀兩晉,其政治體製為世族政治。架構方麵,朝廷的決策機關與行政機關也逐漸分立。尚書省、中書省及門下省依序獨立出來,由漢代的三公九卿製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製。兩晉的三公雖然無實權為榮譽職,但可為皇帝顧問,該職也用來安置權臣。
律令方麵,由於《魏律》內容繁雜,早在司馬昭執政時即命賈充、羊祜、杜預、裴楷等人參考《漢律》及《魏律》來修編新法律。完成的新律即《晉律》,又稱《泰始律》。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實行全中國的法典。
張斐、杜預各別又為《晉律》作注本,該注與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種以注輔文的立法方式影響後世,如唐代的《永徽律疏》。
農業方麵,西晉之初由於兵事將休,廢除屯田製,將民屯田給予農民,實施占田製及蔭客製,並以課田法課稅,農民的負擔比屯田製稍微減輕。
東晉時期,中原人士帶來北方精耕細作的技術,推廣牛耕加快耕田速度。東晉南朝重視水利,代有修築。最後,南方的水田普遍開發,農作物品種增加、生產量提高,長久下來使我國的經濟中心南移,會稽的世家大族莊園經濟盛行,躍升為全國經濟中心。
手工業主要由官府專營,設置少府及作部。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品質也更好。
馬鈞改良紡織機,品種及品質皆提升。當時製紙業除麻紙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紙”。紙張已經可做出雪白紙及五色花箋,至南朝完全替代竹簡和絹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