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王朝興衰2(3 / 3)

北朝時期自420年北魏開始,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經曆北魏、東魏西魏對峙、北齊北周對峙三個時期,並包括隋立國至滅陳時期。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

北魏於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複國,都盛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製,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而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人,則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孝文帝實行三長製,頒布均田製,遷都洛陽後,又推行了一係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製、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並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製,並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製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

通過孝文帝的一係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製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我國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孝文帝死後,北魏開始走入下坡。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滅亡。

控製東魏的高歡作戰智慧不及控製西魏的宇文泰,他3次戰役俱敗,死傷數萬人。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承霸業,但不久離奇遇刺。其弟高洋繼任後,於550年廢殺東魏帝,屠殺東魏皇室,東魏亡。高洋建國北齊,史稱北齊文宣帝。

控製西魏的宇文泰在八柱國等將領協助下,有效地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鞏固西魏局勢。當時西魏在經濟及文化不如南朝梁及東魏,宇文泰就命蘇綽等人改革,使得胡漢將領同心協力,維持了尚武精神,從而使西魏國力強盛,也影響隋唐的政治製度與集團分布。

556年宇文泰去世後,其侄宇文護專政。宇文護於隔年廢西魏恭帝,建國北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亡。

北齊文宣帝於550年建國時繼承東魏版圖,他先後擊敗庫莫奚、契丹、柔然、山胡等族,並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區。

在經濟方麵,農業、鹽鐵業、瓷器業都相當發達。然而齊文宣帝在後期荒淫殘暴,並為了維護鮮卑貴族,屠殺漢人世族。昏庸好色的高緯繼位後,北齊被南朝陳攻下,並在577年亡於北周。

北周孝閔帝於556年立國時繼承西魏版圖。當時朝政由堂兄宇文護掌握,周孝閔帝意圖聯合趙貴、獨孤信推翻宇文護,但被其發現,趙貴、獨孤信兩人被殺,周孝閔帝也在隔年先廢後殺。

宇文護改立宇文毓為帝,即周明帝,但隨後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取韜晦之計親掌朝政。他為人英明雄偉,在任內推動多方麵的改革,使北周國力更盛。

578年,周武帝在南征南朝陳後逝世,太子宇文贇繼立,即周宣帝。周宣帝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5位皇後並奪人妻子。北周發生內亂,使得南朝陳得以維持下去。

此時,北周開國元勳楊忠之子楊堅,開始集結周廷文武諸臣,形成一股龐大的集團。581年楊堅代周為帝,即隋文帝,改國號隋,北周亡。

隋文帝於588年發動滅陳之戰,隔年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至此,南北朝時期結束。

南北朝雖然是我國一個分裂的朝代,但在同存過程中,雙方在各個方麵相互采借,在農業、 手工業、商業,以及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取得了可觀的成果。

例如:農業領域的士族田莊的興盛,農業生產重要力量的自耕農人口的增加;手工業領域的絲、綿、絹、布及瓷器燒製,還有造船造紙等;商業領域的水陸貨物交易。

文學領域的南朝華麗纖巧風格如《孔雀東南飛》,北朝豪放粗獷風格如《木蘭詩》,以及文學研究方麵的劉勰的《文心雕龍》和蕭統的《昭明文選》;藝術領域的北朝石窟造像和南朝陵墓雕刻,以及楷書碑刻等;科技領域的地理學研究如酈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祖衝之的圓周率等。

南北朝時期所形成的文化混合,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隨後的隋唐盛世,在人類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旁注]

門閥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製度是我國曆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係統,其弊端多多。直至唐代逐漸被新製取代。

寒族 是指素士、農、工、商、兵、半自由民,以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門客等,基本上由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構成,他們的祖父輩基本上沒有參與統治階層的跡象。古話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反映的就是那個曆史時期社會等級的風貌。

三長製 魏孝文帝改革時建立。三長製規定: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裏,設一裏長;五裏為黨,設一黨長。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征收租調,征發兵役與徭役。實行三長製,三長直屬州郡,原蔭附於豪強的蔭戶成為國家的編戶。

八柱國 西魏時期受封的八位柱國大將軍,史稱“八柱國”,分別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

柔然 是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我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古代民族之一,與其並存的還有敕勒。當時,正是我國曆史上處於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

山胡 即東胡,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強盛一時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東而得名。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於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孝文帝 (467年~499年),原名拓跋宏,後改為元宏。鮮卑族人。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時僅4歲,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漢化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梁武帝 (464年~549年),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人。南梁政權的建立者。諡“武帝”,廟號高祖,葬於修陵。蕭衍在位時間達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

拓跋珪 (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鮮卑族人。北魏開國皇帝。諡“道武皇帝”,廟號太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

文宣帝 (529年~559年),高洋,字子進,因生於晉陽。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其實大智若愚,聰慧過人,深沉有大度。在位初期勵精圖治,但後期卻變得暴虐無度,極盡奢侈。

隋文帝 (541年~604年),楊堅,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尊號“聖人可汗”。他統一天下,建立隋朝,並形成了輝煌的“開皇之治”,使我國成為盛世之國。隋文帝時期也是人類曆史上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閱讀鏈接]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推行漢化改革時,有一次跟大臣們一起議論朝政,他說:“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鹹陽王拓跋禧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

孝文帝說:“那麼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接著,孝文帝就宣布幾條法令:改說漢語,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規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鼓勵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漢人的姓。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從那時候開始改姓為元。孝文帝改名元宏,就是用漢人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