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道德經》與企業使命(2 / 3)

鬆下幸之助認為,企業經營就如同人的一生,人需要健康向上的人生觀,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的經營從經營理念開始,正確的經營理念紮根於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世界觀之上。為了尋求這種正確的經營理念,幸之助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企業是為什麼而存在?企業的真正使命是什麼?

鬆下開辦企業首先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並由此而對世界文化作出貢獻,鬆下把這個理念用在產品的生產中、員工的培訓中,通過回答“企業為何生存”這一問題,把具有濃厚日本特色的人本管理信念和方法發揮到了極致。

鬆下的第一目標是為社會作貢獻, 第二目標才是賺錢。他承認,作為一名經營者,肯定要使企業獲得利潤,這一點不容質疑。他直言不諱地說:“賺錢是企業的使命,商人的目的就是贏利。”但是,企業的存在目的絕不僅僅是賺錢,企業的真正使命,在於為了實現社會繁榮。賺錢是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創造條件的,一個不能為社會繁榮作出貢獻的企業,哪怕賺錢再多,也背離了正道。

辭去董事長職務後,鬆下幸之助又將“通過經濟繁榮實現人類和平與幸福”的理想繼續深入,他設立了“PHP,Peace and Happiness through Prosperity”研究院,鬆下幸之助期望通過這一研究,從根本上矯正社會的不良狀況,立足於從人性、從誠實正直的角度來思考社會各種製度的應有形態,以促進人類走向共同繁榮之路。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道”的本體——純宇宙意識能是無形至柔的,但它又貫穿於宇宙間一切有形的萬物之中。鬆下幸之助一生致力於使大眾生活變得更豐富, 並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貢獻。這一指導方針貫徹在鬆下電器的經營當中,他經營企業的實踐和思考為後來企業人留下深刻的啟示。 真正讓鬆下精神永存的與其說是他的企業, 還不如說是他的精神和他通過繁榮帶來和平與幸福的思想。

按自然規律順勢而為成就中華商聖

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中詳盡地闡述了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 以及人在宇宙體係中的位置。

原文: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句解:道貫穿有無, 由它衍生出的空間廣大無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大,賦有純宇宙意識能量的人類同樣也稱為大。環宇間的四大之中,人類為其中之一。人類依法於大地,大地依法於環宇,環宇依法於宇宙時空場,而宇宙時空場則按自有規律運行。

老子在這裏指出人是宇宙萬物中四個大的體係之一, 人是要根據生存在大地上的規律行事的。 隻有找到規律, 並順應規律才可以順自然之勢,才可長治久安。中國公認的商聖範蠡,恰恰美滿地詮釋了老子這一說法。

範蠡 ,字少伯,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36年,約於公元前448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範蠡與勾踐一起在吳國做奴3年後歸國,被尊為上將軍。勾踐回國後,便率性而為,轉年就要攻打吳國雪恥,被範蠡攔住,範蠡認為條件都不成熟,10年後,勾踐再次提出伐吳,依然被範蠡攔下,範蠡認為,經過10年的休養生息,越國兵強馬壯,士氣高漲,但是現在還缺少天時。10年後,吳國與晉國爭霸,發重兵與晉國會盟,吳國空虛,此時範蠡找到勾踐,告訴勾踐:“天時、地利、人事都已齊備,可以出兵了!”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最終滅了吳國。

範蠡深悟老子的“功成身退”的道理,在越王勾踐慶祝之時,便悄悄地離開了越國。而他的朋友文種在收到他的信件後,準備離開時已經晚了,最終被迫自殺身亡,而輔佐吳王的伍子胥也是同樣的下場。

範蠡離開越國後隱姓埋名,攜妻兒與弟子們化名鴟夷子皮,到齊國開始他另一段同樣輝煌的人生旅程。在齊國,範蠡購買了一些靠海邊的土地,開墾種田,兼營漁業捕撈、開鹽田等。範蠡認為,天時決定農業,天時變化是有規律的,所以穀物收成的好壞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他根據五行更替總結出了豐年與災年出現的大概規律。範蠡總結了按照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自然特點進行靈活差異的經營。經營策略是:“人棄我娶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他提出:“水則資車,旱則資舟。”意思就是在發生水災時做車的生意,在旱災時做船的生意。由此,範蠡很快建立了信譽和德名,各國商人都願意和範蠡做生意,工匠與農民也願意為範蠡做工。短短幾年時間,範蠡就成為齊國首富,家資巨萬,還被後人頌稱為“富行其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