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道德經》與企業誠信之本
誠信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根本,沒有誠信這一基石,現代企業將迷失於欲望與貪婪之中,對現代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而實際上,企業在為人類帶來物質享樂和生活舒適的同時,確實也帶來了假冒欺詐、物欲橫流、環境大破壞、資源不斷消耗、不道德競爭、官商勾結、龐大而無法約束地生產破壞人類生存及地球環境的產品等等。這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是人類應共同麵對的問題。
在中華文化中,誠信這個詞有著深厚的淵源,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以此為榮。依據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本《道德經》,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老子在德篇多次提到誠信,可見誠信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老子要說明的就是宇宙間的一切源於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宇宙能量的存在、運行體係和規律,而更重要的是人類作為動物中的靈長,應該效仿道本源的“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無我、無私的精神,尊道奉德地生存,主動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也告誡自己的學生:“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就無法在世上行事立足。誠信是中國文化的根源,隻不過在進化中物欲的汙染越來越多了。可喜的是,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在新的世紀又一次發起中華文化的振興。
誠信是民族文化的基石,立國之本,更是商業經營當中的一個基礎,西方的商業發展到今天最基本的一個基礎就是契約精神,老子、孔子講的人類誠信實際上和西方的契約精神屬於是同源的。契約精神是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精神,這種精神首先表述在“神人立約”的意義上。在西方傳統的商業文明下,契約代表著商業關係雙方的承諾,信用與契約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甚至信用要靠契約來維係,可以說傳統的商業文明是建立在契約的基礎之上的。契約精神本質上就是一種誠信精神,隻有交易的雙方遵守契約,切實履行合同,才能確保交易安全,市場經濟才能發展起來。
本文將根據道德經當中對誠信的論述,結合中華文化的精髓、西方商業的核心精神、契約精神,對企業的誠信作根本的研討。
誠信的根本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
譯文:至高無上的宇宙大德,源自道性。純宇宙意識能本源的存在,隻能透過人類的禪定無我的恍惚狀態下去感知和觀照。在禪定的恍惚中,可以感知其中有形象;恍惚中,可感知有實物;在超凡入聖的感知中,可以體驗創造宇宙萬物之精華-純宇宙意識能的存在,而這宇宙萬物之精華又是那麼真實,鑄就其本質存在的絕對信念。
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的狀態,他講的恍惚狀態是人類進入到一種醒著但沒有思考的狀態,即在忘我禪修狀態中的體悟,感覺到有象、有物、有精、有真、還有信,老子告訴人類最為根本、本源的正信是源於此處的,老子告誡我們:1.誠信是本源天德的一個本質特征,是宇宙自然能量中就有的本質特征。2.人類可以通過禪修,關閉六門感知本源能量和誠信存在。3.現代人都把信念寄於各種宗教之上,而宗教的背後是宇宙自然能量及其運行法則,宗教是道的擬人形象,多數以人為本的宗教教義是弘揚仁善和誠信的。4.誠信是做人的根本。5.誠信是經商的根本。
由此可見,誠信是人類繼承天德而來的,沒有誠信,人類將陷於物質欲望中而不能自拔,走上不歸之路。中國傳統文化是十分崇尚誠信為本的,而隨著中國文化邁向近代誠信似乎被物質和商業淹沒了。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兩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清代重臣李鴻章的兩件事,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中、西對待契約的不同態度。
1863年春,李鴻章率軍攻打蘇州。主持蘇州防務的太平軍主帥譚紹光,與部下郜雲官等將領不合。李鴻章探知這一內幕,立即安排原是太平軍降將的手下程學啟前去勸降,承諾郜雲官如果肯斬殺主帥譚紹光,獻出蘇州城,朝廷將封他為二品武官。郜雲官等早已萌生降意,雙方一拍即合。郜雲官仍心存顧忌,他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由英國人戈登出麵作保。戈登是李鴻章的密友、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的“洋槍隊”頭子,但他更相信英國人的信用。
李鴻章爽快地答應了郜雲官的條件,由戈登當麵作證,雙方折箭為誓,相約起事。幾天後,郜雲官等8將依計行事,刺殺主帥譚紹光,迎淮軍入城。但投降後的郜雲官卻不想解散舊部,而是向李鴻章提出請求,將自己的部隊編入淮軍。這讓李鴻章疑心大發。當晚,李鴻章先將戈登支開,安排刀斧手埋伏帳下,然後假傳宴請郜雲官等8位降將,說要論功行賞,誰知亂刀齊下,8顆人頭當場落地。
戈登很快知道了真相,認為這是奇恥大辱,怒不可遏,拿著左輪手槍在蘇州城內四處尋找李鴻章,要與他決鬥。李鴻章自知理虧,隻好躲起來,避而不見。戈登不依不饒,李鴻章最終厚葬了被殺的太平軍將領,並在報上發表聲明,說蘇州殺降是清政府的決定,與戈登無關,方才平息了事端。
還有一件事也事關西方人、事關信用,與李鴻章的失信,形成了強烈反差。
美國第18任總統尤利塞特·格蘭特在連任兩屆美國總統後離職,攜妻子周遊世界。1879年,格蘭特乘船抵達中國,時任北洋大臣的李鴻章設宴款待,兩人一見如故。格蘭特隨身攜帶有一根名貴的手杖,十分華美:手柄處鑲有一塊大過拇指的鑽石,周圍用小鑽石環繞,璀璨奪目,價值不菲。李鴻章看到後十分喜愛,反複把玩,愛不釋手。格蘭特明白李鴻章的意思,承諾以後送給李鴻章。17年後,1896年,李鴻章在紐約訪問期間,前去探視格蘭特的遺孀朱莉婭。格蘭特夫人設宴款待李鴻章,並邀請工商各界名流百餘人作陪。席間,朱莉婭說格蘭特總統臨死時囑托她把手杖送給李鴻章,但因手杖是工商各界贈與他的禮物,一定要征得大家同意方可送人。在座的自然讚同,朱莉婭當眾將這根手杖奉送李鴻章。從李鴻章遭遇的兩件與西方人打交道的事情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篤信死理,堅守契約,恪守信用,把信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