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謀定天下(3 / 3)

[閱讀鏈接]

周武王做事謹慎。當年他伐紂前,有人對他說:“紂王無道,百姓都在發牢騷,我們是否要討伐?”

周武王說:“再等等”。後來又有人對周武王說:“紂王無道,百姓不再發牢騷,而是破口大罵,是否應該討伐?”

周武王說:“再等等。”

後來又有人對周武王稟報說:“商朝百姓都不再說話了,百姓路上見麵都低頭而過,麵帶恐懼。”

周武王說:“現在可以了。”

於是,起兵伐商,並於牧野一戰將商軍打敗,迫使商紂王自焚於鹿台,最終商亡周立。

長平之戰催生大秦帝國

長平之戰是秦、趙之間的一次戰略決戰。在戰爭中,秦軍貫徹正確的戰略指導,采用靈活多變的戰術,一舉殲滅趙軍主力,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圍殲戰先例。

戰後的山東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此戰對我國曆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秦帝國。

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製定正確的兼並戰略:獎勵耕戰,富國強兵,國勢如日中天;連橫破縱,遠交近攻,外交連連得手;旌旗麾指,鐵騎馳騁,軍事勝利捷報頻傳。

在100餘年中,強秦蠶食緩進,重創急攻,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構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戰略進攻態勢。

在秦國的咄咄兵鋒麵前,韓、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顧不暇,東齊力有不逮,北燕無足輕重。隻有趙國,自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且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尚可與強秦進行一番周旋。

秦國要完成統一六國的偉業,一定得拔去趙國這顆釘子。自然,趙國也不是好惹的,豈甘心束手就擒。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勢所難免。

秦昭王根據丞相範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從公元前268年起,先後出兵攻占了魏國的懷和邢丘重地,迫使魏國親附於己。接著又大舉攻韓,先後攻取了陘、高平和少曲等地。又於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將韓國攔腰截為兩段。

消息傳來,韓國朝廷上下一片驚恐,趕忙遣使入秦,以獻上黨郡向秦求和。然而,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不願獻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獻上黨之地於趙的選擇。他的用意當然清楚:轉移秦軍鋒芒,促成趙、韓攜手,聯合抵禦秦國。

趙王目光短淺,在不計後果的情況下,接受平原君趙勝的建議,貪利受地,將上黨郡並入自己的版圖。趙國的這一舉動,無異於虎口奪食,引起秦國的極大不滿,秦、趙之間的矛盾因此而全麵激化了。

範雎遂建議秦王乘機出兵攻趙。秦王便於公元前261年命令秦軍一部進攻韓國緱氏,直趨滎陽,威懾韓國。同時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大軍撲向趙國,攻打上黨。上黨趙軍兵力不敵,退守長平。

趙王聞報秦軍長驅東進,得地的喜悅早去了一半。隻好興師應戰,派遣大將廉頗率趙軍主力開往長平,企圖重新占據上黨。

廉頗抵達長平後,即向秦軍發起攻擊。遺憾的是,秦強趙弱,趙軍數戰不利,損失較大。

廉頗及時改變了戰略方針,轉取守勢,依托有利地形,築壘固守,以逸待勞,疲憊秦軍。他依次設置了空倉嶺防線、丹河防線和百裏石長城防線。廉頗的這一招很是奏效,秦軍的速決勢頭被抑製了,兩軍在長平一帶相持不決。

麵對廉頗的消耗戰術,秦昭襄王開始調整策略:一方麵,他借趙國使者鄭朱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鄭朱,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孤立。

另一方麵,他采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赴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撥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布流言:廉頗不足畏懼,他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帥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帥。

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隻會“紙上談兵”的庸人。他上任後,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

秦昭襄王在搞亂趙國的同時,也及時調整自己的軍事部署:立即增加軍隊,征調驍勇善戰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統率秦軍。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注意,他下令軍中嚴守這一機密:“有敢泄武安君為將者斬。”

這個白起,可不是尋常人物。他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久經沙場,曾大戰伊闕,斬殺韓、魏聯軍24萬;南破楚國,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喪魂落魄。隻會背吟幾句兵書的趙括哪裏是他的對手。

白起到任後,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求勝心切、魯莽輕敵等弱點,采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而後予以聚殲的正確作戰方針,對兵力作了周密細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擊卵的強大態勢。

白起的具體作戰部署是:首先,以原先的第一線部隊為誘敵部隊,等待趙軍出擊後,即向預設主陣地方麵撤退,誘敵深入。

其次,巧妙利用主陣地構築起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營壘,抵擋阻遏趙軍的攻勢,並組織一支輕裝銳勇的突擊部隊,待趙軍被圍後,主動出擊,消耗趙軍的有生力量。

其三,動用奇兵25000人埋伏在主陣地兩邊側翼,待趙軍出擊後,及時穿插到趙軍的後方,切斷趙軍的退路,協同主陣地上的秦軍主力,完成對出擊趙軍的包圍。

其四,用5000精銳騎兵插入滲透到趙軍營壘的中間,牽製和監視營壘中的剩餘趙軍。

戰局的發展果然按著白起所預定的方向進行。公元前260年,對秦軍動態茫然無知的趙括統率趙軍主力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的出擊。

兩軍稍事交鋒,秦軍的誘敵部隊即佯敗後撤。魯莽的趙括不問虛實,立即率軍實施追擊。當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設主陣地後,即遭到了秦軍主力的堅強抵抗,趙軍攻勢受挫。

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預先埋伏於主陣地兩翼的秦奇兵迅速出擊,及時穿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側後,迅速截斷了出擊趙軍之間的聯係,構成了對出擊趙軍的包圍。另外的秦軍精騎也迅速地插到了趙軍的營壘之間,牽製、監視留守營壘的那部分趙軍,並切斷趙軍的所有糧道。

與此同時,白起又下令突擊部隊不斷出擊被圍困的趙軍。趙軍數戰不利,情況十分危急,被迫就地構築營壘,轉攻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聽到趙軍已被包圍的消息,便親赴河內,把當地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編組成軍,增援長平戰場。這支部隊開進到長平以北的今丹朱嶺及其以東一帶高地,進一步斷絕了趙國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從而確保了白起徹底地殲滅被圍的趙軍。

這時,趙軍斷糧已達46天,軍心動搖,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整支部隊,局勢非常危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秦軍陣地,希望能打開一條血路突圍,但都未能奏效。

絕望之中,趙括孤注一擲,親率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仍遭慘敗,最後連他本人也葬身於秦軍的箭鏃之下。

趙軍失去主將,鬥誌全無,遂不複再作抵抗,40餘萬饑疲之師全部向秦軍解甲投降。秦軍終於取得了空前激烈殘酷的長平之戰的徹底勝利。

在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

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從而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旁注]

秦孝公 (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年),嬴姓,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諡“孝”。在位期間,對內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建立縣製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合縱連橫。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範雎 字叔。戰國時魏人,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先後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上黨郡 主要指今天的長治市。春秋屬晉,及至戰國,韓、趙、魏三家分晉,上黨地區亦被三家瓜分。因此,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都在上黨地區占有部分土地,這一地區遂成為三國對峙的前沿,其戰略地位也隨之加強。

廉頗 山西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廉頗對國家赤膽忠心,不畏生死,對個人寬宏大度,心地純淨,以至於被後人譽為“德聖”、“武神”、“國棟”。

藺相如 今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3個事件。

秦昭襄王 (公元前325~公元前251年),姓嬴,名則,一名稷,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在位時繼續擴張,長平之戰就是,其在位晚期發生的。秦昭王任用魏冉、範雎、白起等名臣,治軍備戰,富國強兵,使秦國奠定了將來一統天下的基礎。

白起 楚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生於戰國時的郿,即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戰國時期秦國兵家奇才,赫赫戰神。我國曆史上自孫武和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和統帥。

河內 春秋戰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約相當於今豫北地區。河內本衛地,衛遷楚丘後屬晉,戰國時河內地屬魏。地約在今河南省汲縣。

關東六國 韓、趙、魏、燕、齊、楚六國都位於函穀關以東,隻有秦國位於函穀關以西。人們在習慣上把韓趙等6個國家稱為“關東六國”或“山東六國”。李斯在遊說秦王政時,曾把關東六國比作是秦的郡縣。這說明了戰國末期,關東六國都已走上衰落的道路。

商鞅 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衛國人。戰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

趙武靈王 (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95年),姓趙名雍,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諡號“武靈王。在位時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又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

[閱讀鏈接]

長平之戰的第二年,秦昭襄王想讓白起接替王陵繼續攻打趙國。白起建議說:“趙國並不是好打的,而且諸侯的援兵也快到了,秦軍已死傷者過半,國內空虛,不可久戰,建議撤軍。”

秦王再三下令,但白起始終不肯前往,後來幹脆稱病不出。秦昭襄王於是派其他將領替換王陵,但最終損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鄲。

後來,秦昭襄王惱怒命人將白起遣送遠方,不得留在鹹陽城內,並賜了一把劍給白起,令其自刎。白起之死,隻能說是曆史給他的一個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