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井田之製2(3 / 3)

為了確定適耕期,《呂氏春秋》中總結了看物候定耕期的經驗,指出:“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這是以菖蒲出生這個物候特征,作為適耕期開始的標誌。

除了上述特點之外,春秋戰國的農業技術還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現象,如多糞肥田、連種製、防治害蟲等,盡管當時還處於雛形階段,但卻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國都很注意水利工程的興修,或修築堤防,或開鑿運河,或興建灌溉、排澇工程。這些工程的修建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商業、交通的發展。

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在長江至淮河間開鑿運河邗溝,這是我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運河。邗溝便利了農業灌溉和南北交通。

戰國時期,地勢較低的齊國沿黃河修築長堤,以防雨季河水泛濫。堤成後,齊國境內得保無虞。對岸的趙、魏兩國由於麵臨洪水的威脅,也築長堤以防洪水,這就使黃河下遊兩岸人民生產、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

在這一時期興修的水利灌溉工程中,最著名的是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和秦王政時候修建的鄭國渠。

都江堰位於岷江中遊的灌縣。李冰組織修建了防洪、灌溉和有利於航運的都江堰,可以灌溉農田300萬畝,使成都平原成為豐產地區。

鄭國是韓國的著名水工,後來到秦。在他的主持下用了十幾年時間,組織了數十萬民工興修了引涇水入洛河的水利灌溉工程。幹渠長達300餘裏,灌溉麵積合今200多畝,既便於交通,又使關中成了肥壤沃野。

隨著鐵製農具的使用,牛耕動力的推行,以及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各諸侯國實行變法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開墾新荒地,利用撂荒地,成為各諸侯國變法改革的重要內容。

大量新荒地被開墾出來,撂荒地被充分利用起來,井田以外的私田不斷增加,奴隸們的反抗也在不斷加劇,作為奴隸製土地製度基本特征的井田製,逐漸趨向瓦解,土地私有製度迅速發展起來。

西周末期,周宣王宣布“不籍千畝”成為西周王畿內的井田趨向崩潰的標誌。在古代農業被看做國之本,天子為了表示對農業的重視,在春耕的第一犁的開犁儀式必親身而為,這就是籍千畝的來曆,也叫“籍田”。周宣王對於隻要耕一壟土這樣的事也不願去做去完成,導致民心離散。

至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井田製也逐漸走向崩潰。齊國的井田由於無人耕作而長滿了雜草,奴隸怠工逃亡的結果,是奴隸對井田製度的反抗。其他諸侯國也是“田在草間”或“公田不治”,這些都說明各諸侯國的井田製度也行將崩潰了。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新興的地主在取得政權以後,都實行了變法改革,廢除了以井田製為代表的土地所有製。

魏國是變法改革較早的諸侯國,李悝變法時,將“廢溝洫”作為變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加速了井田製的崩潰。秦國是變法改革比較徹底的諸侯國,商鞅變法時,“廢井田,開阡陌”,促進了井田製的瓦解。楚國在吳起變法時,以政治強製手段變革土地製度,強令奴隸主貴族離開世襲領地,遷徙到邊遠地區從事開荒,徹底破壞了井田製。

井田製的逐漸崩潰和土地私有製的迅速發展,是春秋戰國時期土地製度改革的兩個重要方麵,它們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

春秋時期,土地私有製的初步發展,很多土地轉為私有,包括采邑或賜田,貴族之間互相劫奪的土地以及開墾的荒地等。

戰國時期,封建地主隨著奪權鬥爭的勝利,利用他們掌握的政治權力,采取一係列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手段來鞏固土地私有製。

保護地主的土地私有和官僚貴族擁有的私有田宅,官府把土地賞賜給官吏和有軍功的人,他們可以自由買賣土地而成為地主,工商業者以其所獲得的利潤購置土地而成為地主。到了戰國末期,土地私有製就已經確立了。

[旁注]

鑄鐵柔化技術 在高溫下將鑄鐵件長時間進行加熱,使其化合碳發生變化,就可以改變它的材質和性能。其中有一種方法叫鑄鐵柔化處理,通過這種處理的鑄鐵叫可鍛鑄鐵。此技術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因而出現了新的生產工具,標誌著社會生產力有了劃時代的發展。

《呂氏春秋》 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12紀、8覽、6論,共12卷,160篇,20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吳王夫差 春秋吳國末代國君,闔廬之子。在位期間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使越屈服。越王勾踐不忘國恥,國力逐漸恢複,後趁夫差率精銳赴黃池之會之機,率軍乘虛而入,終滅吳國,夫差自刎。

都江堰 位於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灌口鎮,是李冰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國渠 是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戰國末年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10年後完工。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的涇河北岸。它灌溉麵積號稱40000頃。

周宣王 姬姓,名靜,周厲王之子.我國周朝第十一位王。在位期間,整頓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時複興。宣王的主要功業是討伐侵擾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史稱“宣王中興”。

李悝變法 戰國初期,魏國國君魏文侯任用李悝為宰相,實行變法,在政治、經濟各個方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這次改革有效地打擊了舊製度,使魏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強大,成為戰國初期的一個強盛的國家。變法同時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吳起變法 戰國初期,楚國處於十分困窘的境地。在楚國內憂外困之時,中原政治家吳起從魏國到楚國。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消滅世卿世祿製,因此這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

[閱讀鏈接]

李冰受到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秦昭襄王的重用,被派到蜀郡去做太守。

李冰到蜀郡後,立即著手了解民情。他看到成都平原廣闊無邊,土地肥沃,卻人煙稀少,非常貧窮。原來是岷江年年泛濫所致。

李冰決心要征服這條河流,為當地的老百姓謀福。經過對岷江流域進行了全麵考察和周密策劃,李冰決定修築一個免遭水淹的係統工程,後來,終於修成了名垂千古的都江堰。

李冰一心為民,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四川人民的崇敬,被尊稱為“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