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田賦結合2
清代農業技術及農學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帝製國家。清政府采取積極措施以提高生產量,不過整個農業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
清代的農業生產較明代有所發展,在農具的使用、農田水利建設、耕地技術和柞蠶放養技術的改進、作物構成、施肥和病蟲害防治,以及植樹造林等方麵都有些局部的改進和提高。
清代的農書約有100多部,這些農學成果具有一定影響。
清代人口大增,乾隆時期已達3億,這就需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更加提升。在清政府鼓勵發展生產的政策下,清代農業的生產工具、水利建設、耕地技術及植樹造林等方麵較之前代有所發展。
清代出現了一種深耕犁,有大犁、小犁和堅重犁之別。深耕犁的發展,反映了耕作技術的提高。小型農具在清代進一步完善,如稻田整地滅茬的農具輥軸,作用是把田間雜草和秧苗同時滾壓入泥,過宿之後,秧苗長出,而草則不能起。
貴州遵義一帶有一種名為“秧馬”的農具,其形製和作用,與宋元時記述的秧馬不同,而類似輥軸,用以掩殺綠肥和雜草。以上農具在雙季稻地區作用尤為明顯。
塍鏟、塍刀是清代南方丘陵地區水田作業的兩種農具,用以整治田埂。這種農具靈巧輕便,能提高作業速度和質量。
清代有一種水稻除蟲工具,滅蟲效果很好。適應於北方旱作地區的一種中耕除草工具漏鋤,其特點是鋤地不翻土,鋤過之後土地平整,有利於保墒,而且使用輕便。
清代的農田水利工程一般是以水道疏浚為主。1570 年,經海瑞主持的一次水利工程後,吳淞江下遊基本形成今天的流向。清時為便於節製黃浦江,還在江口建大閘一座。
京都周圍附近地區的農田水利工程,自元以後時舉時廢。1725年,京都附近發生特大水災,清政府曾用較大力量興修水利,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公私合計先後墾出稻田597000多畝,並分設京東、京西、京南和京津四局加以管理。
到乾隆時,因為南北自然條件不同,北方水少,且過去所辦水利收效不大,所以明令禁止以後再在京都周圍從事水利營田。
整個清代農田水利是向小型化方麵發展。康熙時,有專家力主在陝西鑿井防旱,並指出應該注意的一些技術問題。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利用地下水鑿井灌田,蔚然成風。
河北井灌和植棉有關,植棉必先鑿井,一井可灌溉棉田40畝。山西省蒲州和陝西省富平、澄城等地由於地形、地質不同,井水量大小不同,每井灌溉田地數量也不同。水車大井和一般大井每井可灌田20畝,橘橰井可灌六七畝,轆轤井可灌二三畝。
南方井灌較少,但利用山泉灌溉種稻卻較普遍,閩、浙、兩廣、雲貴、四川等地,隨處都有蓄儲湧泉或壅積穀泉的塘堰。
山泉來自高處,便於引流灌溉,為了合理用水並減緩衝激,人們就在下流修築塘堰加以蓄存,並用柵、閘以及瓦竇、陰溝等啟閉宣泄,再隨時引入田。
當田麵高於山泉,除了築堰壅水外,還用筒車來提水灌田。在山泉為疊嶺澗壑所限時,則用竹筒,架槽來渡越,使山泉能從上而下,由近及遠地使用,大大提高了泉水灌溉效益。北方各省也有引用泉水灌溉的,但總的麵積不大。
在具體耕作技術的基礎上,楊屾的《知本提綱·農則》概括出農業生產的一般耕作程序和一環套一環的原則:耕墾、栽種、耘鋤、收獲、園圃、糞壤、灌溉之次第,如果能一一詳明,自然善於耕稼,產出倍增。這七項是《知本提綱》討論耕稼的內容。
前四項為糧食作物生產的4個環節,園圃為農家不可偏廢的生產項目,最後兩者則為糧食作物和園圃生產共同應該注意的環節。並指出一個環節要緊扣另一個環節,對每一環節還提出了質量要求。對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也同樣提出了要求。
掌握技術關鍵是農業生產中應予以重視的又一原則。當時的農學著作中輯載了不少農諺資料,提出了播種時期、前後作的關係、耕地深度、操作時間等問題,對實際生產有很大指導意義。
如說“小滿花,不到家”,意思是棉花遲種則不收;“蕎麥見豆,外甥見舅”,意思是去年種蕎麥之地今年不宜種豆;還有“麥子犁深,一團皆根;小豆犁淺,不如不點”、“天旱鋤田,雨潦澆園”等。
當時的農學家認為北方的生產技術關鍵是“糞多水勤”;南方則是“深耕”、“早種”等。
土壤耕作是農業生產首要的一個環節,《知本提綱》已有係統認識,指出前作物收獲後,土壤板結,通氣不良,經過耕耙和風化作用,板結狀況可以改變;但“日烈風燥”,水分又損失過多,因之必須“雨澤井灌”補充水分,土壤經過這樣的耕作使水、肥、氣、熱達到協調程度,才對作物生長有發育之功。
耕地技術在清代已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北方旱地土壤耕作不論夏耕或秋耕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法,即淺、深、淺。
《知本提綱》概括了這一耕法:
初耕宜淺,破皮掩草;次耕漸深,見泥除根;轉耕勿動生土,頻耖毋留纖草。
南方水田耕作技術的進展表現在兩方麵:一是深複耕。深耕在明、清時通常都在八九寸,不超過一尺。二是凍土曬垡。即將表土翻挖,熟化土壤。
清代農作物保持著傳統的稻麥和雜糧等,自明代中期玉米、番薯等新作物引進後,對我國作物結構產生很大影響。
玉米引進後,清代中、後期推廣普及較快,到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基本上已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傳播,尤其在雲、貴、川、陝、兩湖、皖、浙等省山區種植更為普遍,甚至在糧食作物中漸占主導地位。
番薯至道光年間已在各地普遍栽種,並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輔助糧食之一。明代引進的馬鈴薯在清代也被廣泛種植。
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新作物的引進與廣泛傳播,人口的繁衍,特別是進入18 世紀以後,我國人口不斷大幅度的增長,大大增加了對糧食的需求,因而也促進了清代多熟製的迅速發展。在當時,“一歲數收”具有提高單位麵積年產量的積極意義。
18 世紀中葉以後,我國北方除一年一熟的地區外,山東、河北、陝西的關中地區已經較為普遍的實行三年四熟或兩年三熟製。南方長江流域一般一年兩熟,再往南可以一年三熟。
自實行複種製,周年之內的種植和收獲次數就有了增加,而從始用於蔬菜生產中的間作、套種等技術運用於大田生產後,“一歲數收”的多熟種植技術逐漸提高,農作製也相應地更加複雜化了。其中,套種是解決多熟種植的關鍵技術。
套種的原則,一是除主種作物外,套種作物應選擇生長期比較短,相互間有親和力的作物,經濟作物和蔬菜都可以參加進去;二是通過套種爭取多收,最主要的技術措施就是要多施肥料。此外,桑間、果間,通過間作、套種、複種等技術,也可增加種植和收獲次數。
有的地區為了解決上、下兩熟作物收獲和播種季節上的矛盾,清代創造發明了幾種特殊的栽培技術。這些技術至今在農村中仍有沿用的。
一是小麥移栽法。小麥人工移栽始於何時,尚無明確的文獻可征。但到明末清初,對小麥育苗移栽的時間、方法等已有較詳細的記述。
有人認為農曆八月初,先下麥種。張履祥在《補農書》中進一步指出:
中秋前下麥子於高地,獲稻畢,移秧於田,使備秋氣。雖遇霜雨妨場功,過小雪以種無傷。
《知本提綱》指出:麥苗等皆宜先栽後澆,如水中栽,就不發旺,每科栽畝十餘根,行株距4寸左右,而且要縱橫排直成行,以便中耕、壅根、除草和通風透光,這樣就能“苗盛而所獲必多”。
小麥移栽不僅可以克服晚稻晚收和冬麥早播季節上的矛盾,而且可以減輕或避免蟲害、節省種子和使莖稈粗壯不易倒伏。
冬月種穀法。此法是針對秋季因某些原因而錯過種麥時期所采取的一種補救方法,使農民在麥季無收的情況下仍可以收到早穀子。
河南有些地方農民冬月種穀的方法是,於冬至或冬至前一天直接把穀種播入田中,結果和在甕內埋入土中處理14天沒有差別。
北方旱地掄墒播種。我國北方旱地由於春旱或秋旱影響而不能及時整地下種。針對這種不利自然條件,農民創造和積累了不少掄墒播種和抗旱播種的經驗。清代農書中記載的方法有:趁墒種麥;掄墒種豆,留茬肥田;晚穀播種;幹土寄子。
趁墒種麥的方法,即在秋茬地上種麥,如果有秋旱趨勢,必須掄墒下種等雨,不能等雨再種。
掄墒種豆,留茬肥田的方法,即在小麥收割後,於麥茬行間開溝種豆,這樣既可利用麥茬護苗,又可利用殘茬肥田。此書還提出且割麥且種豆的辦法。
幹土寄子抗旱播種法也是農書中提出的。北方旱地夏收夏種季節,如雨水不及時,可采取抗旱保墒的措施以適時播種。種晚穀播種辦法是,在麥收後淺耕滅茬,即先耪一遍,然後騎壟種之,但斷不可耕壟,以免耕後跑墒。
幹土寄子辦法是,實在無雨,將前墒過之地,或用耬,或用撒,幹種在地內候雨。幹土寄子法的優點在於比雨後才播種的出苗要早。
清代對通過施肥來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的認識更深刻了,如《知本提綱》提出了“墾田莫若糞田”之說。
施肥經驗進一步豐富的表現,一是積肥方麵,要多施肥就必須多積肥,肥料種類和來源比以前增加和擴大了許多。《知本提綱》將它們分為10類,稱為“釀造十法”,也就是積肥的10種方法:
曰人糞、曰牲畜糞、曰草糞、曰火糞、曰泥糞、曰骨蛤灰糞、曰苗糞、曰渣糞、曰黑豆糞、曰皮毛糞。
並分別記述了積製方法和效果。就農家糞肥而言,這10大類已是無所不包了。
還有對肥效的體驗進一步加深。《知本提綱》在介紹“釀造十法”中對糞肥等級所表達的方式:一種是用“可肥美”,“可肥田”,“可強盛”的詞語;另一種是“一等糞”,“肥盛於諸糞”,“最能肥田”,“更勝於油渣”,“沃田極美”等字句,也反映出農民體會到這些肥料在肥效上有差別。隻有肥料種類增多,人們在使用中通過比較試驗,才會體會到它們的肥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