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肥技術上,清以前對施肥的時間、不同土壤應施哪些不同的肥料以及哪種作物最需要哪類肥料,即所謂施肥中的“三宜”問題已有所論述,但到清代通過《知本提綱》一書的總結,使人們對施肥“三宜”的認識就更為明確係統了。
所謂“時宜者,寒熱不同,各應其候”,即在不同時期,施用種類不同的肥料;所謂“土宜者,氣脈不一,美惡不同,隨土用糞,如因病下藥”,就是說對不同的土壤,施用不同的肥料,以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所謂“物宜者,物性不齊,當隨其情”,即對不同作物施以適合的糞肥。
清代對作物蟲害的防治比較重視,認識到害蟲不是神蟲,而是“凶荒之媒,饑饉之由”,必須消滅之。在蟲害防治技術上,也彙集前人經驗並加以發展:
首先是人工防治。如蝗蝻、豆蟲、虸蚄之類用人工加以捕打,或用炬火驅逐。
其次是藥物防治。清時采用的滅蟲藥有砒、煙草水、青魚頭粉、柏油、芥子末等。蒲鬆齡的《農桑經》記載說種穀“用信乾”,“信乾”就是用砒霜和穀子煮透曬幹製成的毒餌。
再次是農業防治。比如耕翻冬漚,調節田間溫濕度,輪作換茬,合理間作,種子處理,選育抗蟲品種,調節播植時間,中耕除草等。
最後是生物防治。嶺南地區用蟻防治柑橘害蟲,當地人把大蟻連窠采歸飼養,果農則向養蟻人買來放養於柑橘、檸檬等果樹上。
果農們還創造了在樹與樹之間用藤竹、繩索溝通引渡,以便大蟻在各樹之間交通往來的方法。此外,四川臨江的果農也買蟻防治柑橘害蟲。
作物病害,到清代逐漸被人們所注意,農書中有關記載多了起來,如祁寯藻《馬首農言》中就有“五穀病”一章。
用藥物治病,直到清末的馮繡《區田試種實驗圖說》中才介紹了“用雪水、鹽水浸種”和“用黑礬當做肥田料”以防治黴病之法。
清代記載涉及植樹造林材料的書約有40種左右。這些著作反映了當時的植樹造林技術,不過其中大部分是關於果樹的,一般林木僅有片斷零星的記述,但由此也可窺見其概貌。
一是育苗造林。首先必須采收成熟樹種。成熟的種子,含水量較低,貯藏不易發熱腐爛。成熟種子用來育苗發芽率較高。什麼樹的種子,何時成熟而應該采種,清代人們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是轉垛法造林。於霜降後到春初樹木尚未發芽前,在根旁又寬又深地將土挖開,再從樹根側麵斜伸下去截斷主根,保留四周側根,刨成一個圓形的根盤;然後在掘開處仍把土蓋上築實。
不太大的樹掘斷主根一年後即可移栽,很大的樹要經過三年。每年掘樹根的一麵,最後把樹起出,用稻草繩捆紮根盤,以固定泥土。
此時暫勿移動,掘土處仍用鬆土填滿,並用肥水澆灌,待至明年二月,運到預定地點栽種。這種方法因準備工作經過時間長,操作又十分細致,因而樹木移植後成活率就比較高。
三是插條造林。這一方法無須培育種苗,方法簡單易行。扡插的插穗,在清以前的農書中一般都說在早春季節采取插穗。但清代有的農學家認為初冬時枝條中含有養分比較充足,
我國是世界上生產柞蠶繭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工放養柞蠶最早的國家。明末清初,我國的柞蠶放養技術已逐步進入成熟的階段,但到乾隆初年才有論述放養柞蠶技術的專書問世。根據清代一些著作來看,柞蠶的放養有兩種:一是放養春蠶;一是放養秋蠶,兩者放養法基本上近似。
春蠶的放養,首先是選擇種繭,選出優繭作為種繭,並按雄雌為100與110或120之比穿成繭串,送溫室進行暖繭。“暖繭”係為促使種繭適時羽化而采取的措施。
在暖繭的三四十天裏,什麼階段應升溫,什麼時間溫度應保持平穩,又要隨著自然氣溫的變化而調節。這是柞蠶放養技術上的一大進步。因為暖繭工作必須有豐富經驗,所以清代有些蠶農以暖繭為職業,開設“烘房”和“蛾房”。
關於放養蟻蠶采用的“河灘養蟻法”,清代中葉以前就有了。其法是在“活水河邊”的沙灘上開挖淺水溝,把從柞樹上摘下的嫩柞枝密插溝內,用沙培壅,這樣柞枝幾天內不致蔫萎。然後將蟻蠶引上柞枝。
“剪移”是放養柞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即蠶兒將柞葉吃到一定程度時,或因葉質老硬,蠶兒厭食時,把柞枝連蠶剪下,轉移到另一柞場的柞枝上去。
從蟻蠶上樹到結繭,一般要移蠶六七次。蠶兒漸老熟,開始移入窩繭場。采收的春繭準備作種用的,經挑選後,穿成繭串,掛在透風涼爽而日光直射不到之處,以待製種,放養秋蠶。
蠶農在實踐中認識到蠶病是要傳染的,所以特別強調蛾筐等工具每年都須用新製的。他們又發現改善蠶兒生活條件,可以減少蠶病的發生,所以特別注意保種、保卵和加強飼養管理。
對危害柞蠶的蟲蟻,采用人工捕殺和用紅礬、白砒等做成毒餌誘殺。為了驅散或捕殺為害柞蠶的鳥獸,蠶農們還創造了一些捕殺工具,如霹、機竿、排套、網罩、鳥槍、鳥銃等。總之,放養期間,蠶農們十分辛苦。
清代的農書約有100多部,尤以康熙、雍正兩朝為繁盛。大型綜合性農書僅有一部《授時通考》,是1737年由皇帝弘曆召集一班文人編纂的。全書規模比《農政全書》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書,各省大都有複刻,流傳很廣,國際上也頗有聲名。
《授時通考》全書布局,依次分為:天時、土宜、穀種、功作、勸課、蓄聚、農餘、蠶桑八門。該書把天時、地利的因素和“勸課”提到了空前高度,成為主題所在,而生產技術知識卻退列附從地位。
全書引用的書籍總數達到427種,遠遠超過了《農政全書》,但作為農書的意義來說,沒有作者的親身體會,沒有什麼特殊的新材料。
從清初到道光時,專門討論一個小地區農業生產特點和技術,而由私人著作的小型農書出現不少。如專論河北省澤地農業的吳邦慶的《澤農要錄》、山西祁寯藻的《馬首農言》、陝西楊屾的《知本提綱》和《修齊直指》等,都是根據地區需要和特點寫成的,在當地有較大的生產指導意義。
清中葉以前曾出現了多種專論某種作物、蠶桑或獸醫的專業農書,其中有《棉花圖》、《金薯傳習錄》、《養耕集》、《抱犢集》等。
花譜、果譜的種類更多,比較有名的兩種花譜,一是《秘傳花鏡》,一般稱之為《花鏡》,流傳較廣,作者陳淏子。
全書共分花曆新栽,課花18法,花木類考3個主要部分。書中內容有不少是作者自己的心得和詢問得來的經驗,甚至有“樹藝經驗良法,非徒采紙上陳言”的第一手記錄。
1708年,康熙帝下令組織一班大臣將明代《二如亭群芳譜》改編成為100卷的《廣群芳譜》。這部書內容龐雜,體裁也有所改進,但農業生產意義不大。
[旁注]
海瑞 (1515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清貧,抑製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曾組織整修吳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興修水利的好處。
楊屾 (1687年~1785年或1794年),字雙山。陝西興平人。清朝鼎盛時期的農學家,一生重視農業和農業技術教育,長期從事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辦學規範,成績卓然,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農業教育家。
第一次鴉片戰爭 從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向中國走私鴉片,獲取暴利,借口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而發動的侵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戰後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張履祥 (1611年~1674年),字考夫,號念芝,號楊園。浙江桐鄉人,世居清風鄉爐鎮楊園村,今屬桐鄉市龍翔街道楊園村,故學者稱楊園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清初朱子學的倡導者。
蒲鬆齡 (1640年~1715年),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今山東省淄博市。清代小說家,被譽為“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祁寯藻 (1793年~1866年),字叔穎,一字淳甫,避諱改實甫,號春圃、息翁,山西壽陽人。清朝大臣,三代帝師。1814年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諡號“文端”。
馮繡 河南淇縣稟生。他是試種區田成功的範例,所有的耕地在光緒年間已擴大至30畝,又賃地30畝,打大井一口,置汲水機器一台,修建房屋5間,砌積糞池3個,經營規模在8年之內擴大了3倍多。
吳邦慶 (1765年~1848年),字霽峰,順天霸州人。清朝官吏。以拔貢官昌黎訓導。嘉慶元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禦史。巡視東漕,奏請重浚運河,並複山東春兌春開舊製。數論河漕事,多被采用。
陳淏子 字扶搖,自號西湖花隱翁。清代園藝學家,我國重要的園藝學古籍《花鏡》的作者。《花鏡》是我國較早的園藝學專著,闡述了花卉栽培及園林動物養殖的知識。
[閱讀鏈接]
蒲鬆齡知識淵博,通曉中藥,熟知醫理,對農業和茶事深有研究。他在自己的住宅旁開辟了一個藥圃,種了不少中藥,其中有菊和桑。
他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此基礎上調製成一種藥茶兼備的菊桑茶,既可以止渴,又能健身治病。
蒲鬆齡就是用這種藥茶泡茶,在家鄉柳泉設了一個茅草亭,為過往行人義務供茶,路人喝茶時,他就請飲茶者講故事和見聞。
他的《聊齋誌異》中490多篇小說,多是經由這樣的方式搜集的素材。
清代土地製度的演進
清軍入關以後,在土地製度方麵實行“法明”政策,即承認明王朝原有的土地所有製,並保護和穩定這種所有製,這是清代在土地政策上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