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行都司分別是陝西、四川、湖廣、福建和山西。陝西治甘州衛,即今張掖市;四川治建昌衛,即今西昌市;湖廣治鄖陽衛,即今鄖縣;福建治建寧府,即今建甌市;山西治大同府。
兩個留守司,一個是洪武年間設置的中都留守司,即今安徽省鳳陽縣;另一個是嘉靖年間置於承天府,即今湖北鍾祥市的興都留守司。
屬羈縻性質的都司中,最有名的有統轄黑龍江、鬆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的奴兒幹都司,在政教合一的青海、西藏地區設置有烏斯藏、朵甘二都司,置於今甘肅、青海交界地區的哈密、曲先等衛。這些行政設置都屬於羈縻性質,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旁注]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國瑞,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代開國皇帝,。他結束了元代民族等級製度,努力恢複生產,整治貪官,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廷寄 我國古代皇帝授命內廷寄發的一種諭旨。或稱寄信、寄信諭旨。明代,凡皇帝頒發諭旨都由內閣宣布,傳抄各衙門遞發執行。廷寄諭旨較明發上諭易於保密,且傳遞迅速,所以成為皇帝傳旨施政的得力工具。這種傳達方式在清代得到進一步改善。
南明 清軍入主中原,明都北京陷落後,其皇族與官員南遷後所建立的若幹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曆18年。
鄭成功 (1624年~1662年)名森,字明儼、大木。是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大員的駐軍,開啟明鄭時期,不久即病死。
衛所製 明代的最主要軍事製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期的府兵製。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有明一代,衛所製是最主要的軍製。
奴兒幹都司 明朝管轄黑龍江口、烏蘇裏江流域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治所位於黑龍江下遊東岸靠近入海口的廟街。不過,奴兒幹都司並非常設機構。
[閱讀鏈接]
明代北部邊境的界限曾一度變化。明代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並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置40餘個衛所防衛,大致走向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
後來由於農耕不濟和靖難之戰等原因,邊境略有南移,明成祖多次北伐,又令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代中期以後,隨著蒙古的再次強大,明邊再次南遷。
修建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明代中後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明代人口管理的黃冊製度
明代的人口管理製度始創於明太祖朱元璋,開展戶口調查、推舉戶帖製度、製訂賦役黃冊、劃分黃冊種類、建立裏甲製度、發揮裏甲作用等。
在此之後,列聖承業治國,雖然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有增損,但其基本框架和根本原則,終明之世並無改變。
明朝建立後,麵對百廢待興的局麵,明太祖朱元璋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撫人心,穩定社會,控製人口,掌握土地,以期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在此情況下,明朝決定開展大規模的戶口調查和登籍工作。當時的寧國府知府陳灌創立了一種戶帖形式,即在登記表中填寫每戶的田產或人口,得到了明太祖的讚賞,遂將此法推行全國各地。
1370年,明太祖下旨:
今天下已定,而民數未核實。其命戶部籍天下戶口,每戶給以戶帖。於是戶部製戶籍、戶帖,各書其戶之鄉貫、丁口、名歲。合籍與帖,以字號編為勘合,識以部印。
籍藏於部,帖給之民。仍令有司歲計其戶口之登耗,類為籍冊以進,著為令。
戶帖登載的內容,包括戶主姓名、年齡、籍貫、應當差人數、男子成丁不成丁數、婦女大口小口數、房屋田地牲畜數等,這就使一個家庭的基本情況一目了然,為官府掌握人口、征調賦役提供了準確依據,同時又具有人口普查的性質。
明初實行的戶帖製度認真而嚴格,具體而詳細,使新建立的明王朝對戶口、土地有一個較準確的了解,從而能對人口進行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