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之所——郵傳與驛站1(1 / 3)

信使之所——郵傳與驛站1

我國古代通信曆史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係統的國家之一。

早在堯帝時,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之後在各個時期,人們為了傳遞信息,發明了各式各樣的通信方式。如擊鼓傳聲、烽火報警、郵驛傳書等,代代相傳,至今已延續了數千年。

古代的郵驛傳遞是以官府的文書和軍事情報為主,曆代朝廷為了方便郵驛、提高郵驛速度,就在大道旁修建驛站,備良馬和專職人員;並製訂了相應的郵驛法規法令,以確保郵驛的順利運行。

先秦郵驛的濫觴

在遠古時代,先民在為文明奠基的同時,也創造了資訊傳遞的雛形。隨著社會發展和軍事、政治的需要,逐步產生和形成了專為官府傳遞公文的我國古代郵驛製度。

先秦時期的驛遞方式已經比較完備,具備了一定的結構形式和迅捷的工作效率,是我國郵驛的濫觴。應當說,我國古代郵驛是中華文明創造的傑作之一。

郵驛,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通信和交通形式。古時人們傳信的方式不如現代社會般容易,但別小看古代的郵驛係統,它是任何要求高度集權的政體,強化政治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條件之一。有人稱郵驛係統為“國脈”。

在先秦時期,步遞稱作“郵”,以車傳送稱作“傳”,馬遞則稱作“驛”。為驛傳設置的中途停駐之站稱作“置”,為郵遞設置的中途停駐之站稱作“亭”。

這種由郵傳與驛站設施和機構組成的郵驛係統,通常由朝廷管理,主要為政治、軍事服務,承擔傳遞文書、接待使客以及轉運物資的任務。

我國古代通信,起源很早。據古書《古今注》記載,堯曾經“設誹謗之木”。這種木製品,形似後世的華表,既可以在上麵書寫對朝廷的意見,又可作為路標。在各條道路的路口都有設置。

這大約是我國文字記載的向上表達意見的一種最早方式,也可以認為是上古時代原始形式的上書通信。

至舜的時候,設有專司通信的官。這些官員,“夙夜出入”,到各地聽取民間意見,並把舜的意圖傳給大家。他們被稱為“喉舌之官”,實際上是當時起上傳下達作用的通信官吏。

這時候,上下交流意見的有組織的通信活動走向正規,也就是確立了納言製度。

至夏王朝時,我國中原地區進入了奴隸製社會。那時候,朝廷對道路修整和交通管理比較重視。正因為道路的通暢,夏代命令才下達得迅速有效,夏王朝聲威大震。

在夏代,人們的通信活動也比以前複雜化了。流傳下來的《尚書》說,每年春天,朝廷派出宣令官,手執木鐸,在各交通要道,宣布朝廷的號令。這是我國早期下達國家公文的方式。

朝廷對國家進行各方麵的治理,需要完善的通報組織係統,所以,夏代設立了“牧正”、“庖正”、“車正”等官吏。牧正是專管畜牧的,庖正是管理膳食的,車正就是統管民間通信係統的官吏,負責天下“車旅”。

從夏代至商代,信息傳遞發展得很快。商代的道路交通網絡比夏代大大擴展。商代對道路管理有嚴格的製度。甲骨文裏記載說,為了旅途方便和防止不測,在通衢大道沿線,商代朝廷設立了許多據點和止宿之處,這就形成了最初的驛站製度。

起先這些據點稱為“堞”,大約是用木柵牆築成的防守工事;後來這些堞發展成為“次”,成為可以暫住的旅舍之類。

再後來,正式建立“羈”,這是商王朝專為商王、貴族建築的道邊旅舍,這就是我國最早的驛站一類的特別設置。這些羈,不僅可以休息住宿,而且供應飲食。

據甲骨文記載,商代已有專門傳遞信息的信使。商王出行時,往往身邊都要跟隨幾個信使,供他隨時向臣下發布命令。地方頭領也通過這些信使向商王彙報情況。

西周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製度。各種不同的文書傳遞方式有不同的名稱:以車傳遞稱為“傳”,這是一種輕車快傳;還有另一種車傳稱為“馹”;又一種稱為“郵”的,指邊境上傳書的機構;還有一種叫做“徒”的,是讓善於快跑的人傳遞公函或信息。

在西周的郵傳驛道上,沿途設置了休息站,叫做“委”“館”或“市”。《周禮》記載,為接待來往信使,當時5000米設廬,廬提供飲食;15千米有宿處,稱為委;25千米設市,市有候館。

西周朝廷中有一套相對完備的郵驛通信管理係統。天官塚宰是最高長官,下麵依次是:秋官司寇負責日常的通信,夏官司馬負責緊急文書,地官司徒負責沿途館驛供應和交通憑證以及道路管理。

負責日常通信事務的司寇下麵,還設置了一係列專門人員,有大行人、小行人、行夫等。其中行夫是管理來往信件、信使的具體執行官。

西周時軍事上的烽火通信,應用比較普遍。烽火台正名叫“烽燧台”。燧是柴火和狼糞,用火點著發出狼煙,無風筆直上升,遠遠就能望見。

至晚上,在台上再架起桔槔,上置大鐵籠子,內裝柴草。遇有緊急情況,燒著後形成高聳入雲的大火。

從京城至邊境,烽火台連綴成線,派專人守望。邊境遇到敵國來犯,消息會很快傳到都城;都城遇難,消息也會很快傳到邊關。

西周郵驛的通信效率是很高的。據史書記載,朝廷聞知地方諸侯有失政現象,會立刻乘“急傳”趕到齊都臨淄,製止他們的專斷行為。急傳能如此及時迅速地趕到,說明當時驛路的暢通。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日益強大,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通信設施也進一步完善。東周中央王朝和各諸侯國都爭相建設國道、通信設施和郵驛館舍。

齊國是春秋時期首先強盛稱霸的諸侯國,郵驛製度較他國完善。至齊桓公時,“15千米置遽委焉,有司職之。”遽指郵驛,委是儲備物資的所在,“有司職之”意為有專人負責。

楚國“以馹傳命”也成為定製,配置了驛站專用的車和馬,稱為“馹車”和“馹馬”。這時,單騎通信和接力傳遞開始出現,是我國郵驛製度史上的一次飛躍。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40年秋天,鄭國公孫黑叛亂,正在都城遠郊辦事的相國子產聞訊,立即趕回。因為怕乘普通的車耽誤平亂最佳時機,他臨時乘“遽”歸來,這個“遽”,便是那時郵驛中新出現的速度最快的單騎通信。

接力傳遞的最初記載,也出自《左傳》。那是在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弟弟鍼去晉,在秦晉間開通了一條郵驛大道。每隔5000米路設置一舍,每輛郵傳車隻需跑5000米便可交給下一舍的車輛。

從秦國的都城雍,即陝西鳳翔到晉國的都城絳,即山西絳縣,共計約500千米,其間共需換100次郵車。接力傳送信件,自然要比原來的一車單傳要快得多。

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通信事業也有了巨大進步,各諸侯國之間的交往空前頻繁,促使郵驛更加繁忙起來。

戰國時期的通信工具比前代有所進步。單騎通信越來越多,“遽”這個字也有了騎馬通信的含義。除國家重大事務交由專使、特使去辦理而外,當時一般通信的權力逐漸下移,交給職務較低的下層官吏負責,這些人名稱叫“信臣”“候吏”“傳言”等。

眾多名稱的出現,說明通信業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

戰國時期,簡書通信風行一時。這時的郵驛中流行符信。當時驛途上還用過一種稱為“封傳”的證件。據考證,這種封傳,就是後來的驛券,一種在驛道上行駛的證明。

戰國時期,符節的名稱和種類很多。就用途而言,有路節、門前符節等。從形狀講,則有鷹節、雁節、龍節、虎節、馬節、熊節等。

持有符節的使者,在通信過程中擁有特權。如果遇到交通阻塞的情況,他可以優先通過;宣布戒嚴時期他也可以不受限製破例通行;他還可以迅速地見到君王。但是他們的通信時間是被嚴格規定了的,必須按時到達規定的地點。

先秦時期,除官方通信外,我國尚沒有正式的私人通信機構,一般百姓隻能通過來往熟人捎帶書信。當時握有大權的少數貴族才可以握有私郵的權力,比如孟嚐君等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建立起自己的通信聯絡組織。

[旁注]

華表 古代用於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既有裝飾作用,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誌。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曆史。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誌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木鐸 以木為舌的大鈴,銅質。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巡行振鳴以引起眾人注意。據說在夏商周時期,就曾經有稱為遒人的朝廷官員,搖動木鐸,巡行於各地,既以宣達政令,又進行必要的采風。

甲骨文 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西周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天官塚宰 西周官名。太宰的別稱。太宰原為掌管王家財務及宮內事務的官。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師、少傅、少保,合為“九卿”。

齊桓公 (?~公元前643年)。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製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是曆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是“春秋五霸”之首。

子產 (?~公元前522年)。春秋後期鄭國人,與孔子同時,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公元前543年至公元前522年執掌鄭國國政,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