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之所——郵傳與驛站2
兩宋郵驛製度
宋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後,我國郵驛事業又有進一步發展。那時候,宋和北方的遼,有頻繁的來往。順應當時形勢的需要,郵驛漸漸趨向軍事化,凡有官府文書送到,立即傳遞,不分晝夜,風雨無阻。
兩宋時期,傳遞朝廷公文和書信的機構有很多名目,總稱為“遞”,又分步遞、馬遞和急腳遞數種。
郵置人員由民改為兵,這是從北宋初年就開始的。北宋以前的郵驛,都是以百姓做驛夫,給百姓增加很大負擔。
宋太祖趙匡胤決心革除這一弊端,於是,在建國的第二年就下令“詔諸道郵傳以軍卒遞”,其後更設置專門的驛卒,其後逐漸為定製。
北宋的驛卒稱為“遞夫”、“鋪兵”,一般由地方上的“廂兵”充任,是傳遞文書的主要人員。驛卒有較好的待遇,從此減輕了百姓負擔。
南宋時期,在東南沿海和北邊的沿防地區,還先後建立了“斥堠”。這也是一種使郵驛通信軍事化的措施。
所謂“斥堠”,原來指邊境上的哨兵,駐地常常選擇在高地,便於瞭望觀察。此時把瞭望、偵察和通信傳遞三者結合起來,建立一種帶有軍事性質的“斥堠鋪”。
這種傳信機構,以傳遞軍事緊急文書為主,為軍事活動服務。後來,宋朝廷又置“擺鋪”,仍由鋪兵擔任通信業務,和斥堠鋪互為補充。
宋代的郵驛傳遞,主要有3種形式:一是步遞;一是馬遞;另一就是急腳遞。
步遞用於一般文書的傳遞,是接力步行傳遞。這種傳遞同時承擔著繁重的官物運輸的任務,速度是較慢的。
馬遞用於傳送緊急文書,一般不傳送官物,速度較快。但因負擔這種傳送任務的馬匹大部分都是軍隊挑選剩下的老弱病馬,所以也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承擔最緊急文書的傳遞。
從北宋開始,出現了一種叫做“急腳遞”的新的傳送文書的形式。急腳遞的傳遞形式大約是從宋真宗時候開始的,最早用於軍事上,本是邊境上的一種快速傳信形式。宋代傳遞官府文書的驛站通稱為“急遞鋪”。
急腳遞速度最快,可以日行200千米。後來又設“金字牌急腳遞”,據說可以日行250千米。
在北宋真宗時對遼的戰爭中,以及後來宋神宗時對南方交趾的戰爭中,都使用過這種急腳遞。宋神宗時還在從京師開封至廣西沿線設置專門的急遞鋪。北宋與西夏的戰爭,也曾利用過急遞鋪傳送緊急的軍事文書。
宋代建立之初,從前朝延續下來的各地郵驛製度相當混亂,有些朝廷驛使官員,任意加重驛夫的負擔,命令他們帶著包裹負重奔馳;也有些驛路管理官吏,受賄濫發驛券,以致驛道任務超度繁雜,驛站不堪負荷。
為了整頓這種情況,宋朝廷根據樞密使韓琦建議,製訂了“驛券則例”74條,頒行天下。這一則例又稱《嘉祐驛令》。根據此令,在刑法中又增加了若幹細則。
至南宋時期,由於郵驛的發達,涉及社會生活麵較廣,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相當完整的專門的通信法規,這就是《金玉新書》。
南宋時,與北方金的激烈戰事剛剛結束,諸事需要整理就緒,而原先北宋時所用法規大都散失,郵驛製度也很混亂,宋高宗便命令李綱等朝臣彙集了散在民間的有關郵驛舊法編纂而成。
這部法規涉及的範圍很廣,嚴格地維護了官方文書的不可侵犯性。比如《金玉新書》規定:盜竊、私拆、毀壞官書者屬犯罪行為,都要處以刑罰,若盜竊或泄露的是國家重大機密信件則處以絞刑。
涉及邊防軍事情報而敢於盜竊或泄露信件內容者斬,教唆或指使犯法者也同樣處以斬刑。盜竊的若是一般文書,按規定也屬於觸犯刑律。處以徒刑,發配邊遠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金玉新書》規定,刑罰不僅僅處罰那些作為傳遞文書的當事驛夫,同時也要處置他的上級官吏,包括有關急遞鋪的曹官和節級,失職者一樣處以杖刑。
《金玉新書》對驛遞過程中的驛遞程限、各種傳遞方式中發生的失誤,皆有具體的律令規定和不同的量刑標準。比如處罰郵件失誤的量刑中,步遞最輕,馬遞次之,急腳遞最重。計算路上走驛和行程、誤期的量刑,則以日計算,不同的天數有不同的刑罰。
從《金玉新書》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封建社會,至少是宋代,朝廷對郵驛是十分重視的,規定是很嚴格的。而“以法治郵”的做法,保證了郵驛的正常運行。
宋代允許私書附遞,即隨公文一起傳帶家信,從而使通信範圍大大擴大。這是我國古代郵驛製度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私書製度始行於宋太宗時期。宋太宗為籠絡士大夫官員,特別恩準:官員在近係家屬之間,可以隨官方文書一起傳帶家信。
後來的宋仁宗曾下詔令:官員傳送私書,不得影響和幹擾國家急遞文書。但後來製度逐漸鬆弛,大量私人書信都通過急遞鋪附遞了。
許以私書附遞,士大夫中書信往來猛然增多,宋以後名人的文集中“尺牘”體裁的文章驟然多了起來,例如陸遊的尺牘就很出名。隨送的私書多了,私人通信也比較普遍了。
[旁注]
宋神宗 (1048年~1085年)。宋代第六代皇帝,諡號“諡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在位期間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韓琦 (1008年~1075年)。北宋政治家、名將,諡“忠獻”。曾與範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時稱“韓範”。又治理蜀地,頗有政績。《宋史》有傳。著有《安陽集》50卷。《全宋詞》錄其詞4首。
陸遊 (1125年~1210年),今浙江省紹興。南宋詩人、詞人。其詩以《關山月》、《書憤》、等為代表。其詞纖麗處似於秦觀,雄快處似於蘇軾,超爽處更肖辛棄疾。以《卜算子》等最為著名。他的文學理論也具有相當影響力。
[閱讀鏈接]
宋代的“金字牌急腳遞”原是一紙通信憑證,憑此可在驛路上通行無阻。
有一個中級官吏的兒子,冒充驛官,索乘驛馬,並以私買的馬纓假充憑信,擄掠官吏財物多起,後來被地方官識破,才設計捕獲。
朝廷對此十分震驚,決定把紙券改為銀牌。這種銀牌闊兩寸半,長6寸,有隸字書,刻有飛鳳和麒麟圖樣,兩邊有年月。後來又發展為金字牌、青字牌和紅字牌3種。
南宋時期,曾經以這種急行通信的方式,比如用12道金牌勒令嶽飛退兵。
元代站赤製度
元代建立了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為了適應廣大領域的統轄,元代在郵驛方麵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不僅把驛路範圍大大擴展了,還完善和建立了站赤製度。
元代在全國遍設站赤,構成以元大都為中心的稠密的交通網。大致從元代起,站赤已經成為驛站的同義詞。元代郵驛係統的實際效能,在當時具有領先於世界的水平。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原後,在遼闊的國土上,建立了嚴密的站赤製度,使的郵驛通信更加有效地發揮效能。
所謂“站赤”,是蒙古語“驛傳”的譯音。站赤製度,是一種係統而嚴密的驛傳製度。其中包括驛站的管理條例、驛官職責、驛站設備以及對站戶的賦稅征收製度等。
站赤分陸站和水站。陸站又有馬站、牛站、車站、轎站、步站之別,北方使用雪橇地區間有狗站;水站中又有海站。
據《元史》所載,中書省計陸站175處,水站21處,牛站2處。河南行省陸站106處,水站90處。遼陽行省陸站105處。江浙行省馬站134處,轎站35處,步站11處,水站82處。江西行省馬站85處,水站69處。湖廣行省陸站100處,水站73處。陝西行省陸站80處,水站1處。四川行省陸站48處,水站84處。雲南行省馬站74處,水站4處。甘肅行省馬站6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