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上添花——近古時期2(3 / 3)

在封建社會,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隻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麵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並且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還把本民族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

當時黎族人民生產的黎單、黎幕等聞名內外,棉紡織技術比較先進。黎單是一種用作臥具的雜色織品,黎飾是一種可做幛幕的精致織品。

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在元仁宗年間,黃道婆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當時,我國的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普及,但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鬆江一帶使用的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

黃道婆看到家鄉棉花紡織的現狀,決心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她跟木工師傅一起,經過反複試驗,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這種新式紡車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鬆江一帶很快地推廣開來。

在黃道婆之前,脫棉籽是棉紡織進程中的一道難關。棉籽粘生於棉桃內部,很不好剝。

13世紀後期以前,脫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鐵棍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當低,以致原棉常常積壓在脫棉籽這道工序上。黃道婆推廣了軋棉的攪車之後,工效大為提高。

黃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紡工具方麵作出重要貢獻以外,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裏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

黃道婆在棉紡織工藝上的貢獻,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捍、彈、紡、織幾個方麵:

捍的工藝,廢除了用手剝棉籽的原始方法,改用攪車,進入了半機械化作業。

彈的工藝,廢除了此前效率很低的一尺半長彈棉弓,改用4尺長裝繩弦的大彈弓,敲擊振幅大,強勁有力。

紡的工藝,改革單錠手搖紡車為三錠腳踏棉紡車。

織的工藝,發展了棉織的提花方法,能夠織造出呈現各種花紋圖案的棉布。

元代農學家、農業機械學家王禎在他的《農書》中記載了當時的棉紡織工具。其中有手搖兩軸軋擠棉籽的攪車,有竹身繩弦的4尺多長的彈弓,有同時可紡三錠的腳踏紡車,有同時可繞8個棉紝的手搖軠車等。

這些工具的製作和運用,說明黃道婆在提花技術方麵已能熟練地使用花樓。

黃道婆在實踐中改進了捍、彈、紡、織手工棉紡織技術和工具,形成了由碾籽、彈花、紡紗到織布最先進的手工棉紡織技術的工序。從此,她的家鄉鬆江一躍而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

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帨等棉織物,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豔如畫。一時間,“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地競相仿效。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曆幾百年久而不衰。

烏泥涇的印染技藝也很著名。當地出產的扣布、稀布、標布、丁娘子布、高麗布、斜紋布、鬥布、紫花布、刮成布、踏光布等,還有印染的雲青布、毛寶藍、灰色布、彩印花布、藍印花布等,都和“烏泥涇被”一樣享有盛譽。

棉花種植的推廣和棉紡織技術的改進是十三四世紀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標記,改變著我國廣大人口衣著的物質內容,改變著我國農村家庭手工業的物質內容。

黃道婆的棉紡織技藝改變了上千年來以絲、麻為主要衣料的傳統,改變了江南的經濟結構,催生出一個新興的棉紡織產業,江南地區的生活風俗和傳統婚娶習俗也因之有所改變。

這件事對14世紀以後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具有重大的影響,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是我國紡織技術的核心內容之一。

黃道婆及手工棉紡織技術,是不斷發展中的我國紡織技術的一個縮影。不僅體現漢、黎兩族的勞動智慧結晶,而且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

[旁注]

元仁宗 (1285年~1320年),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代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國可汗,諡號“聖文欽孝皇帝”,汗號“普顏篤可汗”。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推行“以儒治國”政策。

原棉 紡織工業用語。原棉也稱“皮棉”,紡紗原料。籽棉經過軋棉使纖維與棉籽分離,軋下纖維可用作紡紗原料的,稱為原棉。

王禎 (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東平人,就是現在的山東東平。元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著成《王禎農書》或《農書》,全麵係統地論述了廣義的農業,對南北農業的異同進行了分析和比較,有比較完備的“農器圖譜”,在“百穀譜”中還有對植物性狀的描述。

經濟結構 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它是一個由許多係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複合體。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重要影響。經濟結構狀況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閱讀鏈接]

在黃道婆的故鄉上海縣華涇鎮北麵的東灣村,有一座黃道婆墓。始建於元代,幾度滄桑。

195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修複,並立碑,碑正麵題“元代紡織家黃道婆之墓”,反麵墓誌詳述其一生事跡。

在黃道婆的故鄉的一座黃母祠裏,有一尊黃道婆的塑像:一位辛勞而慈祥的農村婦女,手持棉花,頭紮布巾,凝視端坐,樸素而又莊重。

那一帶的民謠唱道:“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