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時代——近世時期1(3 / 3)

清代棉紡毛紡工藝

清代棉紡織手工業有所發展,生產工具有某些改進。棉紡品中有很多突出的成就,其中的“南京紫花布”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曾經大量出口。

清代毛紡織業也很發達,尤其是經過對西藏的開發,使西藏毛紡工藝處於先進地位。西藏盛產羊毛和絨,毛織工藝發達。毛織原料以羊毛為主,江孜的氆氌在清代馳名遐邇。

清代棉紡織品中,江蘇鬆江布知名全國,所出精線綾、三梭布、漆紗方巾、剪絨毯,皆為天下第一。無錫之布輕細不如鬆江,但在結實耐用方麵則超過之。河北棉紡織品也有名氣,甚至可與鬆江匹敵。

隨著手工棉紡技術的發展,清代後期“鬆江大布”,“南京紫花布”等名噪一時,成為棉布中的精品,而後者尤其著名。

紫花布是南京的特產,用紫木棉織成。紫木棉是一種天然彩色棉花, 花為紫色,纖維細長而柔軟,由農民織成的家機布,未經加工多微帶黃色,特別經久耐用,其紡織品被稱作“紫花布”。

這種天然有色的紫花布顏色質樸,在曆史上深受手工紡織者歡迎和大眾的喜歡。

南京紫花布是我國本土的手工織機布。

根據《南京商貿史話》等資料的記載,早在宋元時期,棉花的種植傳入長江下遊地區。南京孝陵衛以及江浦烏江一帶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手工紡紗織布成為農家副業。

至清代嘉慶年間,南京的棉紡織業開始興起,中華門內以及孝陵衛一帶的織戶紛紛開機織布。織工織出的棉布勻稱、結實、耐用,受到用戶喜愛。

據記載,當時的南京布為公司布和窄布兩種,之所以以南京命名,是因為這兩種布的主要產地就是南京。

兩種布相比較,公司布質地較佳,多行銷外地甚至外國。窄布則多為南京本地農戶使用。後來,當蘇南等地的土布業興起後,也打起了“南京布”的旗號。

從資料裏可以看出,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世界範圍內,英國的紡織工業相當落後,美國的紡織工業甚至還沒有建立起來。

南京布在質地、花色等各個方麵都超過了歐洲生產的布匹,而且價格低廉,因此,南京布被大量出口,成為歐美貴族追逐的時尚物品,而我們南京也成為中國輸出棉紡織品的最主要生產基地。

《南京商貿史話》記載著這樣的數據:1820年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運到英國的南京布多達20萬匹以上。英國客商在1817年至1827年間,每年運出的南京布保持在40萬匹至60萬匹左右。

美國更是消費南京布的大買家,有資料顯示,1809年一年,美國就從中國運回南京布370萬匹;1819年一年又運走313萬匹。美國人購回大量的南京布,一部分在美國國內銷售,一部分轉運到南美洲、澳洲銷售。

據英國1883年出版的《中國博覽》記載:

中國造的南京土布,在顏色和質地方麵,仍然保持其超越英國布匹的優越地位。

其實,南京布的色彩並不算花哨,除了不漂不染的“本白”,還有老藍、土黃等單色,既不紫,更無花,但奇怪的是,西洋人就是喜歡南京布,還稱之為“紫花布”。在當時,還有人稱南京布為“格子布”。

歐洲人相當看重南京布厚實耐用的優點,當年南京布中有一個被稱作“蘿卜皮”的品種,其厚度甚至超過如今的帆布,但是手感卻十分綿軟,尤其是下過幾次水之後,柔軟溫暖得如同絨布,而牢固程度遠遠超過“洋布”。

《中國博覽》有這樣的記載:在英國“人人以穿著‘南京布’為榮,似乎沒有這種中國棉布裁製的服裝,就不配稱為紳士,難以登大雅之堂。”

南京布成為歐洲尤其是英國的貴族、紳士追逐的時尚。狄更斯、福樓拜、大仲馬這些世界級大文豪也很熟悉南京布,在他們的作品中,常常出現的詞語“nankeenbosom”,指的就是“南京布”。

在狄更斯的名著《匹克威克外傳》中,“南京布”出現的頻率很多,翻譯者如此注釋:“18世紀至19世紀,南京布在英法等西歐國家上流社會特風行,是貴婦們追逐的時尚麵料”。

而在《大衛·科波菲爾》、《基度山伯爵》、《包法利夫人》等名著中,也有“南京布”的身影。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寫道,包法利夫人穿著紫花布長袍,也就是用“南京布”做的長袍,讓年輕男子見了為之癡狂。而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中,基度山伯爵穿著高領藍色上裝,紫花布褲子,用的也是“南京布”。

清代的紡織工具也隨著紡織業的發展而發展。棉紡織有紮花、紡紗、織布3個主要工序。紮花即除去棉籽,黃道婆做成攪車,將棉籽擠出。清代改稱“紮車”。

清代紮車用三腳架,高3尺,有徑3寸和1.5寸滾軸一對,水平放置:大軸木製,用手搖,外旋。小軸鐵製,用腳踏,內旋。

利用兩軸摩擦力,轉速和旋向不同,將棉與子分開,子落於內,棉出於外。這種紮車一人操作“日可紮百十斤,得淨花三之一”,尤以太倉式紮車出名,一人可當4人。

軋去棉籽的棉花,古代稱為“淨棉”,現代稱為“皮棉”或“原棉”。淨棉在用於手工紡紗或做絮棉之前,需經過彈鬆,稱為“彈棉”。清代,彈棉者把小竹竿係於背上,使彈弓跟隨彈花者移動,操作較方便。

鬆江地區在乾隆年間所用彈花弓,長5尺餘,弦粗如5股線,以槌擊弦,將棉花彈鬆,散若雪,輕如煙,比之明代所用4尺多的竹弓蠟絲弦,彈力更大,從而提高了彈棉效率。

明清時期,農家小戶還多是手搖單錠小紡車,棉紡發達地區單人紡車仍以“三錠為常”,隻有技藝高超者可為四錠,而當時歐洲紡紗工人最多隻能紡兩根紗。

清代末期,在拈麻用“大紡車”的基礎上,創製出多錠紡紗車。3人同操一台40錠雙麵紡紗車,日產紗10餘千克,成為我國手工機器紡紗技術的最高峰。

多錠紡紗車的紡紗方法是模擬手工紡紗,先將一引紗頭端粘貼棉卷邊,引紗尾部通過加拈鉤而繞於紗盤上,繩輪帶動杯裝棉卷旋轉,引紗則向上拉,依靠引紗本身的張力和拈度,引紗頭端在摩擦力作用下,把棉卷纖維徐徐引出,並加上拈回而成紗。

清代毛紡也較發達,1878年,清朝廷在蘭州建立了蘭州機器織呢局,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清代毛紡工藝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是西藏。

清代的西藏,隨著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這裏的手工業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清代西藏手工業中,最為發達、最為普及的手工業是毛紡織業,它掌握在西藏地方官府手中。

西藏地方官府從西藏北方的草原以賦稅形式獲得大量羊毛後,便將羊毛分配給西藏中部地區的居民,讓這些居民無償為官府紡織,以代替其應支的其他差役。

毛紡織品製成後,西藏地方官府將這些產品加以出售,從而獲得巨額利潤。就是這樣,西藏官府掌握了毛紡織業這一西藏最重要的手工業。

西藏牧民當時在他們放牧生活的大量空閑時間裏,紡織大量的毛料。

據有關史料記載,西藏東部居民紡織的毛料在當時要普遍比西藏西部居民紡織的毛料勝過一籌,加有綠、紅、藍和黃色條紋或飾有小的十字紋。

清代西藏質量最好的毛紡織品是產於江孜的氆氌。氆氌是加工藏裝、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傳統品種有加翠氆氌、毛花氆氌、棉紗氆氌等。

氆氌為藏族人民以手工製作,細密平整,質軟光滑,作為衣料或裝飾的優質毛紡織品,是以羊毛為原料,經紡紗、染色、織造、整理等工序製成。

清代織氆氌用的是木棱織機,織好以後是白色的,寬24厘米左右,可以做男式服裝。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紅、綠等色彩。因氆氌是羊毛織品,結實耐用,保暖性好,所以很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毛線用茜草、大黃、蕎麥和核桃皮等做染料,可染成赭紅、黃、綠等顏色。

由於清代西藏的毛紡織品生產極為普遍,所以不僅能夠滿足西藏地區本身的大量需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外出口。在清代,西藏的毛紡織品遠銷不丹、印度、尼泊爾等國,享有盛譽。

[旁注]

第一次鴉片戰爭 是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借口1839年6月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曆史新篇章。

蘭州機器織呢局 清代最早經營的機器毛紡織廠,也是我國第一家機器毛紡織廠。1878年由陝甘總督左宗棠籌設。共有蒸汽機兩架,粗紡錠1000枚,織機20台,以及清毛、烘毛、漂染等機器。廠房230餘間,占地20餘畝。蘭州機器織呢局起了開商業經營風氣的作用。

氆氌 也叫“藏毛呢”。是藏族人民手工生產的一種毛織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舉行儀禮時也作為禮物贈人。相傳有2000多年的曆史。在藏族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內地的棉布一樣重要而普及。

[閱讀鏈接]

清代,西藏毛紡技術和工藝享譽海內外,毛紡織物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人們的歡迎。當時有一個英國發明家叫塞繆爾·特納,他在《出使西藏劄什倫布寺記》一書中,記載了他親身經曆的這樣一件事:

在塞繆爾·特納進入我國西藏的途中,他的一個不丹向導穿有一件西藏毛料做的衣服。該向導對此沾沾自喜,並告訴特納說:“西藏的毛料能夠穿的時間,是不丹毛料的3倍!”

在塞繆爾·特納所記載的這件事,充分反映了清代我國西藏毛紡織品質量的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