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盛世明君1(1 / 3)

中古時期——盛世明君1

秦漢至隋唐是我國曆史上的中古時期。其時間跨度1100多年,是一個強勢政權數次更迭的曆史時期。強勢政權造就了激情帝王和開明盛世。秦始皇一統天下,漢武帝時形成統一的漢民族,此後經曆動蕩,隋文帝結束割據複歸統一,而唐太宗的成就更是深遠地影響了世界。

曆代帝王心係社稷,勵精圖治,在我國中古時期奏響了強勁的帝國之音,其誌可嘉,其功可頌。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也稱趙政。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建立者。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統帥。

他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他統一了古代我國,結束了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麵。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嬴楚去世,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在政權更迭之際,身居相位的呂不韋,竟然參與朝廷內部勢力的叛亂活動,秦王政果斷免去了他的相位,將他逐出封地,最後迫使他飲毒酒自殺。

秦王政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在做秦王之初,他就廣納人才,並積極聽取他們的意見。比如他采納了李斯“統一六國”的政治主張,又實行了張儀“連橫”的外交策略。

由於秦王政采取了英明決策,秦國日漸強大,從此走上了吞並六國,統一天下的道路。

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派秦國戰將王翦、辛勝大舉進攻燕國,在易水之西打敗了燕國代國聯軍。

第二年,嬴政又征調大軍支援王翦,打敗了燕軍,攻陷燕都薊城,燕王逃向遼東。後被秦將李信追殺。

此後,秦王嬴政又先後滅掉了魏國、楚國、齊國、燕國等六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後,參照以秦國以前的製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全麵改革。

秦國群臣認為秦王平定天下,功業空前,遠超三皇五帝。嬴政也覺得自己功蓋三皇五帝,決定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取號為“皇帝”,尊號為“秦皇”,因為他是第一真正皇帝,後人就稱他為“秦始皇”。

秦始皇又把他的“命”改為“製”,“令”改為“詔”,並自稱為“朕”。他批準“製”、“詔”、“朕”作為皇帝專用術語,不許任何人使用。

秦始皇又采納了李斯的意見,把天下劃分為36郡,郡以下設縣。他又在中央朝廷裏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重要的官職協助他治理國家。所有這些官員都歸他任免和調動,一概不得世襲。國家政事,不論大小都由他決定。

秦始皇還把原六國的兵器全都收繳到京城鹹陽來,回爐熔鑄成12個大銅人和許多銅器,並把銅人和銅器立在鹹陽宮殿前麵的兩邊,象征著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中原。

秦始皇還以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他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如尺寸、升鬥、斤兩等。這樣各地經商和做買賣就沒有困難了,因而促進了經濟繁榮。

原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都不同,這樣很不方便。於是,秦始皇下令,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6尺。他又修築了從京城鹹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道。

在戰國時期,各國文字也不盡相同,所以秦始皇又下令統一文字,規定用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後來命令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做隸書。隸書跟後來的楷書已經很相像了。

通過統一文字,各地的文化交流就方便多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北方匈奴勢力對秦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匈奴經常派兵搶奪秦國軍民的財物。為了保證中原地區的安定,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率兵30萬,北攻匈奴,攻取了北方許多地方。並在北方設置了34個縣。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從中原地區遷移30000多戶人家到北方墾荒種植,推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維護了邊關的穩定。

接著,秦始皇便開始大範圍地修築長城。他在秦、趙、燕三國長城原有的基礎上,加以連接和修補,構築了西起隴西臨洮和東至鴨綠江,長度達萬餘裏千米的長城。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

秦王朝雖然建立起來了,但舊貴族們還大量存在,擁有大批奴隸的大商人還大量的存在,而代表這些舊勢力的儒生也大量存在。於是,李斯提出了焚書的建議。秦始皇立即批準了這個建議。

由於大量焚書,引起不少讀書人和方士的不滿,他們繼續大造輿論,謾罵和攻擊秦始皇。秦始皇大為惱火,采取了堅決鎮壓手段,先後逮捕了460多個儒生,把他們全部坑殺在鹹陽。

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總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認為自己應該長生不老。所以,他不斷出巡,尋求能長生不老的仙藥。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巡遊。他從鹹陽出發,首先來到南方的雲夢一帶,在九疑山祭祀了虞舜。然後順江東下,由丹陽登陸,來到錢塘,繞道向120裏渡江登上會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

祭罷大禹,秦始皇在會稽山刻石留念,然後下山,經吳中北上。秦始皇一行從江乘渡江,一直沿著海邊向北,又來到琅琊。他總想能在海邊有所收獲,遇見仙人或得到仙藥,所以一直靠著海岸走,然而仍一無所獲。

秦始皇求仙無望,便決定返回鹹陽,在途中病倒了。於是秦始皇和隨從一路疾馳,準備趕回鹹陽,不料到了沙丘,秦始皇就病逝了,終年50歲。

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我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對我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

[旁注]

秦莊襄王 (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又稱秦莊王,戰國末期的秦國君主,嬴姓名楚。秦孝文王之子。本名異人。曾經在趙國邯鄲做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其子秦始皇在滅六國、稱皇帝尊號後,追封其為太上皇。

呂不韋 (?~公元前235年),出生於衛國濮陽。在趙國邯鄲經商時結識邯鄲的秦王孫異人,認為“奇貨可居”,遊說秦國立子楚為嫡嗣。後做秦國丞相。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還組織編寫了《呂氏春秋》。

張儀 (?~公元前309年),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我國縱橫家鼻祖。張儀運用縱橫之術,遊說各個諸侯國歸附於秦,為秦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張儀為後世的外交家們在辭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麵提供了一種範式。

薊城 “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都城所在地,即今天的北京。秦統一中國後,將全國分為46個郡,原來的燕國被分為上穀、漁陽、廣陽等六郡,其中廣陽郡的治所就在薊城。薊城從一個諸侯國的都城,變為漢族統一的封建王朝的重要邊鎮。

三皇五帝 後世對遠古時期帝王的簡稱。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比如有的認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無論史書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

鹹陽 著名古都之一,為我國第一帝都。位於關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九嵕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俱為陽,故名鹹陽。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鹹陽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

蒙恬 (?~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山東省人。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他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李斯 (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主張實行郡縣製、廢除分封製,提出並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因其政治主張為後世效法,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

會稽山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東南部。因為秦始皇登臨此山,所以又名秦望山。會稽山是我國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山。秦始皇登上會稽山,一是祭祀東巡病死在會稽的禹帝;二是在山頂以望南海,以寄托他對修仙和長生不死的癡迷和向往。

[閱讀鏈接]

戰國後期,日漸強大的秦國加快了兼並諸侯六國的戰爭步伐。

從公元前237年開始,秦王嬴政就開始謀劃統一全國的戰爭。其作戰的總謀略是由近及遠,先取趙國、魏國、韓國,再取燕國、楚國、齊國。經過20多年的戰爭,秦國最終滅掉六國,統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