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一統中國,對我國曆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結束了500餘年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麵,創立一個專製主義的中央集權的郡縣製國家,推進了中華民族的曆史進程。
漢高祖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漢朝開國皇帝,諡號“高皇帝”。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
劉邦是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對漢民族的發展,對我國的統一和強大,以及漢文化的保護發揚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劉邦出生於豐縣中陽裏金劉寨村的一個農家,長大後做了沛縣泗水的亭長,為人豁達大度。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劉邦在沛縣百姓的推舉下,以沛公的身份,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
公元前207年12月,劉邦率軍到達了鹹陽東邊不遠處的灞上。在高漲的反秦浪潮中,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隻得將傳國玉璽親手交給了劉邦,秦國至此滅亡。
劉邦很得意地進入了鹹陽城,以“關中王”自居。後將軍隊撤退到灞上,並召集當地的名士,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製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在秦朝末年的起義隊伍中有一隻強悍的軍隊,這就是項羽的部隊。項羽在打敗秦將章邯之後,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
針對已有些作為的劉邦勢力,項羽的謀士範增勸項羽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準備在自己的大帳鴻門設宴,請劉邦赴宴並趁機擊殺他。結果劉邦躲過此劫,全身而退。
公元前208年春,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同時分封18諸侯,封劉邦為漢王,領巴蜀及漢中地。劉邦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當年4月,劉邦領兵入漢中,並燒毀棧道,表示無意出兵,以麻痹項羽。
公元前208年11月,劉邦揮軍東出,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派人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公元前205年5月,劉邦乘項羽在齊國停留的機會,率領諸侯聯軍一舉攻占彭城。項羽聞之,急率輕騎兵30000人奔襲,聯軍被殺10萬人,溺水淹死10萬人,劉邦僅率數十騎逃脫,反楚聯盟瓦解。
同年冬天,項羽發動反攻,圍困滎陽,形勢十分危急。劉邦用陳平反間計,使項羽懷疑範增,不用其謀,迫使範增怒而歸鄉。
公元前204年7月,項羽以淩厲攻勢攻克滎陽,再奪成皋。劉邦一麵命漢軍在鞏縣一帶堅守,阻擊楚軍前進;一麵命韓信組建新軍擊齊,派人入楚腹地協助彭越進攻睢陽、外黃等地,再次迫使項羽回救。
公元前204年11月,劉邦用計再次收複成皋,斬殺了項羽大將曹咎。
項羽在擊敗彭越後,尋漢軍主力決戰不成,屯兵廣武與劉邦形成對峙。
不久,韓信完成對楚側翼的戰略迂回,又派一支軍隊直奔彭城。項羽腹背受敵,兵疲糧盡,遂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
公元前202年1月,劉邦、韓信等各路漢軍約計70萬人,與久戰疲勞的10萬楚軍在垓下展開決戰。
垓下之戰使楚軍大敗,項羽帶20000傷兵退入壁壘堅守。漢軍將楚軍重重包圍,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
項羽帶領身邊僅剩的28騎突圍至烏江,與漢軍大戰,最後全軍覆沒。項羽不願被俘受辱,於是在烏江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後來,劉邦聽取張良等人的建議,將都城遷到了長安。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沒有敢對自己的皇位掉以輕心。在享受的同時,他也采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
在政治上,劉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權製和郡縣製,同時廢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他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製訂漢律,又重用叔孫通整理朝綱。這些措施,對漢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
在經濟上,劉邦廢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減輕人民的負擔,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等。大力發展農業,抑製打擊唯利是圖的商人及殘餘的奴隸主階級。同時鼓勵生育,擴大勞動力。這些措施,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國家得以鞏固。
在發展文化事業方麵,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命蕭、韓信等人申軍法,定章程,製禮儀,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公元前195年6月1日,劉邦去世,享年62歲。葬於長陵。
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地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旁注]
沛縣 位於山東省徐州西北部,處於蘇、魯、豫、皖4省交界之地。沛縣,因古有“沛澤”而得名。沛縣為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和發跡之地,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祖籍,向有“漢湯沐邑”、“明先世家”和“千古龍飛地”之稱。
灞上 也稱作霸上。古地區名,因初灞水西高原得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藍田以西。為古代鹹陽、長安附近軍事要地。漢劉邦滅秦之後,曾經從此地進取鹹陽。
傳國玉璽 也叫傳國璽,為我國古代皇帝信物。相傳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將其琢為傳國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後為曆代王朝正統的象征。
關中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4關之中。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範增 (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秦末居鄛,即今安徽省巢湖市,一說安徽省桐城市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劉邦被困滎陽,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範增辭官歸裏,途中病死。
鴻門 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東鴻門堡村。由於雨水衝刷,形似鴻溝,北端出口處形似門道,故名。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钜鹿,即河北平鄉殲滅了秦的主力軍,率軍入關後,在此宴請劉邦,史稱“鴻門宴”。
滎陽 今天的滎陽,由曆史上的東虢、京、滎陽、成皋、汜水、滎澤、武泰、河陰、廣武等縣和地區分合演變而成。在這片廣大的地區內,物產豐饒、人傑地靈、山川秀美,並且有滎陽關、虎牢關等險關要隘,為曆代政治要區和軍事重鎮。
鴻溝 鴻溝是我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史記中說:“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當年楚漢相爭,打仗四年,曾以鴻溝劃地為界,東楚西漢。楚河漢界由此得來。
垓下 古地名,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據專家考證,垓下古戰場俗稱霸王遺址,現在叫霸王城,當年的垓下古戰場就位於今天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城東南沱河北岸的韋集鎮垓下村一帶,現在的垓下村就是2000多年前的霸王古城。
楚歌 我國古代楚地的土風歌謠。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秦末漢初最為盛行。劉邦、項羽的軍事主力基本上都來自於楚地,他們所歌所詠多為“楚歌”。在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浪潮中,楚歌隨著以楚為基地並以楚為旗號的起義大軍而在全國擴大著它的影響。
長安 西安的古稱,從西周到唐代先後有21個王朝及政權建都於長安,總計建都時間超過1200年。是世界曆史及我國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列我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公元前202年),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王朝的建立者,著名軍事家、“勇戰派”的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在會稽郡斬殺郡守之後迅速崛起,舉兵反秦。
張良 (約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祖先五代為韓國丞相,漢高祖劉邦的謀臣,與韓信、蕭何並列為“漢初三傑”。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被封為留侯。張良在去世後,諡為文成侯。
韓信 (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即今江蘇省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後遭劉邦的疑忌,以謀反罪處死。韓信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