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做亭長往驪山押送勞工時,在路上將勞工放走。
夜中,劉邦醉酒前行,忽然有人報說,前麵有一條大蛇阻擋在路上。酒意朦朧劉邦的似乎什麼也不怕,揮劍斬了擋路的蛇。
走了數裏路,劉邦困了,倒頭就睡。有一老婦人在蛇被殺死的地方哭,原來老婦的兒子,就是化成為蛇的白帝子,因擋在路上被赤帝子所斬。
劉邦得知此事暗自高興。而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漢景帝劉啟
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漢文帝劉恒的長子。西漢第六位皇帝,諡“孝景皇帝”。
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勤儉治國,發展生產,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漢武帝的過渡。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崩,皇太子劉啟即位,這就是漢景帝。但在即位不久,就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7個諸侯的叛亂,史稱“吳楚之亂”,或“七國之亂”。
漢景帝劉啟麵臨著一次重大考驗。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曾被劉邦立為吳王。吳王劉濞開銅礦,鑄“半兩”錢,煮海鹽,設官市,免賦稅,於是吳國經濟迅速發展,他的政治野心也開始滋生。
劉啟即位後不久,劉濞誅殺了漢景帝為“削藩”派下來的官員。隨即率20萬大軍西渡淮水,聯合楚軍,殺漢軍數萬人,頗見軍威。然而,劉濞的叛亂在漢景帝的迎擊下,聯軍很快瓦解,最後徹底失敗。
漢景帝平定吳楚之亂後,迅速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大刀闊斧,實施改革。
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麵,漢景帝采取了3項有力措施:
一是調整諸侯王國的設置。漢景帝對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楚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掉。
二是繼續大力推行削藩。漢景帝把諸侯王國領郡由高祖時的42郡減為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高祖時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總數大大超過諸侯王國郡數。這一變化,對於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意義十分重大。
三是抑貶諸侯王的地位。漢景帝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稅。此後,諸侯王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漢景帝經過改革,漢初推行的諸侯王國製,至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諸侯王在名義上是封君,實際上“唯得衣食租稅”而已。但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采取相應的措施。
在軍事上,漢景帝為了有效遏製匈奴的進犯,維護國家安全,采取了如下方針和措施:
一是張弛有度,也戰也和。漢景帝時期,強大的匈奴騎兵南下進擊漢地,燒殺搶掠,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統治。而此時漢朝社會經濟有了恢複和發展,但要戰勝匈奴,條件仍不成熟。
在這種情況下,漢景帝采取有戰有和,和多戰少,以和為主的策略。比如漢景帝堅持和親,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衝突,為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為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做了準備。
但也不失時機地反擊匈奴,在戰鬥中湧現了李廣等一批卓越的將領。匈奴人一聽李廣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們稱李廣為“飛將軍”。
二是鼓勵養馬,強化馬政。漢景帝下令擴大設在西邊、北邊的馬苑,而且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由於漢景帝時期養馬業的大發展,軍馬生產頗具規模,屬於官府的馬匹發展到了40萬匹,民間的尚且未計。
三是兵農混一,屯墾戍邊。漢景帝將大批徙民充實於邊地,使之成為一支兵農混一的墾戍隊伍。戍邊措施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在政治上,漢景帝繼續執行黃老無為政治,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麵:
一是重農抑商,促進生產。漢景帝執行重農抑商的國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
同時,還多次頒詔,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漢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穀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喂馬。
二是輕徭薄賦,約法省禁。漢景帝時期,對農民的賦役剝削和法律壓迫,較以前有所減輕。所謂約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漢帛書簡約,刑網要寬疏。
漢景帝在即位伊始就頒布了詔令,收取文帝時十五稅一之半,即三十稅一。從此,這一新的田租稅率成為西漢定製。
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漢景帝又下令推遲男子開始服徭役的年齡三年,縮短服役的時間。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西漢昭帝時代。此外,漢景帝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強調用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還對特殊罪犯給予某些照顧。
三是發展教育,打擊豪強。漢景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恢複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統治階級上自漢景帝,下至郡縣官都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首創了郡國官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漢景帝一麵弘揚文教禮儀,一麵又打擊豪強。為了保證上令下達,漢景帝果斷地采取了多項措施。比如在修建陽陵時,效法漢高祖遷徙豪強以實關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強遷至陽陵邑,使他們宗族親黨相互分離,削弱他們的勢力,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
再如任用酷吏鎮壓那些橫行郡國、做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殺一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強、官僚、外戚等人十分恐慌,其不法行為大大收斂,這便局部地調整了階級關係,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由於推行了上述措施,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人口翻番,國內殷富,府庫充實。據說,漢景帝統治後期,國庫裏的錢堆積如山,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滿了,糧食堆在露天,有的黴腐了。
公元前141年初,漢景帝患病,病勢越來越重。不久,漢景帝病死於長安未央宮,享年48歲。葬於陽陵。
[旁注]
漢文帝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即劉恒,漢高祖之子,漢代第五位皇帝。在位22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複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被史界稱為“文景之治”。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葬於霸陵。
劉濞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劉邦侄子。封吳王。他在封地沛縣擴張勢力。後來漢景帝采禦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王國封地,劉濞以誅晁錯為名,聯合楚、趙等七國公開叛亂,史稱“七國之亂”,後被漢將周亞夫擊敗,劉濞被殺。
匈奴 我國古籍中講述的匈奴是在漢朝時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曆經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曆了約300年。
官學 我國封建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以及曆代官府按照行政區劃在地方所辦的學校係統。包括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最主要的官學教育製度。漢景帝時期的郡國官學,屬於地方官學。
陽陵 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自景帝始修陵墓到王皇後入葬,陽陵修築達28年。後來綠林軍攻入長安,殺王莽後挖掘西漢諸帝陵墓,陽陵就在此時被盜。
李廣 (?~公元前119年),隴西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我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從漢文帝時起,先後任中郎、北部邊域七郡太守、驍騎將軍等職。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後在漠北之戰中,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閱讀鏈接]
漢景帝從登基那天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身後的儲位問題,他一共生了14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嫡出。
原來景帝的正妻薄皇後是祖母包辦的,始終未生一男半女,於是便引起了對儲位激烈的明爭暗鬥。最後,景帝立第二任皇後王娡之子劉徹為太子。
漢景帝得病後,自知不久於人世,就在病中為太子劉徹主持加冠,臨終前對劉徹說:“一個人不但要知人、知己,還要知機、知止。”漢景帝似乎已經感覺到劉徹有許多異於自己的品質,把天下交給他是放心的,但仍不免多加囑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