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盛世明君2
漢武帝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幼名劉彘。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朝第五代皇帝,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
他憑借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贏得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公元前140年,16歲的劉徹登基為帝,這就是漢武帝。由於此前漢景帝實施的一係列休養生息政策,東漢王朝國力蒸蒸日上,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麵。
漢武帝在登基之初,繼續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采取政治策略,努力開疆拓土,進行文化建設。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即“推恩令”。這樣,就使原來獨立的地方王國自動地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
此後,地方的王與侯僅僅享受物質上的特權,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稅。但是沒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權。他還一次性削去了當時一半的侯國,從而奠定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漢武帝為了打通和加強同西域的貿易往來,他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300多隨員,攜帶大批金幣絲帛以及牛羊向西域進發,到達烏孫。張騫回來後,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
此後,漢武帝又派出使者聯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開辟了鏈接東到長安,西到羅馬帝國,最遠至埃及亞曆山大的貿易通道。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命趙破奴率軍進攻樓蘭、車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一帶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驛站和防守的哨所。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出征大宛,擊敗大宛後,西域的交通更加通順。西漢又在樓蘭、渠犁、輪台等地設校尉管理屯田,這是漢在西域最早設置的軍事和行政機構,實際上西域已經正式納入中華版圖。
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即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創建鄉學,設立舉賢製度,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文官製度。
為貫徹自己的命令,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權力,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同時,通過打擊丞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尚書台也是這一時期設置的。
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漢武帝用派禦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他將全國分成了13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12個州都叫刺史。
刺史的地位在當時是相當高的,相當於欽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還有自己的辦公地點。
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
公元前127年,匈奴貴族以20000萬騎入侵上穀和漁陽。漢武帝派青年將領衛青率30000萬騎出雲中,西至隴西,收複河套地區,掃除匈奴進犯的軍事據點。
衛青采取迂回進攻的方法,從後路包抄,一舉趕走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長安的威脅。於是,漢武帝在那裏設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萬屯墾,又重新修了秦代的舊長城,派兵駐守。衛青升為長平侯。
公元前124年,衛青率騎兵趕走了匈奴的右賢王,生擒匈奴王子10餘人凱旋。漢武帝破格提升衛青為大將軍,成為全軍的統帥。
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戰鬥中又湧現出一位18歲的將領霍去病。他是衛青的外甥。
一次,他一馬當先,率領800騎兵突進匈奴營地幾百裏,取得大勝。漢武帝據此封他為冠軍侯,給他造了一座闊氣的房子,讓他去看。
霍去病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越過焉支山西進,入匈奴境千餘裏,和匈奴軍短兵肉搏,大獲全勝。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澤攻到祁連山,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
這次戰役後,漢在這裏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曆史上稱“河西四郡”。從此使漢通西域的道路有了保障。
公元前119年,漢朝組織了抗擊匈奴以來規模最大的漠北戰役。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10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郡和代郡出發,在漠北共擊匈奴首領單於。漠北戰役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匈奴從此北移後西遷。
漢武帝取得抗擊匈奴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盡在掌控之內,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漢武帝還通過遠征大宛、擊敗姑師、攻破樓蘭、征戰龜茲和莎車等戰役,開拓了西域疆土,進一步恢複和加強了西漢在西域的統治。
漢武帝還派兵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在那裏劃分地方行政區域,設置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史稱“漢四郡”。四郡的設置,說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
漢武帝還統一了閩越和西南各部。從公元前135年至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先後攻克南越、閩越、東越等地,基本上將西南地區納入其統治範圍。統一今兩廣一帶,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他能詩善賦,為才是舉地重用四方文人賢士,不遺餘力地重視文化建設。
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征集圖書,廣開獻書之路。又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各類圖書,皆在數十年間廣充秘府,史稱“書積如丘山”。
晚年的漢武帝窮兵黷武,後來以實際行動自責悔過,下罪己詔,將注意力轉向“富民”。
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於五柞宮。葬於茂陵。
[旁注]
西域 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上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漢武帝時,通過開通絲綢之路軍事行動,擴大和加強了同西域各國的聯係。
尚書台 官署名。漢武帝始置。是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起來的。漢成帝時,尚書開始分曹,在尚書之下設五曹,其中三公曹主斷犾。
刺史 職官,漢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史製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麵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衛氏朝鮮 朝鮮半島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衛滿即位後,積極建立國家,並輸入中原文化,使國家越來越強盛。漢武帝有感衛氏朝鮮對漢朝的威脅越來越大,決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遠征朝鮮半島,第二年即被滅。
閩越 遠古時代居住福建的原始人類,他們創造出燦爛的獨具特色的閩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個大部落,史稱“七閩”。
五柞宮 漢武帝時的宮殿,因為宮有五柞樹,其樹陰覆蓋數畝之大,所以稱作五柞宮。漢武帝常在春日閑暇來五柞宮遊覽,有時因流連景色而一住數日。
茂陵 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的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至今東、西、北三麵的土闕猶存。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張騫 (約公元前164~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即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我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後世詩人站在中西古道上,不禁想起這位“鑿空”西域,遠播國威,造福後世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