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盛世明君2(2 / 3)

董仲舒 (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儒學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

霍去病 (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河東郡平陽縣,即今山西省臨汾人。我國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也留下了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的佳話。

[閱讀鏈接]

公元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台罪己詔》。這份詔書,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所謂“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問題、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安危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生的一種口諭或文書。漢武帝的罪己詔旨在罪責自己即位後窮兵黷武的錯誤。在當時,他駁回大臣屯田輪台的奏請,痛下詔書,以明心跡。

隋文帝楊堅

楊堅(541年~604年),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尊號“聖人可汗”。

他統一天下,建立隋朝,社會各方麵都獲得發展,形成了輝煌的“開皇之治”,使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隋文帝時期也是人類曆史上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581年初,以丞相身份控製了北周朝政的楊堅,接受北周靜帝宇文闡的禪讓即皇帝位,這就是隋文帝。他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

為了鞏固政權,隋文帝在即位之初,就開始了北擊突厥的計劃。

突厥後來成為北方唯一的強大國家。北周曾每年給突厥的沙缽略送禮物,沙缽略更加驕橫。

隋文帝即位,不再給突厥禮物,沙缽略怨恨,起兵大肆侵擾。隋文帝的謀士長孫晟認為,應該用遠交近攻、離間強部、扶助弱部的方法。

隋文帝完全采納長孫晟的獻策,派遣使人到西麵聯絡達頭和阿波,使沙缽略分兵防西,又到東麵聯絡處其他部落,使沙缽略分兵防東。結果,突厥內亂,攻戰不息,各可汗都遣使向隋文帝請和求援,隋文帝一概不許,讓他們繼續互鬥。

最後,突厥各部或臣服或被滅,取得邊境的安寧。

隋文帝的北擊突厥,打擊了外來勢力的囂張,同時穩定了東亞局勢。為隋朝發展乃至中國後世安穩發展奠定了牢固基礎。

隋文帝在北擊突厥的同時,於587年征戰後梁皇帝蕭琮,最後滅掉梁國。

588年秋,隋文帝在壽春設淮南行台省,以次子楊廣為尚書令,全麵負責滅陳的戰役。

第二年年初,隋軍順利南下渡過長江,很快攻下建康。長江上遊的陳軍知大勢已去,也都解甲投降。

至此,陳朝滅亡。

隋文帝在統一全國後,為了長治久安,立刻進行了一係列的政治和經濟改革。

一是確立三省六部製。中央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以尚書令、納言、內史令為長官,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內史省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製詔;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製詔和尚書省擬製的奏抄;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在三省之下,又設置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每部設尚書為長官。

尚書令下有尚書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禮、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書令與左、右仆射及六部尚書合稱“八座”。583年,改度支為民部;都官為刑部。

二是簡化地方官製。隋文帝在確立了三省六部製的中央機構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沿北齊、北周製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又廢郡,改為州、縣二級製。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三是修訂“開皇律”。隋文帝對前代81條死罪、105條流罪、1000餘條酷刑以及滅族等都一概廢止。同時,又減輕了許多法律的內容,對犯人處置采取審慎態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發生。

四是頒布均田令。隋文帝在北齊、北周均田製的基礎上,頒布均田令。均田令規定:丁男、中男受露田80畝,永業田20畝,婦女受露田40畝。奴婢5人者給一畝。永遠耕種,不需歸還,可以在受田者死後歸還。對一般農民,采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的政策,對於豪強貴族兼並土地的行為則給予打擊,以保證農民的正常生產。

五是設置糧倉。隋文帝時所設的糧倉分兩種,即官倉和義倉。官倉的糧儲,用以供養軍公人員。設置官倉的目的,即是在增加關東漕運的效率。也就是把原來關東各州對京師個別直接的輸糧辦法,改為集中和分段運輸的辦法。

據唐人的估計,隋文帝臨終時,天下倉庫的積儲可供全國五六十年正常使用。這對人民的生活來說,自是一項有力的保障。

六是改革貨幣。隋文帝統一了幣製,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世稱“隋五銖”。除此之外,度量衡也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

七是建大興城。隋朝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不能適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

582年初,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大興城,翌年3月竣工。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八是開鑿廣通渠。隋文帝於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千米,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

604年,隋文帝因無精力處理朝政,不得不把大權移交給皇太子楊廣。這年4月,文帝在大寶殿去世。葬於太陵。

[旁注]

北周 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之一。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正式建立。曆5帝,共24年。556年宇文泰死後,長子宇文覺繼任大塚宰,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都長安,史稱北周。

宇文闡 (573年~581年),原名宇文衍。鮮卑族。北周宣帝宇文贇長子。南北朝時期北周末代皇帝。隋朝建立後,楊堅封宇文闡為介國公。

突厥 中亞和西亞等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西魏時首領土門擊敗鐵勒,建立政權。建立了官製,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為東西兩部。約在7世紀末8世紀初亡於回紇。

長孫晟 (551年~609年),字季晟。河南洛陽人。隋朝著名軍事將領。北周時崇尚武功,貴族子弟交遊皆以武藝相誇相敬,每次共同馳射,同輩皆在長孫晟之下。

太陵 楊堅與獨孤皇後的合葬墓。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從殘存的陵園基址看,總麵積達49萬餘平方米,四周還保存有闕樓的基址。泰陵在我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

宇文愷 (555年~612年)字安樂。陝西省靖邊縣境內人,後徙居長安。隋代城市規劃和建築工程專家。他自幼博覽群書,精熟曆代典章製度和多種工藝技能。

楊廣 (569年~618年),一名英,小字阿麽。華陰,即今陝西省華陰縣人,生於長安。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後的次子。 604年繼位。他在位期間,因為濫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後在江都被部下縊殺。

[閱讀鏈接]

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他小時候生長於寺廟之中,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他雖貴為天子,但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妃妾不作為美飾,很是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