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帝國皇上1(2 / 3)

朱棣在明朝建立時已是一個八九歲的兒童。那時全國仍很凋敝,滿目瘡痍。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在11歲的時,他被封為燕王。又過了10年,他已成了一個英姿颯爽的青年,率領護衛就藩北平。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他的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係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這是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因此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1402年6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他以1403年為永樂元年,從此開始了他22年的統治。

明成祖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遷都北京。1403年遷都北平後,他就下令改北平為北京,升為陪都,同時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又開始大興土木,正式營建北京紫禁城宮殿。

從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國匠師,征調了二三十萬民工和軍工,經過14年的時間,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成為世界曆史上最著名的建築之一。這是明成祖的曆史貢獻。

為了加強皇權,明成祖鎮壓異己,比如殺掉方孝孺。

又改革中央行政機構,設立了東廠,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東廠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裏,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權力在錦衣衛之上。

後來到明憲宗時增設西廠,其權力超過東廠。明代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

明朝政府還對邊疆地區如東北、西南和西北,加強了政治、軍事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其中,對東北邊疆的強化管理很值得一提。

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兒幹地區招撫,次年各部歸附,朝廷任命各首領為指揮同知等職,其後數年,明朝即以此為基礎,逐漸在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成立了131個衛。

1409年,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以康旺為都指擇同知,王肇舟為指揮僉事。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及於海並越海抵苦夷,西至斡難河,北至大興安嶺。

為了徹底解決蒙古貴族殘餘勢力構成的邊患,從1410年開始,明成祖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

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中擊破50000蒙古鐵騎,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明成祖封韃靼大汗為和寧王。隨後明朝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瀚海為鐔,天山為鍔。”

1414年,明成祖進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謝罪之後,明成祖班師回朝。

1421年,明成祖進行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蒙古勢力遭到明成祖的連續打擊後,此後數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

明成祖的曆史功績之一,是倡導修纂了《永樂大典》。即位之初的永樂元年,他便下令編纂一部大書。參加修纂的有全國的各種一流人才。

由學術大師姚廣孝為總裁,包括名儒、名士、名醫、名僧等,共計2169人,參與修纂。後勤安排得很周到。禮部負責在全國選拔抽調人員,從各地收集所需圖書。光祿寺則負責修纂人員的食宿。

在修纂過程中,明成祖經常檢查、督促。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經過4年奮戰編修竣工的《永樂大典》,全書共22877卷,計11095冊。收錄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圖書8000餘種。種類包羅萬象,計有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戲劇、小說、技藝等項。明成祖命名其為《永樂大典》。

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書。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大壯舉。鄭和於1405年率龐大的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隊規模宏大,船種齊全,船員齊備。

據載,鄭和首次出使西洋的船隊共有船隻208艘,其中大船62艘,小船146艘。有戰艦、有供應船。船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官兵、水手、翻譯、商人、醫生、教師、工匠等各行各業的人,計有27800人。

他們所帶的物品,包括糧食、藥品、淡水、鹽醬、茶油、燭柴等,應有盡有。所帶的貨物,包括絲綢、絹緞、瓷器、水銀、麝香、米穀、雨傘、草席、鐵器、銅器等幾十種,一應俱全。同時,還帶了許多稀奇的珍寶。

這次航行充滿了艱難險阻,但是他們勝利地完成了任務。船隊最遠抵達印度半島。每到一國,鄭和便宣示明成祖詔書,賞賜金幣。

1407年,經兩年多的航行,鄭和一行順利地回到了祖國。

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間,鄭和7次出使西洋,其中有6次是奉明成祖諭旨前行的。鄭和7次出使西洋,同30多個國家加強了往來,進行了各個方麵的交流,密切了同這些國家的雙邊關係。

這種大規模的海外貿易,是我國航海史上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其曆史意義非常深遠。

明成祖注意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製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

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1424年,明成祖病故。葬於明長陵。

[旁注]

韃靼 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名稱,自唐迄元先後有達怛、達靼、塔坦、韃靼、達打、達達諸譯,其指稱範圍隨時代不同而有異。在明代,對元順帝退出大都至林丹汗時期的漠南,漠北蒙古人也稱為韃靼。

瓦剌 又稱斡也剌惕、衛拉特、不裏牙惕,是西部蒙古民族。曆史上蒙古民族是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即“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明代稱“林中百姓”為瓦剌。

兀良哈 又名朵顏三衛。明代人對漠北蒙古東部的稱呼。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置泰寧衛、朵顏衛、福餘衛指揮使司。

西洋 泛指西方國家,主要指歐美國家。而在古代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個地理概念。最早出現在五代,不同時代含義不盡相同。明朝時期的西洋是指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晚清用西洋一詞指歐美國家。

明長陵 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主峰南麓。占地約12萬平方米。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祖陵,在明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麵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

建文帝 (1377年~?),即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後世有人以其年號而稱建文帝。追諡“孝湣皇帝”,廟號神宗,後改廟號惠宗,後改諡號“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再改諡號為“恭閔惠皇帝”。建文帝在“靖難之變”後下落不明。

方孝孺 (1357年~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誌。浙江省寧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福王時追諡“文正”。在“靖難之役”期間,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剛直不屈,孤忠赴難,被誅十族。

鄭和 (1371年~1433年),原名馬三保。明成祖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明朝偉大的航海家,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閱讀鏈接]

有一次,朱棣在行軍途中,見一村婦懷抱著一個大孩子、手拉著一個小孩子落荒而逃。

朱棣感到奇怪,就問她為何抱大領小。

村婦說:“長子為前房所生,小兒是自己所養,長子死則無後,幼棄尚能再生。”

朱棣聽後深受感動,從路旁拔起一棵艾蒿,交代村婦回家掛在門旁,並命令士兵見門上插艾蒿者不得入內。

村婦將這個消息告訴村人,於是家家戶戶門上插艾,全村人皆平安無事。後來人們將艾蒿稱為艾子,即“愛子”之意,並保留了門上插艾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