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愛新覺羅氏。滿族。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他建立了大金政權,創建八旗製度,是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其子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後,追尊他為太祖。
努爾哈赤於1559年出生於赫圖阿拉,就是現在的遼寧新賓縣永陵鄉,這裏是滿族的發祥地。
努爾哈赤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不但會說漢語,還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的書,並嗜好習武,精通騎射。漢族文化豐富了他的政治、軍事知識和精神生活,對他後來的統一事業影響很大。
努爾哈赤年輕的時候,建州女真正處在由原始部落社會向奴隸製社會過渡的時期,部落間的爭奪兼並十分劇烈。祖父和父親被明軍殺死。戰事平定下來後,努爾哈赤向明朝皇帝告狀,明朝皇帝覺得於理有虧,就賜給努爾哈赤12道敕書和30匹馬,讓他承襲祖父的官職,封他為都督。從此,努爾哈赤開始走上了政治舞台。
1583年5月,努爾哈赤為了替祖父和父親報仇,用祖傳的13副鎧甲誌兵,帶兵不足100人,以出其不意的動作,迅速打下多倫城和界凡城,不僅消滅了尼堪外蘭的勢力,而且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由於女真其他部落阻撓,無法把尼堪外蘭抓到,於是,努爾哈赤下決心一並征服各部落,開始了統一女真的宏偉事業。
經過3年浴血奮戰,努爾哈赤征服了許多部落,並且終於殺了尼堪外蘭,替祖父和父親報了仇。又經過了大約兩年的東征西討,努爾哈赤統一了除葉赫等少數部落以外的全部建州女真,成為威震東北的女真族傑出首領。
隨後,他又合並海西女真各部和東海女真大部,控製了東臨日本海、西界明朝衛東都轄區,南到鴨綠江,北到黑龍江以北大興安嶺等廣大地區,為建立後金政權打下基礎。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為著興基立業,擴展勢力,於1587年修築了費阿拉城。在這裏,定國政,立法製,建王權,形成割據政權的雛形。後來,又遷至赫圖阿拉。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正式建國稱汗,國號大金,曆史上稱為後金,定年號為天命,表示他建國稱汗乃是天命所歸。不久,努爾哈赤將赫圖阿拉改名興京,定為國都。後金是清朝的前身,努爾哈赤後來被尊稱為清太祖。
後金政權的建立,完全靠八旗勁旅作為軍事支柱。八旗軍製是從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一種狩獵組織演變而來的。開始隻有4個“固山”,即黃、白、紅、藍色旗幟。至1614年,努爾哈赤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色旗幟,正式確立八旗製度。
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明朝上下震動,紛紛提出各種辦法對付這一嚴重威脅。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討伐明軍。“七大恨”實際上是明朝與女真關係的總結,也是後金對明朝的宣戰書和對女真人的號召書。努爾哈赤率領步兵20000人進攻明軍,首破撫順,再拔清河。
撫順、清河相繼被後金軍攻破的消息,迅速傳到北京。明神宗任命楊鎬為兵部右侍郎兼遼東經略,並授給尚方寶劍,叫他迅速帶兵前去對付後金軍。
楊鎬接到明神宗的聖旨以後,招募90000人的兵馬,領取隻能維持很短時間的糧餉。然後集結大軍於沈陽,企圖一舉消滅後金。
1619年,他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兵分4路對努爾哈赤發動大規模進攻。
麵對明朝大軍壓境的局麵,努爾哈赤並沒有驚慌失措。他鎮定自若,製訂了“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據此,努爾哈赤置其他3路明軍於不顧,隻派少量部隊阻滯明軍中的兩路,而將全部兵力集中起來,迎擊明軍主力。
明軍30000主力到達薩爾滸與後金軍相遇,雙方展開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後金同明朝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努爾哈赤依靠集中兵力,選擇有利戰場和戰機,從而創立了連續作戰、速戰速決、各個擊破的典型戰例。
在整個戰役中,努爾哈赤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從判明明軍的進攻方向和用計設伏,都表明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靈活的指揮藝術。
薩爾滸大捷後兩個月,即1619年6月,努爾哈赤又乘勢攻占了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兵鋒直指遼沈。1621年3月,他率兵突然大舉進攻,占領了沈陽城,又揮師南下,遼陽、遼河以東明軍不戰自潰,大小70餘城都為後金所占領。
同年4月,努爾哈赤把都城遷到遼陽。
明朝失掉遼東之後,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同時任命王化貞為巡撫。兩人意見不合,王化貞執意實行“畫地分守”的方針。
努爾哈赤看出明軍在部署上的弱點,一麵派出間諜潛入廣寧,破壞熊、王兩人的關係;一麵加緊調集兵力,率八旗勁旅強渡遼河,猛撲廣寧,大敗明軍。
遼東兵敗後,明朝相繼任命王在晉、孫承宗為薊遼經略。孫承宗采納兵備令事袁崇煥的主張,大力整頓山海關防務,修築寧遠城和錦州等要塞,形成以寧、錦州為重點的關外防線。袁崇煥率萬餘明軍在寧遠堅守。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大軍約13萬進攻寧遠。袁崇煥決心死戰,防守嚴密,利用堅城,充分發揮箭石和炮火的威力,使善於騎射、長於野戰的八旗勁旅難以發揮其所長。後金軍多次攻城不下,傷亡很大,努爾哈赤本人也被紅夷大炮擊傷。
努爾哈赤自25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眼前這座寧遠城,袁崇煥堅決抵抗,致使努爾哈赤久攻攻不下。
1626年8月,努爾哈赤於撤軍途中傷重身死。葬於福陵。
[旁注]
赫圖阿拉 又稱興京、黑圖阿拉、赫圖阿喇或黑禿阿喇,滿語“橫崗”之意。故址在今遼寧省新賓縣。我國後金政權都城。今僅內、外城城牆有部分殘存,城門遺跡尚清晰可辨,其餘建築已蕩然無存。
建州女真 是元代建立在黑龍江省依蘭縣一帶的女真30000戶中的一支,即吾都裏部。他們在酋長猛哥貼木兒的帶領下輾轉抵達圖們江下遊,後又繼續遷移到今朝鮮國北境。猛哥貼木兒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直係祖先。
費阿拉城 位於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費阿拉”為滿語,意為“舊的山城”。分套城、外城和內城三層。內城中又設木柵,柵內是努爾哈赤的住所,內城都是努爾哈赤的親屬,外城住著八旗貴族,外城是八旗兵丁。現在城中的汗王殿等遺址還可以看到。
薩爾滸 在今遼寧撫順市東大夥房水庫東南岸,是一座山名。1619年,後金努爾哈赤與明兵在此進行了一場大戰,後金軍大敗明軍,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
紅夷大炮 也稱為紅衣大炮。明代後期傳入我國的。紅夷,指的是荷蘭和葡萄牙人,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從荷蘭進口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
袁崇煥 (1584年~1630年),字元素,一說自如。祖籍廣東省東莞。明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將。清太宗皇太極設計反間計,以謀反罪被明朝政府下獄,最後以分裂肢體的“碟刑”處死。
福陵 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墓。位於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占地19.48萬平方米。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
[閱讀鏈接]
阿巴亥與努爾哈赤的姻緣,極富戲劇性。
明朝末年,海西女真的烏拉部地廣人眾、兵強馬壯,與努爾哈赤勢不兩立。後來,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把烏拉部打敗,烏拉部首領布占泰被活捉,表示臣服建州。努爾哈赤念其歸順之意,收為額駙。
布占泰為了感激努爾哈赤的再生之恩,就將年僅12歲的侄女阿巴亥親自送到赫圖阿拉,嫁給了長她31歲的努爾哈赤。
就這樣,戰場上的一雙對手最後聯姻,一個成了叔丈大人,一個成了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