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帝國皇上2(1 / 3)

近世時期——帝國皇上2

清太宗皇太極

皇太極(1592年~1643年),也稱作皇太子、洪太極、黃台吉,愛新覺羅氏。滿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溫寬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廟號太宗。

他在位期間,整頓內政,對外開疆,是清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

皇太極出生時,努爾哈赤正從事統一女真的事業,以滿洲部為核心,已將其周圍各部統一。由於連年烽煙不息,父兄經常出征作戰,皇太極7歲以後,努爾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給了他。

皇太極根本無需父親多加指點,就能把繁雜的事務幹得井然有序。皇太極21歲時第一次跟隨父兄出征作戰,從此以後,逐漸成為父親麾下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

努爾哈赤稱帝後,命令年輕的皇太極等人負責管理國家政務。皇太極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逐漸成為努爾哈赤身邊的一位得力助手。

努爾哈赤去世後,深得父親信任和兄弟愛戴的皇太極順理成章地於1626年繼承父親的帝位。這就是為清太宗。

皇太極即位以後,首先著手解決的,便是日趨緊張的民族矛盾問題。他首先把女真族改為滿族,以改變曆史上女真人與漢族的對立仇恨。隨後又頒布法令,滿人、漢人享有同樣的政治、經濟權利。

同時,皇太極還規定每個奴隸製莊園隻能擁有8個農奴,其他漢人都必須解放成為民戶。為了進一步籠絡統治地區的漢人,皇太極又於1631年頒布實施了《離主條例》,規定凡是私逃的農奴一律不追究,這個規定得到了漢人的極大擁護。皇太極還於1638年下令解放農奴,為後金的農業生產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

此外,皇太極還選拔任用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其中最有名的範文程,就受到皇太極的重用,成為皇太極手下最有名的謀臣。

皇太極的這些措施的實行,很快消除了統治區域內漢族人民的反抗情緒,使他的統治得以進一步鞏固。

皇太極在經濟建設方麵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他繼承並發展了努爾哈赤的經濟政策,還加強整頓吏治,使得他在統治的短短10餘年時間內國力飛速提高,擁有了與明王朝相抗衡的經濟實力。

皇太極愛惜民力,停止修城築牆,為的是集中精力用於生產。他下令,所有村莊田土,八旗既已穩定,以後就不要變更了。對莊民的財產及所養牛、羊、雞、豬等,都不準任意妄取。

皇太極在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八旗製度以後,進一步對八旗製度加以完善。他充分利用了蒙、漢歸附的充足兵源,建立了與滿族八旗大體相同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唯一不同的是滿族八旗的旗主是實行世襲製,而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旗主則由皇太極任命,並可隨時撤換。皇太極還將所有兵權收歸自己,三大八旗都由皇太極親自指揮和調遣。

為了加強皇權,皇太極對後金“八王共治”製度進行改革,不斷削弱其手中的權力。

所謂“八王共治”,即由八旗旗主組成議政會議,也就是國家的決策機構。所有軍政大事都必須在議政會議上通過集體定奪,對汗還有廢立的權利。

皇太極對“八王共治”進行的第一項改革,便是在八旗中各旗設一名總管旗務的大臣,後來又增設佐管大臣和調遣大臣,分別管理民政、司法和軍事事務,分散了八旗旗主的權力。

1629年,皇太極在議政會議上又宣布免去三大貝勒輪流執政的權力,由此奪走了三大貝勒的特權,也使得“八王共治”的局麵瓦解。皇太極順利地加強了權力。

1635年,後金在與蒙古的戰爭中,從蒙古蘇泰太後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於是皇太極便在群臣的擁戴下,於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仿照明朝官製,初步建立了清王朝的行政機構。清朝由此建立。

皇太極在位期間,在充分研究了當前的軍事形勢後,確定了對明朝議和,先進攻朝鮮和蒙古,在朝鮮和蒙古被征服後,再揮師南下攻明的策略。實踐證明,這一策略是非常正確的。

皇太極首先征服朝鮮和蒙古,解決了後院起火的問題;並通過征伐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增強了清朝的實力;而且還通過戰爭擴大了兵源,鍛煉了隊伍的作戰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1628年,皇太極得知明天啟帝去世、崇禎帝即位的消息後,立即率領大軍南下,並繞過袁崇煥所鎮守的寧遠錦州防線,一舉突入到北京城下,逼得崇禎帝不得不下令袁崇煥回師救援。

然後又巧施離間計,讓多疑的崇禎帝剝奪了袁崇煥的兵權,下獄治罪,並在第一年將其以“碟刑”的方式處死。

皇太極用離間計除掉袁崇煥後,在北京城下一舉擊潰前來勤王的各路明軍,攻克了永平、遵化、遷安和灤州等城。然後,他布置好永平等城的防守後,班師回到沈陽。

在當時,曾有人勸皇太極乘勝一舉攻陷北京城,但皇太極認為當時的明朝國力還比較強盛,並不可能將其消滅。於是,他製訂了不斷騷擾明朝邊境,對邊境人民大肆屠殺,以削弱明邊防軍乃至整個明朝的實力;同時讓邊境地區百姓產生厭戰情緒,然後再戰而勝之。

此後,皇太極與明朝時和時戰,派小股兵力不斷騷擾明朝邊境,使得明朝為增加軍餉而在國內橫征暴斂,並因此而激起了明末農民大起義。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皇太極在得到明朝境內起義此起彼伏的消息後,皇太極竟興奮地直說“天佑大清!”於是,於1639年發起了曆史上有名的鬆錦大戰,結果大獲全勝。

明朝精兵良將損失殆盡,再加上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在明朝境內的一再折騰,明朝再無力量與清抗衡了,清軍入關南下並統一全國,已經是大勢所趨。

正當清軍為南下滅明做著精心準備的時候,皇太極卻因為所寵愛的妃子去世,悲傷過度;再加上他的精力已經被多年操勞政務和四處征戰耗盡,這個清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在清軍入關的前一年,即1643年病逝,享年51歲。葬於清昭陵。

[旁注]

女真 又名女貞、女直,我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明朝時期仍然自稱為女真,至今也有自稱為女真族後代的人,他們認為自己與滿族不同。

蒙古八旗 也稱八旗蒙古。清代軍隊組織的組成部分之一,旗色、官製與八旗滿洲同,位略低於八旗滿洲,而高於八旗漢軍。

漢軍八旗 清代軍事組織名稱。其建製、旗色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相同。清太祖努爾哈赤時,將降服的漢人編成16個佐領,隸滿洲八旗。

貝勒 皇室爵位,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複數為“貝子”。後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此外,兩宋時金國貴族稱號,如金兀術乃金國貝勒。

範文程 (1597年~1666年),字憲鬥,號輝嶽。遼東沈陽衛,即今遼寧沈陽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範仲淹第十七世孫。先此後侍奉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代皇帝。隸屬滿洲鑲黃旗。病逝時69歲,康熙帝為其祠題額“元輔高鳳”。

崇禎帝 (1611年~1644年),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後於煤山,即景山自縊身亡。在位17年。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湣皇帝”,廟號思宗。葬於北京十三陵思陵。

清昭陵 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位於遼寧省沈陽市古城北,因此也稱“北陵”。占地麵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也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

[閱讀鏈接]

據傳說,皇太極當年在打仗的時候,有一天夜裏,皇太極被追兵追殺。

就在皇太極無路可逃的時候,突然有一大群烏鴉從四周快速飛來,一齊落到他的身上,讓他在黑暗裏看上去像一棵樹,從而解救了處在極度危險中的皇太極。

據說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也被烏鴉救過,從那時起,滿族人就把烏鴉視為自己世代的標誌性圖案,他們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的習俗。皇太極到了北京城後,烏鴉也就成了紫禁城裏神聖不可侵犯的神鳥。

清聖祖玄燁

玄燁(1654 年~1722年),全名愛新覺羅·玄燁。滿族。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年號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