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申,生於公元前4世紀,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在我國的戰國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有4位:
在齊,甘公;楚,唐昧;趙,尹皋;魏,石申。
這裏提到的魏國人,便是石申。《史記》中還說,這4位天文學都有占星術的著作,在他們的著作中,還同時記錄著戰國時期的戰亂形勢,記錄著為政治事件的各種各樣的說法,即:
田氏纂齊,三家分晉,並為戰國。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謹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視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縱)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淩雜米鹽。
《史記正義》中還引南朝時代梁阮孝緒的《七錄》說:
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8卷也。
這裏提到的《天文》8卷就是和甘德所著的《天文星占》合稱《甘石星經》的作品。不過,據說,這本《天文》8卷並沒能完整的保存下來。
不過,在《漢書·天文誌》中引述的石申著作的零星片斷,可以使我們窺見石申在天文學和占星術兩個方麵的研究內容:
歲星贏而東南,《石氏》“見彗星”,……贏東北,《石氏》“見覺星”;縮西市,《石氏》“見檀雲,如牛”;縮西北,《石氏》“見槍雲,如馬”。《石氏》“槍、檀、棓、彗異狀,其殃一也,必有破國亂君,伏死其辜,餘殃不盡,為旱、凶、饑、暴疾”。
從這些片斷可以知道,石申在天文學方麵的貢獻,是他與甘德所測定並精密記錄下的黃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相傳他所測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80顆。從唐代《開元占經》中保存下來的石申著作的部分內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標有“石氏曰”的121顆恒星的坐標位置。
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對不同時代天象的計算來驗證,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標值可能是漢代所測;另一部分,如二十八宿距度等則確與公元前4世紀,即石申的時代相合。
同時,石申與甘德在戰國秦漢時影響很大,形成並列的兩大學派。漢、魏以後,石氏學派續有著述,這些書都冠有“石氏”字樣,如《石氏星經簿讚》等。
三國時代,吳太史令陳卓總合石氏、甘氏,以及殷商時代的天文學家巫鹹為三家星官,構成283官、1464星的星座體係。從此以後,出現了綜合三家星宮的占星著作,其中有一種稱為《星經》,又稱為《通占大象曆星經》,曾收入《道藏》。
該書在宋代稱《甘石星經》,托名為“漢甘公、石申著”,始見於晁公武《郡齋讀書誌》的著錄,流傳至今。書中包括巫鹹這一家的星官,還雜有唐代的地名,因此,後來的《甘石星經》並不能看做是石申與甘德的原著。
[旁注]
占星術 也稱占星學、星占學、星占術。是根據天象來預卜人間事務的一種方術。早期的占星術多是利用星象觀察來占卜較為重大的事件,如戰爭的勝負,國家或民族的興亡。
歲星 也稱木星,是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第五,為太陽係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木星在太陽係的八大行星中體積和質量最大,它有著極其巨大的質量,是其它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還多,是地球的317.89倍,而體積則是地球的1,316倍。
彗星 中文俗稱“掃把星”,是太陽係中小天體之一類。由冰凍物質和塵埃組成。當它靠近太陽時即為可見。太陽的熱使彗星物質蒸發,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由於太陽風的壓力,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
黃道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麵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麵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麵總是通過太陽中心。
巫鹹 上古名醫、商王戊輔佐。也稱巫戊,卜辭稱鹹戊。據說長於占星術,又發明筮卜,當是神權統治的代表人物。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當時巫術與醫道結合於一身的情況。
[閱讀鏈接]
月球背麵的環形山,都是用已故的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
其中選用了5位中國人的名字,因為石申對天文學研究作出了傑出貢獻,所以他的名字也登上了月宮。
以石申命名的環形山,位於月球背麵西北隅,離北極不遠,月麵坐標為東105°、北76°,麵積35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