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裏還要大家注意搶墒。黃河流域在春末夏初播種的季節裏雨量很少,經驗告訴我們的祖先,必須趁雨播種。穀物的播種,最好是在下雨之後。如果雨小,不趁地濕下種,苗便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就不容易長得健壯。
但是,遇到雨大就不能這樣做,因為雨太大,地太濕,雜草就會很快地長起來。同時,穀物也不適宜在過濕的土地上生長。這就要在地發白後再下種。
這樣保墒保澤的經驗,即使在今天來說,也是很寶貴的。
三是選擇種子,浸種催芽。
如果不選種,不但莊稼長不好,種子還容易混雜。種子混雜了,就會給生產帶來很多麻煩,不但出苗會遲早不齊,穀物成熟的時期也不一樣。關於選種的方法,《齊民要術》裏記載,不論是粟、黍,還是秫、粱,都要把長得好的、顏色十分純潔的割下來,掛在通風幹燥的地方。
留種地要耕作得特別精細,要多加肥料,要常常鋤地,鋤的遍數越多,結的籽粒就越飽滿,才不會有空殼。種子收回來後,要先整理,並且要埋藏在地窖裏,這才可以防止種子混雜的麻煩。
《齊民要術》裏也記載著浸種和催芽的方法。在播種前20天,就應該用水淘洗種子,去掉浮在上麵的粃子,曬幹後再下種。也有讓水稻浸到芽長兩分,早稻浸種到芽剛剛吐出時,再播種的。
四是合理施肥,輪作套作。
秋天的時候,要是耕種長著茅草的土地,最好讓牛羊先去踐踏,然後進行深翻。這樣,草被踏死了,深翻後埋在地裏可以做肥料。
在沒有茅草的地裏,秋耕時也要把地裏的雜草埋到地裏去,第二年的春天草再長出來時,要再把它埋到地裏去。這樣,經過耕埋青草的土地,就像施了糞肥的土地一樣肥沃,長出的莊稼就會又肥又壯。
另外,用過豆科作物做綠肥的地裏,如果種上穀子,每畝可以收獲很大的產量。《齊民要術》裏也提到用圍牆和城牆的土作為肥料的辦法。直至現在,這些辦法對我國農村的積肥造肥,也還是很有用處的。
《齊民要術》裏還討論了輪作和套種的方法。有的農作物連栽不如輪作,麻連栽就容易發生病害,降低麻的品質。接著又討論了哪一種作物的“底”最好是什麼。什麼是“底”呢?就是我們所說的“上茬”。
穀物的底最好是豆類,大豆的底最好是穀物,小豆的底最好是麥子,瓜的底最好是小豆,蔥的底最好是綠豆。再如,蔥裏可以套種胡荽,麻裏可以套種蕪菁等。這種用輪作發揮地力和培養地力的方法,現在仍舊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五是果樹栽培,因樹施法。
賈思勰說,果樹的種類很多,有的耐寒,有的歡喜潤濕,有的在冬天結實,有的要在風和日暖的時候才開花結果。
各種果樹的特點既然各不相同,栽培的方法也不能一樣,不能以適合一種果樹的方法死搬硬套地應用到別的果樹上去。例如李樹用播種移栽的方法,最好是扡插;梨樹則用嫁接的方法最為適宜等。
賈思勰根據農民的經驗,提出了不同樹種的栽培方法。以桃樹為例,他說桃子熟的時候,連果肉一起埋到糞地裏,至第二年春天再把它移到種植的地上去,這樣桃樹的成熟早,三年便可以結果,因此不必用插條來扡插。
要是不把種子放在糞地裏,植株不會茂盛;如果就讓桃樹留在糞地裏生長,果實不會大而且味苦。此外,賈思勰還很細致地總結了果樹嫁接的方法,以及怎樣注意防止果樹遭受霜凍損害的方法。
六是選好種畜,精心飼養。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裏指出,畜養動物首先應該重視選種,要選擇最好的母畜來做種畜,不能隨隨便便讓不好的母畜繁殖後代。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注意牲畜的遺傳性。
除此以外,《齊民要術》還很重視牲畜懷胎的環境,以及小牲畜出生後的環境對它們的影響。還告訴我們要注意對肉用牲畜的閹割和掐尾。
在牲畜的飼養法方麵,賈思勰在《齊民要術》裏總結了很多豐富的經驗。
以養馬為例,賈思勰指出,馬餓時可以喂給比較壞的飼料,飽時再給好的,這樣馬可以吃得多,因而也可以肥壯。飼料要鍘得細,粗了馬吃了不會肥壯。
給馬喂水也有一定的規則。早上馬飲水要少,中午可以讓馬多飲一點,到了晚上,因為要過夜,要讓它盡量飲水。每次飲水之後,要讓馬小跑一陣,出汗消水。《齊民要術》裏也記載了幾十個醫治馬病的方法。這都是我們祖先由實踐中得出有效的方法。
七是農村副業,多種經營。
我們祖先不僅在農業、林業和畜牧業方麵取得很大的成就,而且在農村副業方麵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齊民要術》裏指出,養蠶的屋子裏要溫度適宜。太冷蠶長得慢,太熱就枯焦幹燥。因此,養蠶的房屋,冬天四角都得生火爐,屋子的冷熱這樣才會均勻。
在喂蠶的時候要把窗戶打開,蠶見到陽光吃桑葉就多,也就長得快。這時候用柘樹葉養蠶也開始了。我們祖先也知道了柘絲質量很好,拿來作為胡琴等樂器的弦,比一般的絲還強,發出來的聲音非常響亮。
在《齊民要術》裏記載的柘蠶取絲的方法,可能是我國關於這方麵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此外,《齊民要術》裏還記載做染料的方法,使用“皂素”的經驗,以及記載了釀酒、造醋、做醬、製豆豉、做蚱等方法。
上麵所介紹的,隻是《齊民要術》內容的極少部分,但我們已經初步知道,早在1400多年前,我國農業科學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在6世紀的一部最完整的、最有係統的、內容最豐富的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書中閃爍著我們祖先的智慧的光輝和偉大的創造力對以後的農業科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齊民要術》以後,我國4種規模最大的農學著作,即元朝司農司編《農桑輯要》、王禎的《農書》、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清朝“敕修”的《授時通考》,沒有一種不拿《齊民要術》作為範本的。就是規模比較小的許多農學著作,如陳敷的《農書》、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也都受《齊民要術》的影響。
[旁注]
高陽郡 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省高陽縣舊城村。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省,與高陽郡無關。晉治博陸,今河北省蠡縣南。北魏還治高陽。583年廢。
並州 太原舊稱。古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據《周禮》、《漢書·地理誌上》記載, 並州為九州之一。其地約當今河北省保定和山西省太原、大同一帶地區。
保墒 在古代文獻中也稱之為“務澤”。保持水分不蒸發,不滲漏,例如播種後地要壓實,是為了減少孔隙,讓上層密實的土保住下層土壤的水分。如通過深耕、細耙、勤鋤等手段來盡量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使盡可能多的水分來滿足作物蒸騰。
催芽 凡是能引起芽生長、休眠芽發育和種子發芽,或促使這些前發生的措施,均稱為催芽。催芽是保證種子在吸足水分後,促使種子中的養分迅速分解運轉,供給幼胚生長的重要措施。
套種 在一塊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寬窄比例種植幾種莊稼,叫做間作套種。一般把幾種作物同時期播種的叫做間作,不同時期播種的叫做套種。間作套種是我國農民的傳統經驗,是農業上的一項增產措施。
扡插 也稱插條,是一種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莖、葉、根、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後就可栽種,使之成為獨立的新植株。在農林業生產中,不同植物扡插時對條件有不同需求。
柘樹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米,樹皮淡灰色,成不規則的薄片狀剝落;幼枝有細毛,後脫落,有硬刺。用拓葉養蠶對增產蠶繭是有一定意義的。
陳敷 (1076年~?),自號西山隱居全真子,又號如是庵全真子。宋代隱士、農學家。平生喜讀書,不求仕進,在真州,即今江蘇省儀征西山隱居務農。74歲時寫成《農書》,經地方官吏先後刊印傳播。明代收入《永樂大典》,清代收入多種叢書。18世紀時傳入日本。
[閱讀鏈接]
有一次,賈思勰養的200多隻羊因為飼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餓死了一大半。後來換了別的方法還是不行。
這時有人告訴他在百裏之外有一位養羊能手,賈思勰就去找到老羊倌向他請教。原來,賈思勰隨便把飼料扔在羊圈裏,羊在上麵踩來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麵。羊不肯吃這種飼料,於是就餓死了。
賈思勰又在老羊倌家裏住了好多天,認真學習了老羊倌一套豐富的養羊經驗。回去後,就按照這些養羊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