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鏈接]
據說,元朝初年,朱世傑曾在揚州西湖河畔教書。
一天,就在他接待學生報名之時,突然一聲聲叫罵聲引起他的注意。
原來是一個妓女院的鴇母在打罵一個姑娘。而這姑娘的父親因借鴇母的10兩銀子,由於天災還不起銀子,隻好賣女兒抵債。
朱世傑毅然買下了這位姑娘,並教授她數學知識。
幾年後,兩人便結成夫妻。為此,揚州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元朝朱漢卿,教書又育人。救人出苦海,婚姻大事成。
以農為本的農學家王禎
王禎(1271年~1368年),字伯善。生於元代東平,即今山東省東平。元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
所著《王禎農書》,繼承了前人在農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總結了元朝以前農業生產實踐的經驗,全麵係統地解釋了廣義農業生產所包括的內容和範圍,在我國農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禎的家鄉東平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薈萃的地方。當時的統治者忽必烈非常重視總結農業知識,普及農業技術,曾在東平讓許多名士先後設帳授徒,元朝也先後產生了《農桑輯要》和《農桑衣食撮要》這樣的農業科學著作。王禎受其影響而開始接觸農學。
王禎在1295年任宣州旌德縣縣尹,和在1300年擔任信州永豐縣縣尹時,繼承了傳統的“農本”思想,認為國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農業生產。為此,他在任期間恪盡職守,公正無私,勤勉務實,為民辦事。
王禎留心農事,處處觀察,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知識。為了總結農事經驗,王禎在旌德縣尹期間,就開始著手編寫《農書》,也叫《王禎農書》,直至調任永豐縣尹後才完成。1313年,王禎又為這本書寫了一篇自序,正式刻版發行。
《王禎農書》共37卷,現存36卷,另有編著22卷的版本,內容相同。該書規模宏大,範圍廣博,大約13萬字,插圖300多幅。
其中包括《農桑通訣》、《百穀譜》和《農器圖譜》三大部分。最後所附《雜錄》中有和農業生產關係不大的“造活字印書法”。全書既有總論,又有分論,圖文並茂,係統分明,體例完整。
《農桑通訣》可以說是“農業總論”,共6卷,19篇,是王禎對農業綜合性的總結,貫穿了以農為本的觀念和天時、地利、人力共同決定農業的思想。
《農桑通訣》論述了農業、牛耕和桑業的起源;農業與天時、地利及人力三者之間的關係,接著按照農業生產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基本順序,記載了大田作物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應采取的共同的基本措施;最後是“種植”、“畜養”和“蠶繅”3篇,記載有關林木種植包括桑樹、禽畜飼養以及蠶繭加工等方麵的技術。
《農桑通訣》以“授時”和“地利”兩篇探討了農業生產客觀環境的複雜性和規律性,強調了農業生產中“時宜”和“地宜”的重要性。
《農桑通訣》還分列了“種植”、“畜養”、“蠶繅”等專篇,闡述林、牧、副、漁等廣義農業各個方麵的內容,並宣揚了官府的重農思想和勸農措施。這部分內容,使人們對廣義農業的內容和範圍以及農業生產中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各個方麵,都能有清晰明了的認識。
《百穀譜》共4卷11篇,是農作物栽培各論,闡述的是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利用等技術知識,所介紹的農作物共有80多種。穀譜包括穀屬2卷、蓏屬1卷、蔬屬2卷、果屬3卷、竹木1卷、雜類1卷,初步具備了對農作物實行分類學的萌芽。
《農器圖譜》是全書重點,共有12卷之多,篇幅占全書4/5,也是最能展現王禎科技思想精華之所在。
具體分為田製、耙扒、蓑笠、杵臼、倉廩、鼎釜、舟車、灌溉、利用、蠶桑、織纖、擴絮、麻芒12門,詳盡介紹了當時和古代以及他所創製的農具、農業機械和農家生活用具等257種。共繪有圖譜306幅,每幅圖都有文字說明,介紹各種器具的構造、發展演變過程、使用方法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