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創造天工3(3 / 3)

趙州橋建成後,成為我國北南交通的要衝,有“坦途箭直千人過,驛使馳驅萬國通”的美譽。舟船在橋下航行,人馬車輛從橋上駛過,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和人民生活,為洨水兩岸人員來往提供了便利條件。

這座大橋從605年建成到現在,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經曆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

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隻有40多千米,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經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4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

李春在設計和施工中創下許多技術成就,把我國古代建築技術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也為中國在橋梁建築上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

[旁注]

趙州 即今石家莊市趙縣,位於華北平原中南部,太行山東麓。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孔敞肩石拱橋,被譽為“世界橋梁鼻祖”和“天下第一橋”。

拱券 一種建築結構。簡稱拱,或券,又稱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豎向荷重時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還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其外形為圓弧狀,由於各種建築類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變化。

跨度 建築物中,梁、拱券兩端的承重結構之間的距離,兩支點中心之間的距離。在建築工程中,按設計圖標注的相鄰兩橫向定位軸線的跨距。

洨水 古水名,亦稱洨河。源出河北井陘東南,東南流至寧晉南合槐河。據《水經注》說:“首受蘄水幹今安徽宿縣北,東南流與渙水合流入淮。”相當今沱河。洨水以趙州石橋而名聞天下。

圓弧拱 圓弧拱是取某圓周的一部分構成巷道拱部的形狀。拱形圓滑一致,在巷道周圍壓力作用下不易產生應力集中,支護結構受力狀態好。此斷麵利用率較高,可減少開挖工程量,施工技術亦較簡單,是采用較多的一種斷麵形式。

[閱讀鏈接]

趙州橋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約了柴王爺一同來試橋。張果老倒騎毛驢,驢背褡褳裏裝著日、月;柴王爺推上小車,運載著五嶽名山,行至橋中央,將橋壓得搖搖欲墜。

魯班見狀不妙,縱身跳入水中,用手將橋托住,石橋安然無恙。於是,橋麵上留下了清晰的驢蹄印、車道溝;橋底留下魯班的手印。當然這隻是人們編造的一個神話故事,以紀念古代的能工巧匠。

皇帝親封的爆竹祖師李畋

李畋,621年生於江南西道袁州府富裏鎮麻石村,今屬湖南省醴陵市。因發明了紙質鞭炮,推動了我國煙花爆竹業的發展,被譽為中國花炮祖師。

現在花炮主產區的湖南瀏陽、醴陵,江西的上栗、萬載均對其進行祭祀緬懷。

唐代爆竹的燃放,已經發展為人們將一支長竹竿點燃,或將一串串竹節掛在長竹竿上燃爆。據《通俗編排優》記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

唐代詩人來鵠在《早春》中寫道:“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史料記載了唐代爆竹盛況,其實爆竹的發明者就是當時的李畋。

燃放鞭炮,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稱鞭炮是宋以後的事。從《詩經·小雅·庭燎》中,我們可讀到這樣的詩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古人將竹子、草或麻杆,捆綁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晝,有照明和驅邪的作用。

這可能是我國燃放爆竹的雛形,距今已2000多年以前了。隨著紙的發明與廣泛使用,加上煉丹家逐漸發現硝、硫黃與炭是易燃物質,爆竹有了進一步發展。火藥發明於隋唐時期,自從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被稱為“藥王”的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最早記敘了把硝石、硫黃、含碳物質混合在一起創造火藥的“硫黃伏火法”。火藥用於爆竹也就逐漸開始了。

李畋自幼隨父鍛煉身體,他天資聰慧,逐漸練就了一身武藝,曾被多處聘為武術教習。父母去世後,他搬至獅形山半嶺上,與獵友一起打獵,采藥。一天,兩人上山采藥、狩獵,偶遇風雨,回家後,獵友一病不起。

鄉人言稱為山魈邪氣作怪,將危害一方。李畋十分焦急,突想到父親曾說燃竹可壯氣驅邪,就用來一試。雖然頗具聲色,但爆力不足,他便大膽地在竹節上鑽一小孔,將硝藥填入,用鬆油封口引爆,效果極佳。

鄉鄰效仿這一做法,一時間山中爆聲四起,清香撲鼻,瘴氣消散,獵友病愈。

據說有一次,唐大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纏,久治無效,遂詔書全國求醫。李畋看到皇榜,遂應詔揭榜。他借鑒打獵用的土銃原理,采用竹筒裝入硝,爆驅逐山魈邪氣,使皇上龍體康複,遂封李畋為“爆竹祖師”。

李畋發現這種竹爆攜帶不便,且不安全,於是,他又加緊研製新品種。為了製作爆竹,李畋曆盡艱辛,手足多次傷損,住屋亦毀於硝火,且未能按時婚娶,直至中年才與一唐姓貧女結為夫妻。此後,他繼續從事爆竹製作和硝藥提煉。

傳說李畋曾師從孫思邈采藥煉丹,用火藥做成了花炮,在煉丹時引爆了。他將此方傳授給當地花炮工人。他又逐步改進爆竹,由竹筒改為紙筒,火藥由黑藥而為白藥,並由單一爆竹產品發展為各種煙花禮炮。

經反複試驗,紙代竹鞭炮聲如炸雷,光氣四射。後來,這種爆竹除用於驅除瘴氣,還用於婚喪喜慶。

李畋發明的爆竹受到各方好評。但當時因缺少資金等原因,爆竹生產一時未能發展起來,直至後來的宋代,才建有作坊、爆莊進行規模化生產。

李畋為愛民富鄉,造福桑梓,他將此方傳授給鄉鄰,逐步改進爆竹製作工藝,推動了煙花爆竹業的發展。

李畋造的鞭炮,是萍鄉、瀏陽、醴陵三市鞭炮產業的最初起源。《中國實業》有言:“湘省爆竹之製造,始於唐,盛於宋,發源於瀏陽”。

如今瀏陽花炮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瀏陽人沒有忘記始祖李畋。在李畋病逝後,鄉鄰親友就為他在半嶺建廟,在他故居建閣,還將李畋的生日,即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定為爆竹節。

宋時,爆竹業得到較大發展,又在縣城田家巷建李畋廟一座,並將李畋故居改為李畋閣,將他的墓由東峰界遷至閣後重葬。

清初,在瀏陽縣城畀衝觀側重建李畋廟,湘贛邊界的麻石、大瑤、大栗、金剛、文家市、桐木、白免潭等地群眾成群結隊自發前來祭祀紀念,一直沿襲至今。

[旁注]

來鵠 即來鵬。生於唐時豫章,即今江西南昌市。唐朝詩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福建觀察使韋岫召入幕府,愛其才,欲納為婿,未成。

山魈邪氣 山魈邪氣是一種不科學的叫法,其實就是瘴氣。瘴氣是熱帶原始森林裏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中醫中的瘴,指南方山林中濕熱蒸鬱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氣體,多指是熱帶原始森林裏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

煉丹 道教主要道術之一。為煉製外丹與內丹的統稱。外丹術源於先秦神仙方術,是在丹爐中燒煉礦物以製造“仙丹”。其後將人體擬作爐鼎,用以習煉精氣神,稱為內丹術。

唐大宗李世民 (599年~649年),隴西成紀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書法家和詩人。開創了我國曆史著名的“貞觀之治”,使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麵。

瀏陽花炮 瀏陽花炮是湖南省瀏陽市特產,我國地理標誌產品。瀏陽製作煙花爆竹,久負盛名,素有“鞭炮之鄉”譽稱。瀏陽花炮的品種名目繁多,品質優良。瀏陽花炮,曾獲法國摩納哥世界焰火大賽第一名,為我國馳名商標、世界知名品牌。

[閱讀鏈接]

唐朝的開國大將李靖奉命討伐嶺南,正好遇到瘴氣。部隊無法繼續南進,隻好駐紮在醴陵西山一帶。當時的醴陵屬於南蠻之地,古木參天,瘴氣彌漫,而且朝廷軍隊人生地不熟,得不到群眾的支持。

李靖想到了候補知縣李畋,就招來谘詢地方事宜。李畋不但很好的協調了部隊和地方的關係,還利用爆竹來嚇跑山魈,即驅散瘴氣。鞭炮燃放時,釋放出濃烈的硫黃香味,具有驅散瘴氣的作用,大大緩解了部隊在南方地區瘟疫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