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朱載堉極會哭鬧,常常夜啼,使家人不得安寧。有一天,他父親鄭恭王為緩解孩子的哭鬧,吹起了簫,誰知朱載堉一聽到簫聲就停止啼哭。從此,簫管成了終日陪伴他的寵物。
係統研究火器的專家趙士禎
趙士禎(1554~1611年),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明代火器專家。第一個係統研究和傳播外國先進火器的人。
他博采中外火銃之長,製成掣電銃、迅雷銃,還創製了鷹揚銃和火箭溜,並對子彈運動的基本要點有一定的研究。此外,他的《神器譜》等著作,在兵工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趙土禎生長於海濱,曾曆經倭寇之患,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衛國保民。他深入調查火器使用情況,廣泛走訪火器專家和禦倭將領。
1596年,趙土禎在溫州籍遊擊將軍陳寅那裏見到西洋番銃,深受啟發。當時,有一個寓居北京的土耳其人,名叫朵思麻,趙士禎獲知他原是土耳其一位專門管理火器的官員,便特意登門求教。
朵思麻將自己收藏的鳥銃拿給趙士禎看,並且詳細講解了鳥銃的製造和使用方法。就這樣,趙士禎搜集和積累了火器研製方麵的大量資料和經驗。
1597年,趙士禎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番鳥銃。經兵部商議後交給京營試製,京營官員便向趙士禎請教試製諸法。
趙士禎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自己出資,並請朵思麻協助,召集工匠進行試製,終於在1598年研製出四種火器。其中“掣電銃”、“迅雷銃”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結合了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
趙士禎他們首批共製造了10餘架,他將其中7架繪了圖樣,並撰文對其構造、製法、打放架勢等作了詳盡說明,上呈皇帝。這一圖樣和文字就是《神器譜》。
掣電銃是單兵燧發槍,是趙士禎吸取魯密銃及佛郎機的優點自行創造。
掣電銃長約 6尺,重5斤,采用後裝子銃的形式,子銃6個。發火裝置與魯密銃不同,是撞擊式燧發槍,構造和性能與無大差異,主要是改進了發火裝置,將火繩點火法,改進為燧石發火。擊錘上夾燧石,扣扳機龍頭下壓,因彈簧的作用與燧石摩擦發火。
這樣不但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需要用手按龍頭,射擊精度更為準確,並在各種情況下,隨時都可發射。且下麵加有護圈。子銃預先裝填好,輪流裝入槍管發射,可以加快射擊速度。
迅雷銃是一種裝有5根銃管的火繩槍,銃管環繞在一木製銃杆四周,銃杆中部有機匣,前麵套有盾牌,中間有一小斧做支架,整體造型十分獨特。
據《神器譜》記載,迅雷銃“5 支銃管共重10斤,單管長2尺多”。銃管固定在前後兩個圓盤上,呈正五菱形分布,夾角為72度。
各銃管均裝有準星、照門及供裝火藥線用的火門。5根火藥線彼此間用薄銅片隔開,以保證發射時的安全。銃杆的前部中空,內裝有火球一個,另一端安裝一鐵製槍頭。中部的機匣,上有點火龍頭,下有扳機,供5根銃管點火、發射用。
前麵的盾牌外包生牛皮,裏麵墊有絲綿、頭發和紙等物質,中間開有一圓孔及5個方孔,銃杆從圓孔中通過,銃管從方孔中通過,方孔同時用來觀察瞄準,盾牌用來保護射手的安全。
發射前,需將迅雷銃的5根銃管裝填好彈藥,套好盾牌,將小斧插在地上,架好銃身,射手左腿前踞,右腿後跪,左手把住機匣,右臂夾住銃杆,用右手控製扳機點火發射。射完一管後,把銃管盤轉動72度,使第二根銃管對準機匣,繼續瞄準發射。如此這般依次輪流發射完5根銃管。
如果此時仍有敵兵逼近,還可點燃銃杆中的火球,使其“噴焰灼敵”;當來不及重新裝填彈藥時,還可將銃杆倒轉,當做拚殺武器使用;小斧及盾牌也都可以分別當做武器使用。真是一銃多用,攻防兼備。趙士禎真可謂用心良苦!
這類裝有瞄準具的多管槍,加長了槍管,縮小了射擊口徑,其射速和射程都有明顯提高。更為主要的是提高了命中率,射擊機構更趨科學和精密。有的槍采用多管式輪轉發射,有近似機關槍的作用,射擊時可連續發火,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從這些特點可以看出。這類火槍已較接近於近代的步槍了。
盡管這是傑出的發明,但也有作為火繩槍所克服不了的缺點。迅雷銃結構複雜,操作費時,在作戰時難以短時間內排成戰陣。而五個銃管射畢後重新裝填又相當麻煩。
由於有多種配件可用於作戰,如火銃、銃身內的火球、做支架用的斧子、銃管尾部的尖刺亦可用作長矛等,士兵往往處在“選擇超載”狀態。因此,迅雷銃還難以投入戰場,更難以成軍。目前也未見迅雷銃是否用於戰場的記載。
也許正是由於存在這些缺點,趙士禎又不斷精益求精。至1602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18彈,比以前上呈皇帝的隻能連發5彈的迅雷銃要先進得多。
戰酣連發經過試驗,由刑部、兵部和工部官員組成的會審團將報告提交給皇帝,建議將趙土禎“所製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的當官員加以教演,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製虜之用”;報告還請求皇帝對趙士禎“朝夕講究,殫力傾資製造利器,用備不虞”的事跡給予嘉獎。
在此之後,又借鑒日本人使用的大鳥銃發明了“鷹揚炮”,這種新式火器具有威力大、命中率高的優越性能,勝過了日本的大鳥銃。
鷹揚銃的銃管較長,管壁較厚,有準星、照門,銃後設有安放子銃的部位,並不使其敞口泄氣。此銃既有小型佛朗機之輕便,又有大鳥銃命中精度之高,是兼有兩者之長的新式火繩槍。
在作戰時,敵人若用火繩槍發射1彈,鷹揚銃則可發射3至4彈,可見其射速之快。若將此銃安置於輕車之上,則多車齊進,連續射擊,萬彈齊發,其勢之猛烈,不亞於後來的小型大將軍炮,而其縱橫進退,俯仰旋轉,則較大將軍輕便。是一種機動性好,殺傷力大的輕型火銃。
趙士禎還發明了“火箭溜”,這是一種火箭發射裝置,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是現代火箭發射裝置的雛形,可謂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一座裏程碑。
火箭溜是遠射程武器,據有些資料介紹,火箭溜的主火力是一種燃燒式的中小型火藥,射程比弩、弓箭等遠得多,碰到障礙物之後會產生小型爆炸,爆炸規模大概像是火突然燒起來差不多。
火箭溜的形狀要比現在的火箭筒小得多,但都是圓柱形。由於後來這種火箭溜武器沒有受到明末政府和清初政府的推薦,所以火箭溜也漸漸被遺忘在中國曆史上。
當時不推薦的理由,可能是清政府對已經擁有的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以及持有大炮感到自豪,加上對整個國家“大密封”,從而使得火箭溜沒被裝備在弓弩兵軍隊上。
至於趙士楨撰寫的兵書《神器譜》,主要論述火器製造和使用。書中介紹了數種銃槍、戰車、火箭、火藥等火器的構造圖式、製造工藝、使用方法,論述了各種火器的特點、作用和在作戰時的運用原則。
《神器譜》的基本觀點有三。
其一,火器是富國強兵的重要條件。作者從日本、土耳其兩國“假威神器,稱雄東西”的事實,認識到火器的重要,認為火器省餉省費,攻城陷陣,製遠摧堅,鋒不可當。在內憂外患之時,隻有威力大的武器,才能裝備強兵,兵強則可望國富。對明軍重弓矢、輕火器,甚至把火器視為旁門的弊病提出尖銳的批評。
其二,重視軍事訓練。對人與武器的關係,既認識到“兵精無器,等於白徒;器精無兵,同於朽鈍”,又看到人對武器的重要影響,“神器,物也,運用變化,存乎其人”。為充分發揮火器的作用,作者強調加強軍事訓練,使將諳節製,士卒服習,業專藝精,人器相習。
其三,火器要與冷兵器並用,在戰車上配備銃槍等火器,與弓矢等短兵器形成互補,以長製短,以短製長,並應因時、因地、因我、因人、因眾、因寡、因動、因靜製宜,靈活掌握。
《神器譜》圖文並茂,有較強的科學性,在思想觀念和軍事技術等方麵,對明末清初火器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
趙士禎在火器研製方麵的輝煌建樹,可謂功在國家,彪炳千秋。而他的著作,則是對我國傳統的科學做了總結。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論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也高度評價了趙士禎《神器譜》一書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
[旁注]
鳥銃 我國發明的火藥及火器,在14世紀初經阿拉伯傳入歐洲以後,經過火器研製者們的仿造和改進,製成了在構造和性能上都比明代前期火銃優越的新型槍炮,之後再傳回我國,明朝時稱為鳥銃,又稱鳥嘴銃。清朝改稱鳥槍。
瞄準具 一種能賦予射擊武器或投擲武器準確的瞄準角,使平均彈道通過目標的裝置。明代火器專家趙士禎曾在他發明的迅雷銃上安裝瞄準具。現代瞄準具已經有很多分類,如槍械瞄準具,機械瞄準具,自動電子瞄準具和激光瞄準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