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會計準則對於公允價值計量和資產減值計量的根本差異在於估計角度不同,這導致了兩者的計量標準分離。
三、公允價值計量和資產減值計量的計量標準分離的後果
基於不同的假定對同一會計主體進行財務報告計量必然產生一係列的問題,其主要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增加了會計準則的複雜性和執行難度。我國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計量和資產減值計量采用不同的標準,在公允價值中采用市場參與者假定進行價值估計,而在資產減值計量中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估計基於特定主體,且對於為何兩者在進行估值采用不同的假定缺乏合理的理論解釋。在進行價值計量時何時采用市場參與者假定,何時采用特定主體假定,對這些相關的概念沒有進行演繹。這使得會計準則的複雜性增加,也提高了會計準則執行的難度。
(二)難以滿足不同財務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對於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采用的是雙重目標: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報告使用者做出決策。財務會計報告目標要求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要滿足各類財務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這就需要用客觀且統一的標準來進行計量。我國會計準則在公允價值中采用市場參與者假定進行價值估計,而在資產減值計量中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估計基於特定主體進行估計,兩者計量標準不同。由於計量標準不同,這就使得財務信息的質量難以滿足不同財務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四、公允價值計量和資產減值會計計量的統一
公允價值計量和資產減值計量都是價值計量的具體體現,都可用來計量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但從財務報告“價值觀”來看,基於市場參與者角度的公允價值計量更為恰當。資產減值計量是站在主體自身的角度進行估計,雖然主體的管理層掌握的信息最充分,但市場才是價值的最終裁定者。因此,站在主體自身角度的估計並不是客觀公正的。公允價值計量是站在市場參與者的角度進行估計,在有效市場中所形成的估計是眾多市場參與的相互博弈的結果,這就為基於“價值觀”的財務報告提供了一個中立的基礎。對於權益投資者而言,財務報告的主要作用在於為其對股票或公司估價提供參考依據。在有效市場中,股票或公司的價值是市場各方相互博弈的結果,因此,基於市場參與者角度的計量能為權益投資者提供更加有用的會計信息。對財務報表的另一主要使用者債權人而言,為了保障其債權的安全性,要求公司所提供的財務報表能夠反映資產的市場價值,從而使其能更準確地評估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因此,基於市場參與者角度的計量能為債權投資者提供更加有用的會計信息。總之,基於市場參與者的計量能更好地滿足市場中不同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基於市場參與者角度的公允價值計量雖然比基於主體自身估計的資產減值計量更為恰當,並不是說應剔除資產減值計量。一方麵,由於公允價值計量在實踐中存在公允價值的確定主觀性較強、可操作性較差、容易導致利潤操縱等負麵影響,因此需要對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進行適當的限製。另一方麵,基於會計穩健性的要求、財務報告的非估值功能和市場的非有效性,需要資產減值計量作為一種不對稱的價值計量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施加某種約束。
總之,財務報告“價值觀”要求基於市場參與者的角度進行價值計量,以使財務信息與財務報告目標和相關概念相一致。因此,會計準則製定機構應當基於市場參與者的角度來建立資產減值計量模型,從而與基於市場參與者角度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型形成內在一致的邏輯體係,使財務報告更能滿足不同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參考文獻:
1.毛新述,戴得明.論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減值會計計量的統一[J].會計研究,2011,(4).
2.葛家澍,竇家春,陳朝琳.財務會計計量模式的必然選擇[J].會計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