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母——造紙術2(2 / 3)

[旁注]

顧況 (約727年~約815年)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蘇州海鹽橫山人,即現在的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舒元輿 (791年~835年)字升遠,浙江婺州東陽人,一說江州即今九江市人。初仕即以幹練知名,銳意進取,所作文檄豪健,以擅文敢諫著稱。《全唐文》錄存其文16篇。其文《貽諸第勵石命》 、《錄桃源畫記》收入《唐代散文選》,其詩入《全唐詩》6首。

宋應星 (1587年~約1666年)明末清初科學家。代表著作《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科學技術著作,也有人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青檀 為我國特有的單種屬,莖皮、枝皮纖維為製造馳名國內外的書畫宣紙的優質原料。分布較廣,星散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青海、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江蘇等省區。多生於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地區,四川康定可達海拔1700米。

李煜 (937年~978年)南唐皇帝,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抄紙 將紙漿製成紙張的工藝過程。即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烘幹而製成紙張。現代造紙業中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另有手工造紙中的抄紙,用有竹簾的框架等抄造。

謝公 (320年~385年)東晉名士、宰相。諡號“文靖”。因追贈太傅,故後世稱其為“謝太傅”。以清談知名,初次做官僅月餘便辭職,之後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裏期間常與王羲之、孫綽等遊山玩水,並且承擔著教育謝家子弟的重任。

[閱讀鏈接]

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蔡倫死後,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紙,很想造出一種潔白的紙,好為老師畫像,以表緬懷之情。

後在一峽穀溪邊,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橫臥溪上,由於經流水終年衝洗,樹皮腐爛變白,露出縷縷長而潔白的纖維。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紙,經反複試驗,終於成功,這就是後來的宣紙。

宋元明清的造紙術

宋元和明清時期,造紙用的竹簾多用細密竹條,這就要求紙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而造出的紙也必然很細密勻稱。

這一時期的楮紙、桑皮紙等皮紙和竹紙特別盛行,消耗量也特別大。紙質的提高,也促進了經濟、文化等行業的發展。

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是我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傳說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裏夢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21歲的時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後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

有一次,張大千邀約好友晏濟元一道,來到夾江縣馬村石堰山中,找到大槽戶石子青。在仔細觀看了紙的配料和生產過程後,他心中有了底,開始與晏濟元配製製造新紙的藥料。

兩個月過去了,張大千拿著配製好的藥液叫石子青試製新紙,造出的紙,抗水性和潔白度果然好多了。但美中不足的是這種紙抗拉力不強,受不了重筆。

在和幾個經驗豐富的造紙師傅商量後,張大千又決定在純竹漿中加入少量的麻料纖維。曆盡兩個月艱辛,新一代的夾江紙終於試製成功了。

新紙潔白如雪,柔軟似綿,張大千對其偏愛有加,親自設計紙簾、紙樣,同樣命名為“大風紙”。

新大風紙簾紋比宣紙略寬,在紙的兩端做有荷葉花邊,暗花紋為雲紋,設在紙的兩端四寸偏內處,一邊各有“蜀箋”和“大風堂監製”的暗印。

張大千共訂造了200刀夾江新紙,每刀96張,經徐悲鴻、傅抱石先生試用,齊聲稱道。從此以後,夾江紙名聲大振。

夾江手工造紙始於唐代,明清時期夾江紙業進入興盛時期,全縣紙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據史載,1661年,夾江所送的“長簾文卷”和“方細土連”兩紙經康熙親自試筆後,被欽定為“文闈卷紙”和“宮廷用紙”。

夾江紙名聲大嘩,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科舉考試和皇宮禦用外,各地商人雲集夾江,爭相采購夾江紙品。因此,夾江有了“蜀紙之鄉”的美譽。其實,夾江紙和其他科技成果一樣,也是在此前的造紙技術基礎上取得的。

唐代用澱粉糊劑做施膠劑,兼有填料和降低纖維下沉槽底的作用。至宋代以後,多用植物黏液做“紙藥”,使紙漿均勻。

常用的紙藥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已經采用,但是宋代以後就盛行起來,以致不再采用澱粉糊劑了。

這時候的各種加工紙品種繁多,紙的用途日廣,除書畫、印刷和日用外,我國還最先在世界上發行紙幣。

這種紙幣在宋代稱作“交子”,元明時期後繼續發行,後來世界各國也相繼跟著發行了紙幣。

元代造紙業凋零,隻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至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鬆江潭箋。

明清時期,用於室內裝飾用的壁紙、紙花、剪紙等也很美觀,並且行銷於國內外。各種彩色的蠟箋、冷金、泥金、螺紋、泥金銀加繪、砑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造價很高,質量也在一般用紙之上。

這一時期裏,有關造紙的著作也不斷出現。如北宋時期官員蘇易簡的《紙譜》、明代官員王宗沐的《楮書》,尤其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造紙技術都有不少記載。

《天工開物》第十三卷《殺青》中關於竹紙和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具有總結性的敘述。書中還附有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關於造紙的最詳盡的記載。

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至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

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麵,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

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

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在三色紙上采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旁注]

施膠劑 一種造紙添加劑。能賦予紙和紙板抗墨、抗水、抗乳液、抗腐蝕等性能以提高平滑度、強度和施用期。可分為漿內施膠劑和表麵施膠劑。漿內施膠劑大致分為鬆香係施膠劑、合成施膠劑和中性施膠劑三大類。表麵施膠劑一般使用陰離子型高分子物質。

交子 是發行於1023年的貨幣,曾作為官方法定的貨幣流通,稱作“官交子”,最早出現於四川地區,在四川境內流通近80年。“交子”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

蘇易簡 (958年~997年)北宋時期官員。曆知審官院、審刑院,遷給事中,拜參知政事,至道元年,出知鄧州,移陳州。以文章知名,有《文房四譜》、《續翰林誌》及文集。《文房四譜》全書共5卷,筆譜2卷,其餘各1卷,附筆格、水滴器。書前有徐鉉序,末有自序。

王宗沐 (1524年~1592年)明代1544年進士。曾授刑部主事,後遷廣西按察僉事,督學政等。修成《宋元資治通鑒》、《十八史略》、《台州府誌》、《東省經製全書》。後升右副都禦史,總督漕運兼撫鳳陽,任內提高淮河防洪能力。

描金 又稱“泥金畫漆”,在漆器表麵,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常以黑漆作地,也有少數以朱漆為地,也有把描金稱作“描金銀漆裝飾法”的。描金是金彩裝飾方法之一,描金是用本金即金粉或亮金即金水在瓷麵上描飾裝飾紋樣或配合其他裝飾作邊線或金地使用。

[閱讀鏈接]

宣紙按加工方法可分為一般可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熟宣三種:

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章、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

生宣紙經上礬、塗色、灑金、印花、塗蠟、灑雲母等,製成熟宣,又叫素宣、礬宣、加工宣。其特點是不洇水,宜於繪製工筆畫。它不適宜作水墨寫意畫。

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玉版宣”即屬此一類。

造紙術的對外傳播

我國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接壤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又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從唐代開始,造紙術傳入阿拉伯,繼而傳入歐洲。

我國造紙術傳播出去以後,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麵貌和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

我國造紙術傳入日本,是由高句麗僧人曇征帶去的。日本飛鳥時代的繪畫大多與佛教、佛寺有關。高句麗僧曇征的到來,是飛鳥繪時代畫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610年,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曇征為“紙神”。

曇征不僅首傳造紙術,而且還將調製彩色的先進技術帶入日本,對飛鳥時代的彩繪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在法隆寺金堂的淨土世界壁畫等繪畫作品就是這一技術結出碩果。

其實在曇征渡海日本之前,朝鮮半島各國也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稈中的纖維提取。造紙技術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百濟在我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句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句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至隋代,高句麗的皮紙不僅反向我國出口,還由尚曇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