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母——造紙術2(3 / 3)

除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外,我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西晉時期,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並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是在唐代的751年。

那一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阿拉伯帝國軍隊在怛羅斯交戰,被阿拉伯帝國俘虜的唐軍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

當時的阿拉伯人沒有屠俘的習慣,因此被俘的唐軍造紙工匠可以為阿拉伯人造紙。794年,在我國工匠的指導下,阿拉伯帝國在都城巴格達建立了新的造紙工場。此後,阿拉伯帝國的一切文書、檔案均書寫在紙製品上。

隨後,源自我國的造紙術隨著阿拉伯大軍迅速傳到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瑞典、墨西哥、丹麥等地。在造紙術的流傳中,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阿拉伯人的傳播功勞不可忽視。

南宋時期的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

元代時期的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

元代的1348年,法國於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

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因此德國很快也在我國元代時建立了自己的造紙場。

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在我國明代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

在明代萬曆年間的1573年,瑞典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紙廠。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1575年。

在明代的1575年,俄羅斯在建立第一家造紙廠,至18世紀初,俄羅斯已有23家造紙廠。

至我國的明末清初時,歐洲各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1690年,美國第一家造紙廠在費城附近建立,1729年英國人在費城附近的切斯特克裏克建立著名的“常春藤造紙廠”。

1803年美國人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聖安德路斯鎮建立第一家造紙廠。

19世紀,我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造紙術發明以前,世界各國的書寫材料,有的堅硬,有的笨重,有的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書寫材料,不利於文化的傳播。

造紙術的發明以後,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紙的誕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座重要的裏程碑,更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旁注]

聖德太子 (574年~622年)日本飛鳥時代的皇族、政治家,用明天皇第二子。聖德太子在國際局勢緊張的情況下派遣遣隋使,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製度,製訂冠位12階和17條憲法,意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體製。

節度使 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唐代初期沿北周及隋代舊製,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改稱“都督”,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元代廢除節度使。

五洲 地理學上將地球大陸分為七大洲,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但由於南極洲無人居住,南北美洲常合稱美洲,所以又有五大洲的說法。如今的五大洲就是亞洲、歐洲、大洋洲、非洲、美洲。從大至小是亞洲、美洲、非洲、歐洲、大洋洲。

[閱讀鏈接]

我國造紙術傳入歐洲前,歐洲人也曾用羊皮進行文字記錄工作。在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這極大地限製了文化信息的傳播範圍。

我國造紙術傳入歐洲後,造紙術的西傳,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麵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歐洲人開始改良造紙技術,直至17世紀,歐洲的造紙技術還隻能達到我國宋代的水平。從蔡倫時起,我國的造紙術持續領先世界2000年。

傳統造紙術的傳承

東漢年間經蔡倫綜合革新改造,提高造紙技術和質量。傳統造紙術曾經在西安南麵的北張村得到傳承,清代時曾被用作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

楮皮紙抄製技傳承人是張逢學生產的紙漿,經過備料、切穰、等幾道工序,造從的紙稱為“白麻紙”。為傳統造紙術的發展傳承作出了貢獻。

從西安出發南行20多千米,西麵是水資源豐富的灃河,自南向北流入渭河,東麵是當地人稱“灃惠渠”的人工河。長安北張村就處於兩條流水之間。

相傳東漢時,蔡倫因政治鬥爭被抓到京都接受審判,他不願忍受屈辱,在他的造紙發明地和封地龍亭縣服毒自盡。

蔡倫家族中人也受到連累四處逃命藏匿,其中一部分人逃至安康,經子午道越秦嶺,向北走出秦嶺山口時,將當時最先進的植物纖維造紙技術傳授給北張村一帶。於是,北張村人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倫發明的用植物纖維為原料的造紙法。

北張村南麵的秦嶺灌木叢生,楮樹、桑樹隨處可見,成為造紙用之不盡的優質原料,滔滔灃河水又為楮樹皮的浸泡、發酵、漂洗、打漿提供了便利條件。

1000多年來,長安北張村的紙匠們一直使用原始、簡單的工具,按照東漢蔡倫發明的複雜、完整的流程,製造出純天然的楮皮紙。這套工藝被專家們稱作“研究手工紙工藝演化進程的活化石”。

北張村自古以來人多地少,手工造紙在很長的曆史時期裏都是當地村民生活的主要來源。流傳在北張村一帶的民謠講述了蔡倫實驗造紙、攻克一道技術難關的故事。

民謠說道:

蔡倫造紙不成張,觀音老母說藥方。

張郎就把石灰燒,李郎抄紙成了張。

村裏幾乎每家造紙作坊的牆壁上,都供奉著造紙祖師爺蔡倫的神像,村外還有一座蔡倫廟,供奉著“紙聖”蔡倫祖師,接受紙工和村民的頂禮膜拜。

“倉頡字,雷公瓦,灃出紙,水漂簾。”流傳下來的北張村民謠,不但描述了最早紙的誕生,而且成為灃河一帶造紙曆史悠久的有力佐證。

楮皮紙抄製技藝的傳承人是張逢學。張家生產紙漿要經過備料、切穰、踏碓、搗漿、淘漿這樣幾道工序。

具體流程是:先篩選出用清水泡過的新鮮枸樹皮,放到石灰水裏泡兩三天,然後在大鍋裏蒸一天一夜。待纖維徹底軟化,拿到河裏將石灰和其他雜質徹底洗幹淨後放到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鍘刀切碎,然後用工具壓成鬆散狀。

之後,還要放到石缸裏用石具搗,使植物纖維變得更軟更細,最後放到石槽裏淘漿變成均勻的紙漿。

張家後院有一個5米長,3米寬浸泡紙漿的水槽。據說,這個水槽一定要用石頭壘砌,才能保證水不變臭。

人站進一個水槽邊一米見方的洞裏,手持飛杆在水中來回攪動,讓纖維均勻分布在水中,隨後巧妙地使漿中的纖維覆蓋在紙簾上,形成濕紙,一張張疊放於紙床上。

待達到一定厚度後,用杠杆的方法把成遝的濕紙放在支點上,逐漸除去濕紙中大量水分,形成紙磚。最後把紙一張張撕下,貼在牆上曬幹。

這種純天然的紙亮白潔淨,柔韌性非常好,用手使勁揉搓再展開,基本平展如初。據說這紙還耐保存,其書畫作品百十年後拿出來仍然跟剛畫的一樣。

據學者考證,至唐代,因為京畿地區大量需求紙,北張村的造紙技藝得到鼎盛發展,尤其是被視為精品的白麻紙甚至遠銷到朝鮮、日本等國。清代時北張村所造楮皮紙被選作奏折和科舉考試用紙。

北張村造紙技藝以傳統家族式口傳心授,世代傳承,張逢學等北張村人仍在用它造這種白麻紙。

當先進的造紙機器以每分鍾900米長,8米多寬的速度在生產線上出紙時,北張村的紙匠依然年複一年地重複著這些延續了1000多年的古老的造紙工序。

後來,在北張村隨處可見一些被丟棄的石碾、石臼,他們都已成為一種曆史的遺跡,或許若幹年後,北張村也會隻剩下一個介紹“紙村”曆史的牌坊。

[旁注]

子午道 是古代長安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的驛道。因穿越子午穀,而且從長安南行開始一段道路方向正南北向而得名。此道開辟於秦代,秦代末期劉項相爭,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所行即子午道。它辟為驛道的時間雖短,但其交通作用卻持續不斷。

灃河 發源於陝西省西安長安區灃峪,流至鹹陽市彙入渭河,全長82千米,總流域麵積1460平方千米。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時期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代鹹陽、漢代長安也位於灃河、渭河交彙處,漢唐時期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

倉頡 史皇氏,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他是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隻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京畿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京畿”一詞出現於唐代,當時將唐代長安城周邊地區分為京縣,即赤縣和畿縣,京城所管轄的縣為赤縣,京城的旁邑為畿縣,統稱“京畿”。唐代時有京畿道,是唐代地方行政區之一,治所位於京城長安。宋代有京畿路。

[閱讀鏈接]

北張村附近的山上有含有大量纖維的樹木和麻類植物,有的被雨水帶入河中,在自然原始堿和水的作用下變成稀薄的原始紙漿,漂到岸邊廢棄的樹枝上聚集,經過太陽曬幹後揭下來,竟然成為可以使用的紙。楮皮紙傳承人張逢學就運用自然的原理生產出人工紙。

張逢學12歲開始跟著父親張元新學習傳統抄紙技術,在父親的口傳心授下,熟練掌握了世代祖傳的傳統皮紙的製作工藝。他曾經參加了國內的各種文化活動,向世人展示了這種傳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