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先導——印刷術1(3 / 3)

沈括 (1031年~1095年)北宋時期科學家、改革家。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著有《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會子 是1160年由朝廷辦、戶部發行的貨幣,仿照四川發行錢引的辦法發行。會子是宋代發行量最大的紙幣,起源於臨安,也稱作“便錢會子”,即彙票、支票。史料上載的會子還有錢會子、寄附錢物會子等。

《南藏》 明代初期在京城應天府刻成的官版大藏經,通稱為《南藏》。《南藏》實際刻過兩次,初刻於洪武年間,再刻於永樂年間。初刻完成不久就遭火災毀滅,印本流傳既少,文獻記載又不分明,因而後人都隻將永樂刻本認為《南藏》,而不知道有刻本兩次的事。

《龍藏》 也稱《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刻於清代雍正年間,是我國曆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閱讀鏈接]

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是曆史上有名的一位賢德的皇後,她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為後世皇後之楷模。長孫皇後曾編寫一本書,名稱《女則》。書中采集古代後妃的得失事跡並加以評論,用來教導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稱職的皇後。

636年,長孫皇後去世,宮女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裏。唐太宗看後慟哭,對近臣說:“皇後此書,足可垂於後代。”並下令把它印刷發行。宋以後,因女子不得幹政,《女則》這部後妃教科書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最終失傳。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

畢昇是北宋時期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發明家,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

畢昇根據實踐經驗,於北宋初期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跡見於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

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為書肆刻工,用新的活字印刷方法,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他的師弟們大為驚奇,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昇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

畢昇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麵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裏。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黏合劑,如鬆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

待黏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麵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畢昇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昇說。

“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隻會‘過家家’。”

“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昇笑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隻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

其實在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前,雕版印刷被廣泛運用。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此外,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至宋代,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

北宋初期,成都印《大藏經》,刻板13萬塊;北宋代廷的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麵的書籍,刻板10多萬塊。

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700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珍視。

這些都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經驗、借鑒。由此可見,雖然活字印刷術是畢昇個人的發明創造,但這裏麵確實凝聚著前朝曆代很多勞動者的智慧。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他總結了曆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複試驗,在1041年至1048年間,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後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裏,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

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為底托,上麵敷一層用鬆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裏揀出來,排進框內,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

等藥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麵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時,隻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

印完後,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書方法,同今天印書的方法相比,雖然原始了些,但是它從刻製活字、排版到印刷的基本步驟,對後代書籍的印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種印刷技術不僅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事業的繁榮,而且很早就被介紹到國外,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畢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製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昇沒有采用。

畢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隻印兩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本,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

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代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這中間,平民發明家畢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昇的生平事跡,後人卻一無所知,幸虧畢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時期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裏。

[旁注]

書肆 古代的書店叫書肆。書肆一詞,最早始於漢代。此外各朝代還有書林、書鋪、書棚、書堂、書屋、書籍鋪、書經籍鋪等名稱,它即刻書又賣書,這些名號,除統稱書肆外,宋代以後統稱為書坊。書店一名,最早見於清明乾隆年間。在我國近代史上,書店也叫書局。

《大藏經》 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名“一切經”、“契經”、“藏經”或“三藏”。有多個版本,比如“乾隆藏”、“嘉興藏”等。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係。這些大藏經又被翻譯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滿文等。

膠泥 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為具備一定黏合性能的泥狀塑性固體,這類塑性固體一般由具備黏合性能的固態或液態黏結劑添加具備一定功能的粉末填料構成,或許還加入適當的顏料及輔料。

木活字 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非但有漢字木活字,還有西夏文、回鶻文木活字。進入明清,木活字普遍流行。清代無論官署、私宅、坊間,木活字印書更為普遍。

《夢溪筆談》 是北宋時期科學家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以大量篇幅記述了當時的政治、軍事、法律、人事以及一些傳聞軼事、藝文掌故等。該書對於研究北宋時期社會、政治、科技、經濟諸方麵有重要參考價值。

[閱讀鏈接]

關於畢昇的職業,以前曾有人作過各種猜測,但最為可靠的說法,畢昇應當是一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因為隻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術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活字版的發明者。

由於畢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現了雕版印刷的缺點。如果改用活字版,隻需雕製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複使用。雖然製作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昇才發明了活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