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戰神——黑火藥1(1 / 3)

強大戰神——黑火藥1

黑火藥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火藥最初主要用於醫藥和娛樂表演,後來火藥才用於軍事。

自我國的煉丹家發明了火藥之後,各種利用火藥的軍事武器開始陸續出現。火藥和火藥武器的廣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對人類曆史的演進產生了很大影響,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在黑火藥兵器時代,火炮以其強大的爆破力被譽為“戰神”。

煉丹術與火藥的誕生

火藥的發明與我國古代的煉丹術息息相關。很早以前,煉丹家們便對組成火藥的木炭、硝石、硫黃這三種物質有了一定認識。

古代煉丹家在長期的煉丹實踐中,將硝石、硫黃、雄黃和鬆脂、油脂、木炭等材料不斷地混合、煆燒,這就使火藥的發明成為了必然。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深受百姓的愛戴。後來由於年事漸高,精力日衰,就想去追求一種長生不老的境界,於是拜仙翁容成子為師,跟隨他倆學道煉丹,求長生不老之術。

容成子對他說:“修道煉丹,一定要選擇靈山秀水,丹藥才能煉成。”

於是黃帝就跟隨容成子外出尋找煉丹勝地。

他們跋山涉水,遍曆五嶽三山,最後選定了黃山。從此以後,他就和容成子同住此山煉丹。他們每天伐木燒炭,采藥煮石,不管刮風下雨,從不間斷。

丹藥必須反複煉9次,才能煉成,這叫“九轉還丹”。他們煉了一次又一次,越煉難度越大,但黃帝的決心也越大。經過480年,那閃閃發亮的金丹終於煉成了。黃帝服了一粒,頓覺身輕如燕。

就在這時,黃山的崖隙間,突然流出一道紅泉,熱氣熏蒸,香氣撲鼻。於是容成子讓黃帝到這紅泉中沐浴。

黃帝在紅泉中連浸了七天七夜,全身的老皺皮膚都隨水漂去,他完全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看上去滿麵紅光,青春再現。

黃帝煉丹成仙隻是傳說,但我國煉丹之術卻由來已久,而恰恰就是煉丹術為火藥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配製成火藥需要木炭、硫黃和硝石。其實,我國古人對這三種原料的認識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在燒製陶器時就認識了木炭,把它當做燃料。木炭灰分比木柴少,溫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

硫黃是天然存在的物質,很早人們就開采利用它了。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接觸到硫黃,如溫泉會釋放出硫黃的氣味,冶煉金屬時,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難聞,這些都會給人留下印象。

古人掌握最早的硝石,可能是牆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與很多物質發生反應,它的顏色和其他一些鹽類區別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錯,在實踐中人們掌握了一些識別硝石的方法。

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草木經集注》中就說過:“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硝石也。”這和近代用火焰反應鑒別鉀鹽的方法相似。

硝石和硫黃一度被作為重要的藥材。在漢代問世的《神農本草經》中,硝石被列為上品中的第六位,認為它能治20多種病;硫黃被列為中品藥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種病。這樣,人們對硝石和硫黃的研究就更為重視。

雖然人們對木炭、硫黃、硝石的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硝石、硫黃、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製成火藥還是煉丹家的功勞。

我國古代黑火藥是硝石、硫黃、木炭以及輔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末狀均勻混合物,這些成分都是我國煉丹家的常用配料。把這種混合物叫做“藥”,也揭示著它和我國醫學的淵源關係。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西漢時期開國功臣劉賈獻不死之藥的記載。漢武帝也奢望“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藥,招納方士,並親自煉丹。

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曆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藥,但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

煉丹術流行了1000多年,最後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采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藥的發明有關係。所謂“火法”煉丹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

火法大致包括:煆,就是長時間高溫加熱;煉,就是幹燥物質的加熱;灸,就是局部烘烤;熔,就是熔化;抽,就是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就是加熱使物質變性。

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也是煉丹術這種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

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複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藥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在發明火藥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藥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

據宋代類書《太平禦覽》記載,春秋時期的“範子計然曰:消石出隴道”,以及“石硫黃出漢中”,可見我國使用硝石和硫黃是很早的。

至漢代,煉丹家已經開始使用硝石。《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日夏至而流黃譯。”《說文》有“留黃”出產之記載等;《神農本草經》中硝和硫黃分別為上品和中品藥;《周易參同契》記載:“挺除武都,八石棄捐。”“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千舉必萬敗。”

上述史載都說明,包括硝石在的原料,由於其強氧化性使火法反應進行激烈,在當時還沒有很好地馴服它,掌握它。

由東漢煉丹理論家魏伯陽到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開始,煉丹術方興未艾,煉丹著作由《周易參同契》中的“火記六百篇”至《抱樸子·內篇·金丹》中的“披涉篇卷,以千計矣”。這一段時間內,有許多煉丹家在進行試驗。

硝石煉雄黃,應該得到氧化砷。葛洪記載的三物煉雄黃的成功例子,是引入了鬆脂、豬大腸等有機物,可使氧化砷還原為砷單質。但仍然要控製溫度,超過一定溫度,就會起火爆炸。

古代沒有溫度計,必定有超過的時候,也就是製煉單質砷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時候,後一情況正是火藥產生的萌芽。後來的火藥成分,也是積極利用這一實驗現象的結果。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藥,因此火藥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煉丹家對於硫黃、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藥,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

“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工序稱為“伏火”。

唐代初期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中記載:硫黃、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裏。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裏和地平,四麵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裏,把硫黃和硝石起燒焰火。

等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炭消去1/3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代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藥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裏內,煙漸起。”

他用馬兜鈴代替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炭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黃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黃。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藥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

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炭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采取措施控製反應速度,但是因藥物伏火而引起煉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炭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藥,這種藥被稱為“著火的藥”,即火藥。

由於火藥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藥的過程中,在火藥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藥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火藥沒有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但煉丹家對火藥原料的研究,最終促成了火藥的誕生。

[旁注]

容成子 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是指導黃帝學習養生術的老師之一。曾經棲自太姥山煉藥,後隱居崆峒山,年200歲。其聲名事跡記載於《黃帝內經·素問》、《神仙傳》、《列仙傳》、《軒轅本紀》等書中。

《神農本草經》 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收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我國中草藥的第一次係統總結。

計然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94年)又稱計倪、計硯、計研,號稱漁父,春秋時蔡丘濮上人,即現在的河南滑縣。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對治理國家的策略極有研究,善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談論治國方略。常遊於海澤,越大夫範蠡尊之為師,授範蠡七計。

魏伯陽 (151年~?)東漢時期著名煉丹家。為高門望族之子,世襲簪纓,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其事跡最早見於晉葛洪《神仙傳》。

清虛子 唐代中期煉丹師。在“伏火礬法”中提出新的伏火方子,其中有一種原料是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清虛子的伏火方法是古代煉丹技術的一個創新,同時也是一個進步。

[閱讀鏈接]

宋代人編寫過一部大型類書《太平廣記》。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並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征引的工具書。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隋代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裏。這天夜裏,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

原來,他和煉丹老人在配置易燃藥物時疏忽,因而引起了火災,造成很大損失。《太平廣記》一書告誡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

黑色火藥的最初應用

我國發明的火藥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用在節日慶祝時候的娛樂表演上。

火藥在娛樂表演上的應用,主要是放爆竹、放煙火,以及雜技演出中的煙火雜技和表演幻術等。舉行這些娛樂活動的方式和規模,曆史上各個時代都不一樣。

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圓明園以西有一座名叫“山高水長”的樓閣,樓前有寬闊場地,宜於施放煙火。在每年重要傳統節日,皇宮文武百官就在這裏觀賞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