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戰神——黑火藥1(3 / 3)

地麵上的人群發出歡呼。緊接著,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了,飛車繼續飛升。

突然,橫空一聲爆響,隻見藍天上萬戶乘坐的飛車變成了一團火,萬戶從燃燒著的飛車上跌落下來,手中還緊緊握著兩支著了火的巨大風箏,摔在萬家山上。這樣,勇敢的萬戶長眠在鮮花盛開的萬家山。當然,他進行的飛天事業停止了。

萬戶乘坐火箭飛天,承載了人類的飛天夢想。他開創的飛天事業,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事實上,火藥發明後,經進一步研究和推廣,在軍事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據宋代史學家路振的《九國誌》記載,唐哀帝時,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即今江西省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這可能是有關用火藥攻城的最早記載。

至兩宋時期,火藥武器發展很快。據《宋史·兵記》記載,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進獻火箭法,這種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縛火藥筒,點燃後利用火藥燃燒向後噴出的氣體的反作用力把箭鏃射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火器。

馮繼升的祖父是一個煉丹家,馮繼升從小就在火藥堆中長大,他最初製成類似現在的鞭炮之類的物品,以供玩耍。後來漸漸發現火藥的膨脹力足以使房屋炸毀。

經過慢慢地摸索,發明了火箭。這種火箭是把火藥綁在箭頭上,用引線點著後射向敵人。引起大火而燒殺敵人或糧草等。

馮繼升把此方法獻給當時的皇帝,皇帝大悅,遂封給馮繼升一個專門監督製造火箭的中級官職。馮繼升上任後,曾為北宋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到皇帝的嘉獎。

宋太祖滅南唐時,曾經使用過用弓弩發射的火箭和用炮拋射的火炮,正是因為改用裝有火藥的彈丸來代替石頭。

原來古代人打仗,距離近了用刀槍,遠了用弓箭,後來還用拋石機,把大石球拋出去,打擊距離較遠的敵人。

拋石機大約在我國春秋末期就出現了。《範蠡兵法》中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射二百步。”

拋石機就是最初的炮,炮就是拋的意思,最早拋的是石頭,所以是“石”字旁。至於“火”字旁的“炮”字,本來指一種烹飪的方法,或者一種製藥的方法。把這個“炮”字也作為武器的名詞來用,那是用了火藥以後的事情了。

第一枚以火藥作推力的火箭是宋代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於1000年製造的。使用方法是:點燃竹筒內的火藥,使其燃燒,產生推力,使火箭飛向敵陣,之後箭上所帶的火藥再次爆炸燃燒,殺傷敵人。

不久,冀州團練使石普也製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並做了表演。

火藥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上將發生一係列的變革。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火藥應用於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隨著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逐步過渡到利用火藥的爆炸性能。

硝酸鉀、硫黃、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藥,被稱為“黑火藥”或者叫“褐色火藥”。這種混合物極易燃燒,而且燒起來相當激烈。

如果火藥在密閉的容器內燃燒就會發生爆炸。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原來體積很小的固體的火藥,體積突然膨脹,猛增至幾千倍,這時容器就會爆炸。這就是火藥的爆炸性能。

利用火藥燃燒和爆炸的性能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火器。北宋時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藥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藥燃燒爆炸的原理製造的。

蒺藜火球、毒藥煙球是爆炸威力比較小的火器。至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較大的火器向“霹靂炮”、“震天雷”也出現了。這類火器主要是用於攻堅或守城。1126年,李綱守開封時,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的圍攻。

北宋與金的戰爭使火炮進一步得到改進,震天雷是一種鐵火器,是鐵殼類的爆炸性兵器。元軍攻打金的南京時金兵守城時就用了這種武器。

《金史》對震天雷有這樣的描述:“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這樣的描述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這是對火藥威力的一個真實寫照。

火器的發展有賴於火藥的研究和生產。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是一部軍事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火藥配方已經相當複雜,火器種類更是名目繁多。

如蒺藜火球,敵人騎兵奔來的時候,就將火球拋在地上。馬蹄被刺痛燒傷,馬就狂蹦亂跳,騎兵就神慌手亂,以致人仰馬翻,自相踐踏。此時,我軍乘機襲擊,必可獲勝。

又如毒藥煙球,球內除了裝有火藥,還裝有巴豆,砒霜之類的毒藥。這種球發射出去,爆炸燃燒,散出毒氣,殺傷敵人。

又如鐵火炮,火藥中摻進細碎而有棱角的鐵片,鐵片借助火藥巨大的爆炸力,四處迸射。這很像現代的手雷、手榴彈。

又如霹靂炮,10多層紙裏麵裝上火藥和石灰,火藥爆炸,石灰飛揚,可以灼傷敵人的眼睛。

《武經總要》中記錄了3個火藥配方。火藥中加入少量輔助性配料,是為了達到易燃、易爆、放毒和製造煙幕等效果。可見火藥是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發展的。

宋代由於戰事不斷,對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宋神宗時設置了軍器監,統管全國的軍器製造。史書上記載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同日出弩火藥箭七千支,弓火藥箭一萬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萬支”。

這些都促進了火藥和火藥兵器的發展。

南宋時期出現了管狀火器,1132年陳規發明了火槍。火槍是由長竹竿做成,先把火藥裝在竹竿內,作戰時點燃火藥噴向敵軍。陳規守安德時就用了“長竹竿火槍20餘條”。

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製成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竹筒作的,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隻能噴射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

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彈丸的先聲。現代槍炮就是由管狀火器逐步發展起來的。所以管狀火器的發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突火槍又被稱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製造的而得此名。《永樂大典》所引的《行軍須知》一書中說道,在宋代守城時曾用過火筒,用以殺傷登上城頭的敵人。

至元明之際,這種用竹筒製造的原始管狀火器改用銅或鐵,鑄成大炮,稱為“火銃”。1332年的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管狀火器實物。

明代在作戰火器方麵,發明了多種“多發火箭”,如同時發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發射32支箭的“一窩蜂”;最多可發射100支箭的“百虎齊奔箭”等。

明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明成祖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就曾使用了“一窩蜂”。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發齊射火箭,堪稱是現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當時水戰中使用的一種叫“火龍出水”的火器。據《武備誌》記載,這種火器可以在距離水麵三四尺高處飛行,遠達兩三千米。

這種火箭用竹木製成,在龍形的外殼上縛4支大“起火”,腹內藏數支小火箭,大“起火”點燃後推動箭體飛行,“如火龍出於水麵。”火藥燃盡後點燃腹內小火箭,從龍口射出。擊中目標將使敵方“人船俱焚。”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級火箭。

另外,《武備誌》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燒性能的雛形飛彈。“神火飛鴉”用細竹篾綿紙紮糊成烏鴉形,內裝火藥,由4支火箭推進。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藥筒並聯火箭,它與今天的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世界上首次使用火藥兵器的海戰發生在宋金之間。1161年9月,完顏亮發兵60萬人進攻南宋。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南宋嶽飛部將、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自告奮勇,願率所部戰船120艘、水軍3000人,浮海北上,阻擊金國水軍。

宋軍在戰區夜擊鼓為號,向金軍發起攻擊。當時南風正勁,宋軍前鋒艦隊首先向敵發起攻擊,放射火箭、火炮,焚燒敵艦。

金軍倉促迎戰,金軍船上的帆采用油絹製成,成了最好的引火物,強勁的南風將金艦隊吹擠在一起,風助火勢,一時間,烈焰衝天,數百艘金艦被煙火吞沒。

至當晚淩晨時,戰鬥結束,殘餘逃竄的幾十艘金軍艦被宋軍艦追擊50多千米後被殲滅。由於海戰失敗,陸上又受挫,導致金代朝廷內訌,最後完顏亮被殺,金軍的南侵以失敗告終。

這是火藥武器首次運用在海戰上麵,並且發揮了立竿見影的作用。

[旁注]

路振 (957年~1014年)北宋時期史學家。路振年幼聰悟,5歲誦《孝經》、《論語》。在母親嚴加教誨下,不管隆冬盛暑,從未鬆懈。路振文詞溫麗,屢奏賦頌,為人稱道。尤長詩詠,內多警句。代表作品有《祭戰馬文》、《伐棘篇》等。

團練使 全名“團練守捉使”,唐代官製,負責一方團練,即自衛隊的軍事官職。唐代初期團練使有都團練使、州團練使兩種,皆負責統領地方自衛隊,地位低於節度使。一般都團練使多由觀察使兼任,州團練使常由刺史兼任。明代時廢除。

陳規 宋代官員,武器發明家。他為官清廉,樂善如施。另據史料記載,最早研製管形火器,並在實戰中運用,效果明顯。這種武器就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被後人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武備誌》 明代茅元儀輯的大型軍事類書,由兵訣評、戰略考、陣練製、軍資乘、占度載五部分組成。其中存錄很多十分珍貴的資料,如《鄭和航海圖》、雜家陣圖陣法和某些兵器,為他書罕載。故該書在軍事史上占有較高地位,為後世所推重。清乾隆年間被列為禁書。

嶽飛 (1103年~1142年)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此外,其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閱讀鏈接]

據史料記載,最早研製和使用管形火器的是宋代德安知府,即今湖北省安陸的陳規。這種管形火器用長竹竿做成,竹管當槍管。使用前先把火藥裝在竹筒內,交戰中從尾後點火,以燃燒的火藥噴向敵人,火藥可噴出幾丈遠。

1132年,金軍南侵,一群散兵遊勇攻打德安城,陳規運用他發明的火槍組成一支60多人的火槍隊,兩三人操持一杆火槍,最終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這種武器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陳規也被後人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