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開拓——創建理學1(1 / 3)

複興開拓——創建理學1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影響深遠。宋代大儒如周敦頤、“二程”、朱熹等,分別用運用理學體係這一儒學特殊形式,將其加具體化,使之成為理學思想的重要內容。

周敦頤是宋代理學祖師,積極提倡修養治國之道。司馬光的“齊家”思想,提倡的家庭倫理和道德觀念。“二程”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為的一般過程。朱熹是運用理學對“修齊治平”完善與闡發。陸九淵認為先修德,後治家,是立國平天下的基礎。

宋代理學之祖周敦頤

儒學在漢代被確立為正統地位後,經曆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和隋、唐代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摻入,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北宋時期結束分裂割據,重建一統。這時的儒學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內容,以精巧的哲學學說為理論基礎,吸取佛老思想營養,建立起了理學唯心主義。而北宋時期理學開山鼻祖,就是當時的著名哲學家周敦頤。

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誌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周敦頤少年時,和母親一同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舅父是當時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當周敦頤24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一個職位,做了分寧縣的主簿。

周敦頤到任後,發現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隻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裏的人吃驚地說:“周公斷案,連老獄吏也比不上啊!”

周敦頤以明察秋毫,堅持原則、不媚權貴、明斷獄案而聞名朝野,初出仕途就顯示了他的才能。

1044年,周敦頤調任南安軍司理參軍。第二年,南安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而當時的轉運使王逵卻決定嚴加處理。眾官雖覺不當,但他們懾於王逵的權勢,不敢出麵爭辯。

這時,周敦頤站了出來,堅持應當依律決獄。王逵不聽,周敦頤憤怒地扔下手中記事的笏板,準備棄官以示抗爭,並且氣憤地說:“難道可以這樣做官嗎?用殺不該處死的人的辦法取悅上級的事情,不是我該做的。”

在周敦頤的據理力爭下,王逵終於省悟,放棄了原來的意圖,囚犯才幸免於死刑。

周敦頤調任南昌知縣,南昌人都說:“這就是那個能弄清分寧縣那件疑案的人,我們有機會申訴了,他可是當代大清官啊!”

那些富豪大族,狡黠的衙門小吏和惡少都惶恐不安,不僅擔憂被縣令判為有罪,而且又以玷汙清廉的政治為恥辱。

在南昌期間,有一次,周敦頤得了一場大病。他的朋友潘興嗣去探望他,一進門便吃了一驚。原來周敦頤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生活用品全都盛在一個已經破舊得不像樣的櫃子裏,所有的錢財加起來不足百。

潘興嗣知道,周敦頤任知縣已經幾年,俸祿並不低,但他領到俸祿後,總是或以濟貧,或分送同宗族的親戚,或用來招待客人和朋友,隻要別人向周敦頤說一聲自己有什麼困難,他總是會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所以才會有現在自己生病了,連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的窘況。

這時,周敦頤的妻子哭著對潘興嗣說:“錢財散盡之後,全家便總是以粥度日,生活過得清貧而寒酸。”

後來,周敦頤的朋友們想出錢為他新建一所住宅。周敦頤知道後連忙婉言拒絕:“我節衣縮食,是為了給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華浪費之風盛行。如果我們為官的都講究穿漂亮衣服,騎良馬,追求奢靡享樂。老百姓也就會仿效,其結果會導致品行不端,社會風氣敗壞。到那時再糾正就難了,所以我不能接受你們的恩惠。”

朋友聽後都點頭稱是。

周敦頤自己雖然生活過得十分清淡,可他自己則自得其樂,性情曠達,從來不把清苦放在心上。周敦頤在一首寫給家鄉族人的詩中表達出這種奉公行為、廉潔愛民的動機: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

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隻一般。

他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心為公,不圖私利,愛護他人的精神,深得時人讚許,在後代學者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敦頤嚴格要求自己,同時對自己的下屬也是嚴格要求,監督著他們的一言一行。有一次,周敦頤的一名手下把領到的俸祿米,拿到自己家裏。這名手下的妻子順手把米鬥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3石,手下和妻子都不做聲。

後來,這事恰好被周敦頤聽見了,於是問了自己的手下。手下紅著臉說:“以前慣例給自己量米時,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

周敦頤又問:“那麼照理多出來的米應該付多少錢呢?”

手下說:“這是不用給錢的。”

周敦頤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要手下把前幾次多拿的米錢一並拿出來。隨後,周敦頤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依規定辦理。後來,當地其他官員知道周敦頤嚴辦手下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地慚愧。

周敦頤擔任合州通判的時候,獄門裏大大小小的事情,不經他的審定,下麵的人都不敢作決定,即使交下去辦,老百姓也不願意。

在當時,周敦頤的上司趙抃被一些毀謗周敦頤的話所迷惑,對周敦頤的態度很嚴厲,但周敦頤處之泰然。

周敦頤當了虔州通判時,趙抃做虔州知州。趙抃仔細觀察了周敦頤的所作所為,才恍然大悟,握著他的手說:“我差點失去你這樣的人才,從今以後算是了解你了。”

後來由於趙抃的推薦,周敦頤做了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周敦頤以昭雪蒙冤、澤及萬民為己任。巡視所管轄的地區不怕勞苦,即使是有瘴氣和險峻遙遠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視察。

周敦頤做官為民,注重個人修養,對此,北宋時期政治家、著名學者黃庭堅評價周敦頤道:

人品很高,胸懷灑脫,像雨後日出時的風,萬裏晴空中的月,不貪圖獲取名聲而銳意實現理想,淡於追求福祿而重視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讓孤寡獲得安樂,不善於迎合世俗而重視與古人為友!

1056年,皇帝禦筆欽點,任命周敦頤為合州通判。

有一次,他從合州乘舟而上,前往南部拜訪推官蒲宗孟。在途中,周敦頤對慕名而來的求學者談到蓮花,他說:“我最愛蓮花,你看它處於淤泥而不被汙染,濯於清漣而不顯妖媚。蓮花端莊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風範,生活在世俗而不為世俗所汙。”

說到周敦頤愛蓮,不由讓人記起千古名篇《愛蓮說》裏優美的詞句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愛蓮說》可貴之處與核心價值,是通過對“獨愛”之蓮的深情讚美,塑造了一位寄予了作者價值目標與人格理想、包含著儒釋道豐厚意蘊、體現著民族傳統美德與浩然正氣的“君子”形象。

儒家視野中之“君子”,乃品德高尚者之謂也。它是理想人格的化身,是聖賢的同義語。其核心要素是“內聖外王”或“修齊治平”。

所謂“內聖”,就是通過克己修身而實現人格的完善,達到包括仁、義、禮、智、信、廉等品德要素在內的聖賢境界。在周敦頤看來,這種聖賢境界還包括正心誠意,在精神層麵上能夠尋求到超越於人生物欲之上與生活境遇之外的“孔顏之樂”。

所謂“外王”,就是積極入世、關懷社會、心憂天下,為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安泰而建功立業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周敦頤《愛蓮說》對菊、蓮、牡丹的定位,反映出他的審美價值取向,使人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君子”優秀品德元素中的豐富信息。

這些美德雖然從理論源流上出自儒家,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共性,因而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價值。佛家視野中理想人格的核心要素是慈悲為懷和純淨不染。蓮性是佛旨的象征。毫無疑問,《愛蓮說》的創意和佛學有著內在的密不可分的聯係。

“出淤泥而不染”之句,是佛家所闡發的蓮的象征意義與周敦頤畢生“以名節相砥礪”,清白做人、廉潔為官的高尚人品天然契合的產物,這是周敦頤對蓮花情有獨鍾的真正原因。

與“出淤泥而不染”相呼應的是“濯清漣而不妖”,它進一步延伸和強化了蓮花的優秀品質。無論環境好與壞,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應當保持做人的純潔和正直。

周敦頤在從政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也不忘加強個人修養,加上早年大量廣泛地閱讀,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圖說》和《通書》等,提出了理學體係,成為一代開山祖師。

周敦頤將治國者的修養目標劃分為幾個不同層次,即“士希賢”、“賢希聖”和“聖希天”。

士希賢,即士的修養以賢為榜樣。士,可以是任事之稱,也可以是修立之名,可以是封建社會最底層的特稱,也可以是讀書人的泛指。周敦頤明確規定士以賢為修養目標,因此他所說的士是指學習道藝的士。

那什麼是賢呢?賢是指修養成就已經很高的人。周敦頤列舉了三類賢者:一類是以伊尹為代表的任事型賢人;一類是以顏淵為代表的潔身型賢人;一類是以子路為代表的改過型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