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是商代初期大臣。他幫助攻滅夏桀,建立起商王朝。伊尹一生對我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麵都作出過卓越貢獻,是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帝王之師。
周敦頤將伊尹作為任事型賢人的代表,並提出“誌伊尹之所誌”,就是要弘揚伊尹的精神,能夠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敢於上以匡君,下以救民。
顏淵是孔子稱讚的最有修養、最能吃苦、最善於學習的弟子,他終生貧困,但毫不在意,以讀書學習為樂。由於顏淵的突出表現,他位居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之首,後世稱為“亞聖”。
周敦頤將顏淵推為潔身型賢人,並提出“學顏子之所學”,就是提倡對“聖人之道”要有堅定的信念,在各種環境與場合中,自覺堅持仁義忠信的原則。即使在簞食瓢飲、身居陋巷的極端貧困中,也能不改其樂,做到“心泰而無不足”。
子路是一個有修養、有缺點而又為孔子所器重的著名弟子。孔子對子路的開導也最多、最具體、最切中要害。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周敦頤推崇子路這樣的賢人,主要在於他能夠聞過,喜人規過,勇於改過,是一位能聞過、改過的賢人。
周敦頤將伊尹、顏淵、子路作為士的修養目標,這是很有見地的。他認為,任事型賢人勇於擔當起改造社會的責任,潔身型賢人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水平。而改過型賢人則更具普遍意義。在複雜的社會政治生活中,每個人不可能無過,不可能沒有這樣那樣的弱點、缺點甚至錯誤。有過能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周敦頤提出的任事、潔身、改過三種類型,實際上是一種完整人格的三個方麵。周敦頤認為,無論哪種類型的“士”,隻要潛心修養,都可以成為賢人,甚至成為聖人。即使不能成為賢人和聖人,也對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有所裨益。
賢希聖,即賢人的修養以聖人為目標。周敦頤說的聖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誠、神、幾。那麼,何謂誠、神、幾?
“誠”是修養的最高境界。“誠”在周敦頤的理論體係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範疇。周敦頤認為,人的心境在平時保持一種與宇宙本體相一致的靜虛狀態,什麼也不思索,什麼也不存在。這樣才能不被外物幹擾,才能不存私念,才能保持心態的高度平衡。這種心態就“誠”。而要成為聖人,就必須做到“寂然不動”。
“神”是周敦頤對人的思想反映異常敏銳的描寫。周敦頤說“感而遂通”為神,極言反應迅速。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平時能夠“寂然不動”。這樣,一事當前,才能立即感知它,立即了解它,從而迅速做出反應。
“幾”是人的深層次思維活動,是決定人的行為是周敦頤主張從對具體事物的態度上分善惡,認為任何人表現的善惡,都有一個最初心理活動的過程,一個思想醞釀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區分善惡的“幾”,能正確把握自己思想活動過程的這個“閃念”之間。
周敦頤所說的“誠、神、幾為聖人”,就是說一個人要由賢到聖,就必須在誠、神、幾三個方麵狠下工夫。
聖希天,是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聖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不斷修養而成的。修養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的永無止境的過程。即使已經成為聖人,仍然需要進一步修養。與天地合其德,就是與天地同德。
對於治國理政之道,周敦頤提出了“政事法天”、“純心用賢”、“端本善則”、“禮先樂後”、“天下在於勢”等思想。周敦頤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範。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旁注]
玄學 魏晉時期,向秀、何晏、王弼等運用道家的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而形成的一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潮。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玄學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麵,並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
龍圖閣 宋代閣名,宋真宗紀念宋太宗的專門宮殿。宋真宗時建,在會慶殿西偏。收藏太宗禦書、禦製文集、各種典籍、圖畫、寶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進宗室名籍、譜牒等。又先後置待製、直學士、直閣等官。北宋時期包拯曾任龍圖閣直學士,故民間以“包龍圖”稱之。
轉運使 唐代以後各王朝主管運輸事務的中央或地方官職。宋代初期曾派若幹轉運使赴各地供辦軍需,事畢即撤。轉運使除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外,還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隨軍轉運使則因事而設。
笏板 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麵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不能直視,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通判 古代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宋代時,為加強控製地方而置於各州、府,輔佐知州或知府處理政務,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等州府公事,須通判連署方能生效,並有監察官吏之權,號稱“監州”。
瘴氣 是熱帶原始森林裏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主要原因就是無人有效地處理動物死後的屍體,加上熱帶氣溫過高,為瘴氣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中醫的瘴,指南方山林中濕熱蒸鬱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氣體。
推官 古代官名。唐代始置。宋代時三司下各部每部設一員,主管各案公事;開封府所屬設左、右廳,每廳推官各一員,分日輪流審判案件;臨安府設節度推官、觀察推官各一員;諸州幕職中亦有節度、觀察推官。
顏淵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讚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後世對他也無不推尊有加,宋明時期儒者更好“尋孔、顏樂處”。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以來,曆代封贈有加,無不尊奉顏子。
子路 (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信守諾言,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閱讀鏈接]
周敦頤從小天資聰穎,深得舅父鄭向的喜歡。他讀書勤奮,又特別喜愛西湖勝景,對白蓮情有獨鍾。於是,視外甥如己出的鄭向在鳳凰山莊宅前西湖池畔“構亭”植蓮,這就是愛蓮亭。
當時的西湖遍生野蓮,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少年時期的周敦頤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和創作空間。他常常漫步於西湖塘畔,欣賞美景,思考人生。
蓮花特有的德性,也影響了周敦頤,陶冶了他的思想情操,為傳頌後世的《愛蓮說》之誕生奠定了基礎。
司馬光闡述的齊家思想
周敦頤創立的北宋時期理學,是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而構建的。綱常即“三綱”和“五常”,是儒家倫理文化的主體,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古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宋代湧現的一批實踐儒家古訓的誌士仁人中,與周敦頤同時代的司馬光,是其中的一個典範。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史學家和文學家。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為了“齊家”,除了自己以身作則外,還將曆史上記載的這方麵的人和事寫進《家範》4卷中,讓家人以此為榜樣共同治家。
“家範”,顧名思義,就是家庭成員的典範。《家範》以《序》、《治家》為開頭,論述了治家的重要性和家庭各成員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家庭從《祖》開始,依次論述了《父》、《母》、《子》、《女》、《孫》、《伯叔父》、《侄》、《兄》、《弟》、《姨姐妹》、《夫》、《妻》、《舅》、《舅姑》、《婦》、《妾》、《乳母》18個家庭角色。
在這之中,司馬光用大量篇幅講述的是《治家》、《祖》、《父》、《母》、《子》、《女》、《兄》、《弟》、《夫》、《妻》這些家庭角色。
在《治家》一章中,司馬光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少數民族首領吐穀渾阿豺臨死時,讓20個兒子中的19人各折斷一根箭,然後用繩子捆在一起,再讓另一個去折這19支箭,結果折不斷。
司馬光用這件事告誡子孫: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會有力量,就會克服困難和戰勝外侮。這說明治家不能隻顧自己一人,如果那樣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司馬光還提出當家人要治好家,必須對家人無厚薄之分。為此,他用孔子的話作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敝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生於自私,及有厚薄也。”
意思是說:家裏的財產分配均勻,就沒有人貧窮;家裏的人能夠和睦相處,大家就會團結在一起;家人相安無事,家庭就不會有禍害。善於治家的人,將所有財產都平均分配,即使是每天吃粗茶淡飯、穿破舊衣服,甚至吃不飽穿不暖,人們也不會有怨恨產生。怨恨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家長自私自利而且對待別人不公平。
在《祖》一章裏,司馬光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故事說,北宋時期一位名臣的祖先不教子孫禮儀和德操,隻留下豐厚的財產,結果自己臥病在床,兒孫們偷去鑰匙爭搶財產;另一個故事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令尹孫叔敖,他教育兒子不與別人爭封地,結果封地世襲10多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