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開拓——創建理學2(1 / 3)

複興開拓——創建理學2

“二程” 奠基的理學

繼周敦頤開啟北宋時期理學先河之後,同為北宋時期哲學家和教育家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努力求知、積累知識,積極入世、閱曆豐富,為最終創建洛學奠定了基礎。

洛學的形成是北宋時期理學的奠基性成就,是北宋時期理學發展的裏程碑。

程顥、程頤兄弟兩人出身於“名門望族”。他們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趙匡胤手下一員將領,也是宋太宗趙光義的幕僚之一,以後又做過宋真宗的老師,官至兵部侍郎,去世後封少卿。

“二程”的曾祖父曾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則為吏部尚書。父親程又以世家的蔭庇,照例做了一個“郊社齋郎”,得到了晉升機會,由此起家,連續做了幾十年的朝廷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至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程顥、程頤年齡相差隻有一歲。程顥生於1032年,程頤生於1033年。

程顥小時候,讀書很用功,把《詩經》、《尚書》、《中庸》、《大》、《論語》等都背得爛熟,還研究天文、地理、世俗、人情。他一進學館,讀上好書,便著了迷,幾天不出學館門。

他的弟弟程頤,卻和他相反,總認為讀書沒啥意思,經常逃學,到山上、河邊玩耍,對讀書之事不甚了了。

有一天,程頤又溜出門,爬上一棵樹去摸鳥蛋。樹上有兩隻羽毛豔麗的大鳥,受驚而飛,叫聲如犬吠。

程頤看到鳥窩裏有幾個四四方方的鳥蛋兒,就抓了幾個下樹跑回學館,要難難他的哥哥。他一見程顥就拿出鳥蛋兒問:“哥,你看這是啥東西?”

程顥知道他出去玩了,早就想教育他,就反問道:“你說這叫什麼?”

程頤說:“不知道。”

程顥說:“這就叫丁郎蛋。”

弟弟眨了眨眼問:“你怎麼知道?”

程顥說:“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聲如狗咬,窩是靈芝草,棲在檀香樹上。其實它的窩是寶,樹也是寶,你隻抓了幾個蛋回來,這有什麼用處?”

弟弟聽了瞪大眼睛,驚疑地問:“哥,你整天坐在屋裏讀書,咋知道得那麼清楚?”

程顥說:“古人雲:‘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關於這丁郎蛋,書裏寫得清清楚楚,你不讀書,成天隻知道玩,所以你就不懂。”

程頤聽了哥哥的話,羞得滿麵通紅,低下了頭,慚愧地說:“哥,從今後我和你一起讀書,再也不貪玩了。”

傳說有一天,西京洛陽的一個名士請“二程”赴家宴,席間請歌妓為名士陪酒,不免有打情罵俏之舉。程頤心中很不高興,很快就起身離席。程顥卻一直安坐於席,盡歡而回。

第二天,程頤到老大程顥的書房中,談起昨日情形時指責程顥不應該同流合汙。程顥說:“昨日歌妓伴酒,我心中卻沒有歌妓的影子,今天我書房中並無歌妓,而你心中卻老想著歌妓的形象。這隻能說明你在心性定力方麵還有差距。”

程頤聽後自歎:看來還是比不上哥哥啊!從此以後,程頤發憤讀書,最後,終於成名。程顥不但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20餘歲即考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傳說程顥在某縣任官時,縣境內有兩條河,即廣濟河和蔡河,沿河的不法之徒,專靠威脅索取來往船民的錢物來生活。若有不從,則聚眾焚燒船隻以顯示淫威,這樣每年都有幾十艘船被他們焚毀。

程顥上任以後,立即派人將這夥人的首領捕獲歸案。經過審理,又抓獲50餘人。程顥看他們是為生活所迫,就既往不咎,讓他們在河沿分散居住,以當纖夫為業,而且令他們維護沿河的治安秩序。自此以後,程顥治理的境域內,再也沒有發生過勒索焚舟的事件。

程顥還善於處理民事糾紛。有一次,一個人借居在他哥哥的宅院中。他在挖地窖時,挖到了很多埋葬在地下的錢,並把這些錢據為己有。

借居者的侄子前來索取,他卻說是自己近年所存。於是他的侄子到程顥處告狀說:“叔叔近日在地下所挖的錢,都是我父親早年所埋藏的。”

程顥問:“你父親埋葬這筆錢財有多長時間?”

回答說:“已經40年了。”

程顥問:“你叔叔借居在這所宅院多長時間了?”

回答說:“已經20年了。”

程顥隨即派官員去取來一些在地下挖出的銅錢,查看以後,傳喚此人前來官府。

程顥對他說:“現在朝廷所鑄銅錢,不到5年就流通全國各地,但你挖出的這些錢都是你借居宅院之前幾十年所鑄,這是什麼原因呢?”

借居的人隻好承認,這些錢並非自己所藏。程顥隨即判令他將這些錢退還侄子,並按律法將他責打。

由於程顥在地方上有一些政績,神宗即位之初,由禦史中丞呂公著推薦,調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權監察禦史裏行。當時,宋神宗鑒於內外交困,很想有一番作為,有時也召見程顥,但聽了他的進言之後,以為不切實用,不感興趣。

這樣,程顥知趣地請求退出朝廷,外補做官,遂為京西路提典刑獄,做了一個和知縣職位相等的司法官。

程顥、程頤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宋神宗時,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要求退居閑職。

程頤在18歲時寫的《顏子所好何學論》,曾經得到當時掌管太學的大儒胡瑗的賞識,立即傳他相見,又任以學職,年輕的程頤從此一舉出名,與他同在太學讀書的呂希哲等人竟來拜他為師。

如此“名聲在外”的程頤,26歲時竟然未能考中進士,這個挫折對他打擊不小,於是從此絕意仕途,長期以處士的身份潛心於孔孟之道,從事講學活動。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司馬光等人掌握了政權,程頤被推舉做了皇帝的老師。但沒有過多長時間,由於他在皇帝麵前“議論褒貶,無所顧避”,這就一方麵使其名聲越來越大,吸引了許多讀書人紛紛向他拜師問學;另一方麵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對他的不滿,要求把他“放還田裏,以示典刑”。

在這種形勢之下,程頤主動辭職回鄉。自1088年起,他基本上脫離了政治生活,在洛陽從事講學活動。這些活動,被稱為“洛學”。

雖然“二程”一生不得誌,但其對儒學發展的巨大貢獻,卻是曆史塵埃所難以掩蓋的。在學風上,“二程”提出了“窮經以致用”的主張,突破了漢學不敢獨立思考的墨守成規的治學方法,不失為一大進步。

尤其是“二程”所開創的洛學,被其後不久的朱熹加以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係的學說。從此,“程朱理學”便在我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事實上,作為儒家道統繼承人,“二程”始終以“修齊治平”為人生大修養。

程顥說:

欲治國治天下,須先從修身齊家來。

天下之治,正家為先。天下之家正,則天下治矣。

這是儒家修齊治平的推演。

程顥認為治理國家天下要從修身齊家開始,這是依據《大學》修齊治平的嚴格順序而言的,代表了“二程”的一致觀點。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內聖學的基礎,那麼典製便無法落實,最終也不可能實現讓天下安居樂業的目的。

《大學》原為西漢時期戴德、戴聖《禮記》中的一篇,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

《大學》由於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在儒學發展史上書寫了“大學之道”這一重要篇章。《大學》一書作為洛學的核心,它所包含的心理學思想極為豐富,被後世稱之為“身心之學”或“心性之學”。

“二程”重新編訂的《大學》闡釋了一種修己治人之道,即“內聖外王”之道。他們把“修身”視為其整個道德修養體係的價值目標和根本目的,並且成為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起點。其中提出了兩條最基本的道德修養原則,即“三綱領”說和“八條目”說。而“修身”正是《大學》“三綱八目”說的核心。“三綱八目”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實踐證明,《大學》一書在具體的道德修養和社會道德實踐中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調整人們的心態、穩定社會關係、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旁注]

員外郎 古代官職,原指設於正額以外的郎官。隋代於尚書省24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各司之次官。在唐貞觀時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唐開元年間後,因當時的皇帝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

進士 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代也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諡文,封荊國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處士 古時候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男子隱居不出仕,討厭官場的汙濁,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選擇。後來泛指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處士,在唐代的習慣上,稱為“高士”,再早一點,便叫“隱士”,都是同一涵義的名稱。

洛學 北宋時期洛陽以程顥、程頤兄弟為首的學派。“二程”提出了“理”的哲學範疇,並以理闡釋封建倫理道德。洛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在我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後,宋代的朱熹、陸九淵,明代的王守仁,又在“二程”開辟的方向上發展了理學。

內聖外王 指內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內聖外王”一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但這並不妨礙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因為自宋代以來,隨著儒道釋三教合流,理學出現,隨之開始用“內聖外王”來闡釋儒學。

[閱讀鏈接]

北宋時期有個叫楊時的進士,曾先後就學於程顥、程頤門下。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便不想驚醒老師,於是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卻還立在雪中。直至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