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誌,尊師重道的學子。
弘揚儒學的大師朱熹
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受教於父,從小聰慧過人。剛能夠說話時,父親指著天告訴他說:“這就是天。”
朱熹則問:“天的上方有什麼?”
父親覺得十分驚奇。
他勤於思考,學習長進,8歲便能讀懂《孝經》。入學跟從老師讀書,老師教他讀《孝經》,他看過一遍,就在書上寫道:“不能像這樣去做,就不能算作一個人!”可見他立誌做個尊孝道的人。
他曾經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獨自一人端端正正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別人一看,原來是一幅八卦圖形。
朱熹10歲時父親去世,其父好友劉子、劉勉子、胡憲三人皆是道學家。當時的道學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學佛,他們皆屬後者。因此朱熹既熱衷於道學,同時於佛學也有濃厚興趣。
1147年,18的朱熹參加鄉貢,據說就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被錄取的。主考官蔡茲還對人說:“吾取一後生,三策皆欲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第二年考中進士,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
朱熹在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的“南劍三先生”程頤再傳弟子李侗。後來朱熹向李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裏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字“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理學這一套客觀唯心主義體係。
在宋金關係緊張之際,宋孝宗在廣大軍民要求的壓力下,起用了抗戰派張浚,平反了嶽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這時,朱熹上奏皇上,提了三項建議:一是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是罷黜和議;三是任用賢能。
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這一奏章使朱熹得幸被召。
宋金關係暫時緩和後,朱熹便一頭鑽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裏修起“寒泉精舍”,住此10餘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並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
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赴任後,興利除弊,正值當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視賑濟災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事情結束後,朱熹上表請求按照規定的標準獎賞獻糧救災的人。他還經常到州郡的學校去,召集學生給他們講學。當時浙東發生大饑荒,宰相王淮上書請求改任朱熹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要求他當天輕車前往就任。
朱熹就任後,立刻給其他州郡寫信,召集米商,免除他們的商稅。等他到達浙東,外地商船運來的糧食已經聚集了很多。
朱熹每日察訪民情,到州縣巡行考察,單車獨行,不帶隨從,所到之地,人們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縣的官吏害怕他的嚴峻的作風,有的甚至棄官離去,轄區之內,秩序肅然。所有丁錢、役法這類規定條款,如對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來加以革除。
朱熹在賑濟災荒之餘,還按照實際進行規劃,一定為百姓做長遠的打算。皇上對朱熹的工作大為讚賞,說他的政績“大有可觀”。
朱熹盡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的唐代詩人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並製訂一整套學規。
朱熹製訂的學規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
這個“白鹿洞書院”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1181年秋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到職後,他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汙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於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
另外,朱熹以道德文章名震朝野,也引起有些人的忌妒,這些人乘機群起攻擊,誣朱熹理學為“偽學”,以至於朱熹被罷職回鄉。
朱熹在回鄉途中,路過一個叫山下村的地方。那天驕陽當空,盛暑難當,朱熹也走得口幹舌燥,雙腳發軟,瞥見路口開一片茶館,忙走進茶館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氣。
這茶館旁邊一棵大榕樹,枝幹蒼虯,綠葉如蓋,清風颯然,令人神清氣爽,是納涼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開襟納涼,渾身舒坦,連日的困頓疲勞消除了大半。
茶館主人是個年近半百的婦女,膝下僅有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
這下山自幼好學,終日手不釋卷。朱熹是一個大儒,自然喜愛讀書郎。他沉吟一會,從身上摸出一枚銅錢,笑著吩咐道:“替我辦9種下酒菜來。”
女主人接銅錢在手,心裏有些忐忑:不辦吧,得罪了客官,辦吧,區區一枚銅錢如何端出9碗菜?怔怔地愣在那裏,腳像生了根似的提不起來。
下山見母親受窘,抓起銅錢說:“娘,我有辦法!”說完如飛一般出了茶館。不一會兒,隻見他攥著一大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麵前。
朱熹見狀,忙把下山摟在懷裏,抖動著花白胡須,高興地流出淚水。
原來,韭菜的“韭”與“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驗證下山的才學,不料聰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啞謎,怎不使朱熹興奮激動呢!
朱熹在茶館住了一夜,第二天帶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悟性極高,不負師教,後來高中進士,官拜兩浙提刑官。
下山官高爵顯,舉家北遷臨安,他為感激朱熹提攜教誨之恩,在茶館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兩季,鄉人頂禮膜拜,遺跡至今尚存。
朱熹解職後,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朱熹從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並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後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儒家思想成為全麵控製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
朱熹後來受當時南宋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待製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朱熹為剛即位不久的南宋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
朱熹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禮儀規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中規中矩。朱熹平日家居的時候,每天天色還沒有亮,就起來了,穿好衣裳相連的製服,戴了襆頭,穿上方頭鞋子,到家廟裏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禮以後,退回到書房裏,幾案必定擺得很正,一切書籍器用,必定也是整整齊齊的。有時候疲倦了休息,就閉著眼睛端端正正地坐著,休息完了起來,就整齊了腳步慢慢地走。
朱熹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直至老始終沒有放棄。
朱熹的一生誌在樹立理學。1200年農曆三月初九,朱熹在建陽家裏去世,享年71歲。臨終前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可見他是如何矢誌於樹立自己的理學。
朱熹做學問,主張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內在規律,並自我檢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他曾說過,古代聖賢的思想學說流散在典籍之中,由於聖賢經書的宗旨沒有闡明,聖賢思想學說的傳授也就含混隱晦。於是,他竭盡精力,深入探究聖賢的思想準則。
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而且著作廣博宏富。他所寫的書在世上廣泛流傳。
朱熹去世後,朝廷把他的《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作注的書作為學校的教材。
作為宋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朱熹繼承了孔孟儒家的修身思想,並在新的曆史時期加以發展。在重視和提倡修身的同時,亦強調把修身落實到篤行上,主張修身之要在於實際去做,而非空談心性修養。
朱熹的修身思想把窮理與修身相結合,使儒家修身思想具有了新時期的時代內涵。同時,更把修身與窮理並列為世間根本之法。他說:“世間萬事須臾變滅,皆不足置胸中,唯有窮理、修身為究竟法耳。”表明他對修身的重視。
朱熹窮理修身的思想通過注解儒家經典主要是“四書”體現出來,這與當時的經學轉型相關。他對“四書”十分重視,以“四書”義理之學取代“六經”訓詁之學在經學史上的地位。他的理論建樹,為我國古代儒學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豐富了修身的內涵。
[旁注]
《孝經》 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該書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係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鄉貢 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古代的科舉製度中,常科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種。科舉製度在我國實行了整整1300年,對我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侗 (1093年~1163年),學者稱延平先生。南宋時期學者。朱熹曾從遊其門,並將其語錄編為《延平答問》。李侗對朱熹十分器重,把貫通的“洛學”傳授朱熹。自此朱熹不但承襲“二程”的“洛學”,並綜合了北宋時期各大家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學說的基礎。
李渤 (?~831年),唐代詩人。工詩文,書、畫也皆可喜。《舊唐書》對李渤的評價是:品德高尚,不隨便附和。勢利之徒謂其矯情求譽;正人君子言其以直言被斥,終不息言,以挽救時弊,值得尊重。